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夏天,“苏超”以现象级姿态引爆足球热情:累计入场观众破百万,单场最高60396人,前六轮拉动线下服务营收379.6亿元。这股“超”级热潮下,“赣超”“川超”“湘超”等省级联赛相继跟进,各地纷纷探索“足球+”新路径。但“苏超模式”能否复制?群众足球的“超级时
民间“超”级联赛
遍地开花
如何探索“足球+”新路子?
今年夏天,“苏超”以现象级姿态引爆足球热情:累计入场观众破百万,单场最高60396人,前六轮拉动线下服务营收379.6亿元。这股“超”级热潮下,“赣超”“川超”“湘超”等省级联赛相继跟进,各地纷纷探索“足球+”新路径。但“苏超模式”能否复制?群众足球的“超级时代”,该如何走得更远?
苏超现象:
热度与争议并存
“苏超的火,不是偶然。”南京市民梁先生坦言,赛场外的文旅、餐饮、住宿联动,让看球变成了“一场消费狂欢”。数据显示,苏超凭“票根经济”带动相关产业同比增长42.7%,这正是各地竞相“起超”的底气。
但“复制”二字,引发了不同声音。舒先生认为:“各省联动起来,既能带文旅,又能促足球发展,完全可行。”刘先生却持保留态度:“每个地方特点不同,照搬容易水土不服。”争议中,“赣超”的表现给出了部分答案:首轮场均上座超1.3万,第五轮单轮观众达91476人,用数据证明群众足球的潜力,也印证了“借鉴而非照搬”的可行性。
成功密码:
“足球+”的融合之道
苏超的爆火,藏着“四维融合”的秘诀。南京市校园足球教育发展中心执行主任杨洲洲拆解道:
足球+文旅是流量入口。推出观赛旅游套餐,凭票根享景区优惠、酒店折扣,串联赛事举办地与周边景点,吸引外地球迷“看球+游玩”;足球+城市打破壁垒,各地协同优化交通、引导消费,将“城市竞争”转为“联动合力”;足球+商业激活本土活力,吸引中小商户赞助,大型品牌借赛事搞线上促销,让关注度变销量;足球+产业拉动全链条,从体育器材定制到赛事直播、衍生品开发,上下游需求全面释放。
这四重融合,让苏超从“单一赛事”变成“经济社会活动”,也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框架。
各地探索:
差异化的“起超”实践
并非所有“超”级联赛都在复刻苏超,各地的差异化探索更具看点。
“赣超”延续“高上座”优势,通过下沉社区宣传,让“看球”成为市民周末刚需;“湘超”聚焦人才培养,规定每场比赛16-18岁中学生球员上场不少于3人,把联赛变成“青少年练兵场”;“汉超”拓宽参与边界,将年龄放宽至16-55周岁,设城区组与高校组双轨,兼顾专业性与群众性;“河北五超”则在赛制上创新,常规赛全业余选手参赛,季后赛引入外援提升观赏性。
这些实践证明,群众足球的生命力在于“因地制宜”——不是抄作业,而是结合本地资源,找到“足球”与“民生”的结合点。
发展之钥:
纯粹性与协同并重
“模仿易,创新难。”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品牌管理专家张庆指出,群众足球的核心在于“守住纯粹,做好融合”。
所谓“纯粹”,一是竞技层面控制职业选手参与,“避免业余赛事变味”;二是文化层面务实推进,“不搞哗众取宠的花架子”。而“融合”则需多部门联动:体育部门抓赛事规范,文旅部门做场景设计,地方政府搭平台,“最小化办赛成本,最大化互动体验”。
更关键的是调动基层热情。张庆强调:“群众足球的主角是普通人,要让球迷从‘看客’变‘参与者’——无论是上场踢球,还是社区组织观赛活动,只有人人都能融入,联赛才有持久活力。”
从苏超的“一枝独秀”到各地的“百花齐放”,群众足球的“超级时代”已然开启。它的意义不止于赛场胜负,更在于让足球回归大众:在这里,没有大牌球星,却有街坊邻里的呐喊;没有天价转播,却有文旅消费的联动;没有职业光环,却有青少年成长的印记。
未来,当更多地方找到“足球+本土特色”的路径,当“纯粹性”与“融合度”达成平衡,群众足球终将从“现象级”变成“常态级”,让这颗黑白相间的皮球,真正滚进每个普通人的生活里。
来源:CET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