摘要:斯坦福医学院研究团队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确定了大脑中一个名为网状丘脑核的微小区域在自闭症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自闭症与癫痫共病的神经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通过药物干预逆转自闭症症状的可能性
信息来源:https://scitechdaily.com/stanford-scientists-successfully-reverse-autism-symptoms-in-mice/
斯坦福医学院研究团队在自闭症谱系障碍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首次确定了大脑中一个名为网状丘脑核的微小区域在自闭症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这项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不仅揭示了自闭症与癫痫共病的神经学基础,更重要的是展示了通过药物干预逆转自闭症症状的可能性。
研究人员发现,网状丘脑核的过度活跃是导致自闭症相关行为的核心原因。通过使用实验性药物Z944和基于DREADD的神经调节技术,科学家们成功逆转了小鼠模型中的多种自闭症样症状,包括癫痫易感性、感觉过敏、运动异常、重复行为和社交障碍。这一发现为理解自闭症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全新视角,并指向了潜在的治疗靶点。
感觉信息处理的关键枢纽
斯坦福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一个被称为网状丘脑核的区域的过度活跃可能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相关行为的根源。通过使用实验性药物和神经调节技术抑制该区域的活动,他们能够逆转小鼠的自闭症样症状,从癫痫发作到社交障碍。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网状丘脑核是大脑中一个相对较小但功能关键的结构,位于丘脑和大脑皮层之间,充当着感觉信息的"过滤器"和"调节器"。在正常情况下,这个区域负责筛选和调节从外界环境传入大脑的各种感觉信息,确保大脑皮层只接收到必要和相关的信息,避免感觉超载。
斯坦福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教授John Huguenard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对Cntnap2基因敲除小鼠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这一机制的异常表现。Cntnap2基因与人类自闭症密切相关,其缺失会导致小鼠表现出类似自闭症的行为特征。
研究人员在实时监测小鼠神经活动的同时观察其行为表现,发现当这些自闭症模型小鼠遇到光线、气流等外界刺激时,网状丘脑核会表现出异常的过度激活。更令人关注的是,在社交互动过程中,这种过度激活现象同样明显,这直接解释了自闭症患者社交困难的神经学基础。
博士后研究员Sung-Soo Jang博士作为研究的第一作者,详细记录了网状丘脑核在不同情况下的活动模式。数据显示,这个脑区不仅在接受外界刺激时过度活跃,还会出现突发性的自发活动,这些异常的神经放电活动直接引发了癫痫症状。
自闭症与癫痫的神经学联系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阐明了自闭症与癫痫之间的生物学关联。长期以来,临床医生观察到自闭症患者的癫痫发病率远高于一般人群——大约30%的自闭症患者会出现癫痫,而一般人群的癫痫发病率仅为1%。然而,这种高度共病现象的机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解释。
斯坦福研究团队的发现揭示了两种疾病共享相同的神经病理基础。网状丘脑核的过度活跃不仅导致感觉处理异常和社交障碍,同时也是癫痫发作的直接触发因素。这种突发性的神经元过度放电会扰乱正常的大脑活动模式,引发癫痫症状。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自闭症患者更容易患癫痫,也为同时治疗这两种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表明,通过调节网状丘脑核的活动,可能实现对自闭症和癫痫的联合治疗。
更进一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人员通过人工增强正常小鼠网状丘脑核的活动,成功诱发了类似自闭症的行为表现,包括社交回避、重复性行为和感觉敏感性增强。这种"反向工程"的方法强有力地证明了网状丘脑核过度活跃与自闭症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
药物干预的突破性进展
研究的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其治疗潜力的展示。团队测试了两种不同的干预方法,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首先是实验性药物Z944的应用。这种药物原本是作为癫痫治疗的候选药物而开发的,其作用机制是通过调节钙通道活动来抑制神经元的过度兴奋。在自闭症小鼠模型中,Z944显示出了令人惊喜的疗效,不仅能够控制癫痫发作,还能改善社交行为、减少重复性动作,并降低对外界刺激的过敏反应。
第二种方法是基于DREADD(Designer Receptors Exclusively Activated by Designer Drugs)的神经调节技术。这是一种精确的基因工程方法,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改造使特定的神经元表达人工设计的受体,这些受体只对特定的合成药物产生反应。通过这种方法,科学家能够精确地控制网状丘脑核神经元的活动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当使用DREADD技术抑制网状丘脑核的过度活跃时,自闭症小鼠的各种症状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小鼠开始表现出正常的社交兴趣,重复性行为减少,对感觉刺激的反应也趋于正常化。这种改善不是暂时的,而是在治疗期间持续存在的。
临床转化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这些实验结果令人鼓舞,但从实验室研究转向临床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小鼠模型虽然能够模拟自闭症的某些核心特征,但人类自闭症的复杂性和异质性远超动物模型所能完全再现的范围。
自闭症谱系障碍涵盖了广泛的症状和严重程度,不同患者的神经病理机制可能存在显著差异。网状丘脑核的过度活跃是否在所有自闭症患者中都存在,这需要通过人体研究来验证。此外,人类大脑的复杂性意味着干预措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副作用。
药物安全性是另一个重要考虑因素。Z944虽然在小鼠实验中表现良好,但其在人体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通过严格的临床试验来验证。特别是对于儿童患者,药物的长期影响需要格外谨慎的评估。
然而,这项研究为自闭症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传统的自闭症干预主要依赖行为疗法和教育干预,虽然有效但往往需要长期投入且效果有限。基于神经调节的药物治疗可能提供更直接、更快速的症状改善。
研究团队已经开始规划下一阶段的研究,包括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进行更接近人类的实验,以及开发更适合人类使用的药物制剂。同时,他们也在探索使用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如经颅磁刺激或超声刺激,来实现对网状丘脑核活动的精确调节。
这项研究还可能促进个性化医疗在自闭症治疗中的应用。通过神经影像技术检测患者网状丘脑核的活动模式,医生可能能够识别出最适合接受此类治疗的患者群体,从而提高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斯坦福团队的发现代表了自闭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这种复杂神经发育疾病的理解,更为数百万自闭症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完善,这种基于神经调节的治疗方法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