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国Biotech创新药正迎来“创新黎明”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8:51 2

摘要: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 中国生物科技 sector 已从传统仿制药生产,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生态。摩根士丹利通过多维度分析预测,到 2040 年,中国源创新资产将占美国 FDA 新药批准量的 35%(2024 年仅为 5%),海外市场年收入有望达22

作者:信大校长

一、核心摘要:全球生物制药格局生变,中国从“仿制药基地” 转向 “创新引擎”

全球生物制药行业正处于关键转折点—— 中国生物科技 sector 已从传统仿制药生产,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生态。摩根士丹利通过多维度分析预测,到 2040 年,中国源创新资产将占美国 FDA 新药批准量的 35%(2024 年仅为 5%),海外市场年收入有望达2200 亿美元,较 2030 年的 340 亿美元实现跨越式增长。

这一转变背后,是中国生物科技的四大核心优势:创新差距持续缩小(中国源资产全球转化率从5% 升至 32%)、监管与全球接轨(加入 ICH 后临床数据完整性显著提升)、成本效率突出(III 期临床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美国的 36%)、资金生态成熟(2025-2040 年生物科技融资 CAGR 预计达 14%)。最终,中国创新有望推动全球医药研发回报率(IRR)在 2040 年提升 48%。

二、全球生物制药的“LOE 悬崖” 危机:中国成关键补位者

全球制药行业正面临严峻的“专利到期(LOE)悬崖”—— 摩根士丹利测算,到 2035 年,美欧制药企业将因专利到期损失1150 亿美元收入,其中 2030 年前需填补的缺口达 400 亿美元。从治疗领域看,肿瘤(400 亿美元)、免疫(330 亿美元)、 cardiometabolic(230 亿美元) 三大领域占总缺口的 80% 以上,是补位需求最迫切的赛道。

尽管美国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SMID-cap)预计 2030 年能贡献 1050 亿美元风险调整后收入,但考虑到临床失败率(I 期药物仅 10% 能最终获批)和监管不确定性,仍存在显著缺口。而全球制药行业的并购 / 业务开发(M&A/BD)能力已准备就绪:美欧药企合计拥有4800 亿美元 M&A/BD 资金,加上商业化阶段美国生物科技企业的 1170 亿美元,总购买力达 5970 亿美元,是填补 LOE 缺口所需资金的 1.7 倍。

中国生物科技的“对外授权(Out-licensing)模式” 正成为全球补位的优选 —— 该模式较传统并购的净现值(NPV)低 76%,且前期风险更低(2023-2025 年 H1 中国对外授权交易中,前期付款仅占总交易金额的 7%-9%,剩余为里程碑付款)。2024 年中国对外授权交易额已超 500 亿美元,2025 年预计突破 1000 亿美元,成为全球创新交易的核心参与者。

三、分区域视角:美欧日亟需中国创新,韩国聚焦生物类似药

1. 美国:头部药企 LOE 压力大,加速与中国合作

美国大型药企(如百时美施贵宝、默克、辉瑞)是LOE 压力最集中的群体 ——2030 年前,这三家企业的专利到期收入占 2025 年营收的比例分别达 51%、61%、34%,合计需填补 360 亿美元收入缺口。为应对风险,它们已开始频繁与中国生物科技企业合作:例如默克与科伦生物合作开发 TROP2-ADC(MK-2870/SKB264)、辉瑞与三生国健合作肿瘤资产、百时美施贵宝与生物泰克合作 PD-L1×VEGF 双抗(BNT327)。

美国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SMID-cap)虽聚焦罕见病、神经科等 “中国竞争较少” 的领域(20 家相关企业总市值达 714 亿美元),但 2030 年 1050 亿美元的收入预测仍无法覆盖 1750 亿美元的 LOE 缺口,未来或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创新的引进。

2. 欧盟:2030 年后 LOE 缺口爆发,中国成 “创新补给站”

欧盟大型药企的LOE 压力集中在 2030 年后:诺华、赛诺菲 2030-2035 年专利到期缺口达 440 亿美元,阿斯利康、诺和诺德则面临 “重磅产品到期”(如诺和诺德的 Ozempic/Wegovy)。为提前布局,欧盟药企已加速与中国生物科技达成早期合作,2024-2025 年合作案例超 10 起,聚焦肿瘤 ADC、代谢药物等领域 —— 例如诺和诺德以 2 亿美元首付 + 18 亿美元里程碑,引进联拓生物的肥胖三重激动剂(UBT251);阿斯利康以 1.1 亿美元首付 + 52 亿美元里程碑,与石药集团开展临床前合作。

3. 日本:从 “竞争” 到 “合作”,中国肿瘤创新成重点

日本药企(如武田、安斯泰来)正将中国视为“管线补位关键伙伴”:武田 2023 年从和黄医药引进结直肠癌药物 Fruzaqla(全球除中国外权益),2024 年该产品已成为其肿瘤板块增长引擎;安斯泰来 2025 年引进 Evopoint 的 CLDN18.2 双抗,作为胃癌药物 Vyloy 的后续管线。尽管第一三共在 ADC 领域(如 Datroway)面临中国企业(科伦生物)的竞争,但凭借平台技术优势,短期领先地位仍稳固。

4. 韩国:聚焦生物类似药与 ADC,依赖全球授权

韩国生物制药企业暂未面临LOE 压力(无重磅产品上市),但本土市场规模小(5000 万人口)、药价管控严( operating margin 仅 0-10%),需依赖全球合作。例如 Yuhan 的三代 EGFR-TKI(Lazcluze)授权给强生,2024 年销售额达 3.22 亿美元;SK 生物科学的 21 价肺炎疫苗(PCV21)授权给赛诺菲,获 5000 万欧元首付 + 3 亿欧元里程碑。

四、中国生物科技的“五大核心驱动力”:从政策到成本的全面优势

摩根士丹利通过“PACIFIC 框架”(政策、可及性、成本、创新性、资金生态、国际环境)评估全球创新能力,中国在成本(9 分)、政策(7 分) 两项指标上领先美欧日,成为核心竞争力来源。

1. 政策:监管与全球接轨,聚焦 “首创新药”

中国过去十年构建了类美国FDA 的创新政策体系:包括突破性疗法认定(2020 年修订)、单臂临床试验指南(2022 年修订)、专利法修订(2020 年延长保护期)等,同时 CDE(药品审评中心)的指导原则从 “通用质量管控” 转向 “细分治疗领域聚焦”——2020-2025 年,肿瘤、感染病、cardiometabolic 领域的指导原则发布量占比超 60%,引导创新方向。

2. 可及性:临床数据可靠性提升,全球试验占比达 30%

加入ICH 后,中国临床数据完整性显著改善(2016 年 80% 数据存疑→2025 年行业认可度超 80%),同时中国 Sponsor 发起的全球临床试验占比持续提升:2024 年中国 Sponsor 参与了 30% 的全球临床试验,其中肿瘤领域占比最高(39%),感染病(33%)、免疫(29%)紧随其后。此外,17% 的中国发起试验包含海外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数据全球适用性。

3. 成本:临床研发效率领先,IRR 是美国的 2.4 倍

中国临床研发的“成本 + 速度” 优势显著:III 期临床受试者直接成本仅为2.5 万美元 / 人(美国为 6.9 万美元 / 人),受试者招募速度为0.3 人 / 月(美国为 0.6 人 / 月)。通过 “中国开展 I/II 期 + 全球开展一半 III 期” 的模式,药物研发 IRR 可达 8.5%,是美国纯本土研发(3.6%)的 2.4 倍;同时,中国企业可承担 “后续创新”(Follow-on)项目(成本比美国 FDA 获批药物低 43%),而这类项目平均占细分市场销售额的 40%。

4. 创新性:从 “1 到 N” 到 “0 到 1”,FDA 转化率升至 32%

中国创新已从“跟随创新(1 到 N)” 向 “原始创新(0 到 1)” 突破:2021-2023 年,美国 FDA 批准的药物类别中,22% 已有中国源资产在国内获批,创新差距缩短至 2.4-3.7 年;预计到 2040 年,中国 III 期资产的全球转化率将达 32%,推动 FDA 批准占比提升至 35%。此外,中国在 ADC、双抗等复杂模态上表现突出 ——2024 年全球肿瘤 ADC 临床试验中,中国企业发起的占比达 35%。

5. 资金生态:融资触底回升,2035 年恢复至 2021 年峰值

中国生物科技融资在2020-2021 年达峰值(年均 40-450 亿美元),2022-2024 年回落至 50 亿美元 / 年,但 2025 年前 7 个月已恢复至 60 亿美元,同比增长 20%。未来资金将向 “有全球验证能力” 的企业集中:例如信达生物、康方生物等已实现对外授权收入,2025 年预计盈利;同时,港股 18A、A 股科创板为 Pre-revenue 企业提供融资渠道,2024 年通过 18A 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募资额达 15 亿美元。

五、地缘政治:最大不确定性,三种情景下的中国创新潜力

地缘政治是中国生物科技全球化的“最大 wildcard”,摩根士丹利基于 “资金动态 + 政策走向” 设定三种情景:

基准情景(概率50%):中美保持 “竞合(Co-opetition)”,中国源资产 FDA 批准率达 35%,2040 年海外收入 2200 亿美元(融资 CAGR14%,转化率 32%);

乐观情景(概率30%):全球认可中国研发效率,监管限制放宽,批准率达 46%,收入 2760 亿美元(融资 CAGR20%,转化率 35%);

悲观情景(概率20%):跨境合作受限,投资流动受阻,批准率仅 15%,收入 1220 亿美元(融资 CAGR7%,转化率 15%)。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但全球药企对“填补 LOE 缺口” 的需求、中国的成本效率优势,仍大概率推动 “竞合” 成为最终结果 —— 例如辉瑞、默克等企业已在华建立 “研发 + 生产” 双基地,规避供应链风险。

六、股票建议:这些企业值得关注(覆盖中、美、欧、日、韩)

摩根士丹利基于“创新需求(LOE 补位)”“创新供给(中国 Disruptor)” 两大主题,筛选出全球重点企业,以下为核心标的:

中国恒瑞医药:管线广度第一,BD 价值占总市值 25%,2025 年有望达成 3 起对外授权。

中国信达生物:PD-1×VEGF 双抗(IBI305)全球 III 期数据 2025 年 H2 读出,ADC 管线丰富。

中国康方生物:PD-1×VEGF 双抗(Ivonescimab)海外授权给 Summit,2025 年 OS 数据成熟。

美国百时美施贵宝:LOE 压力最大(2030 年前收入缺口 241 亿美元),需加速并购补位。

美国默克:Keytruda 专利 2031 年到期,与科伦生物合作的 ADC(MK-2870)是关键管线。

欧盟阿斯利康:LOE 缺口占 2025 年收入 24%,但中国合作管线(如石药的 YS2302018)补位能力强。

日本武田:引进中国Fruzaqla 后,肿瘤板块增长提速,2025 年预计再发起 1-2 起中国合作。

韩国Yuhan:三代EGFR-TKI 授权给强生,2024 年销售额超 3 亿美元,ADC 管线 2026 年进入 II 期。

七、总结:中国生物科技进入“全球创新第二梯队”,2040 年成核心玩家

从仿制药到全球创新,中国生物科技已实现“量变到质变”:2024 年全球临床试验占比 30%、对外授权超 500 亿美元,2040 年有望贡献 35% 的 FDA 批准量。尽管地缘政治存在不确定性,但 “LOE 缺口需求 + 成本效率优势 + 监管协同” 三大逻辑仍将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物制药的 “关键补位者”—— 对于投资者,可重点关注 “有全球验证管线 + BD 能力强” 的中国企业,及 “LOE 压力大 + 积极布局中国合作” 的美欧药企。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