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以来,潍坊寿光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化书院”建设,精心打造了“向阳花开”“情暖家塬”“和美马疃”等20多个独具特色的书院品牌,有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展现“一院一品”建设成果,“文明寿光”公众号开设“文
编者按:今年以来,潍坊寿光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化书院”建设,精心打造了“向阳花开”“情暖家塬”“和美马疃”等20多个独具特色的书院品牌,有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为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充分展现“一院一品”建设成果,“文明寿光”公众号开设“文化书院巡礼”专栏,撷芳荟萃,展示文化书院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涵育新风的亮点成效和特色做法,以资交流互鉴、共同提高。
在潍坊寿光市文家街道西城社区,一座承载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文化书院”正悄然成为居民生活的“精神坐标”。近年来,西城社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探索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新路径,通过多元化的功能布局、创新的服务模式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破解了社区文化服务“碎片化”难题,让群众家门口就能享受“诗与远方”。
构建“多元融合”的文化空间
走进西城社区“文化书院”,多元化的功能布局令人耳目一新。图书馆内书香氤氲,2000余册图书涵盖文学、科技、历史等类别,成为居民日常“充电”的热门选择;书画展览室定期举办创作展,笔墨丹青间传递着社区文化的温度;儒学讲堂、家长学校等特色空间,以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为主题,定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将“以文化人”的理念融入社区治理,助力构建和谐家风。这里既是居民汲取知识、提升素养的学习平台,也是邻里交流、展示才艺的活力舞台,更是传承文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西城社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通过整合优化空间资源,将传统书院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社区的多元需求创新融合,科学规划了10余个功能空间,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文化服务新阵地。这座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空间,不仅成为居民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粮仓”,更以丰富的功能室和特色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从“单一供给”向“多维融合”转变,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
打造“老幼共融”的成长家园
西城社区以“一老一小”为核心,积极探索“老幼共融”的文化服务新模式,推动书院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温馨港湾”。
以老年活动室为纽带,融合党员活动、休闲娱乐等功能,打造全天候、多场景的老年服务中心。通过常态化戏曲表演、电影放映、读书分享会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社区联合爱心企业创新设立“银发工坊”,鼓励老年居民参与手工艺品制作,居民可选择现场加工或居家完成,产品验收合格后按日或者累计结算薪酬,既为老年人提供了灵活就业机会,又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参与感与价值感。
在关爱“银发族”的同时,“文化书院”也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成长晴空。依托社区科普馆,整合30余项互动科教设备,打造沉浸式科普教育平台。孩子们可在“VR全景体验”“电动机原理器”等体验中探索科学原理,通过“光压风车”“磁力转盘”等实验提升实践能力,年均开展活动50余场,惠及辖区2000余名青少年,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此外,书院联合辖区教育机构开设“公益课堂”,在寒暑假及节假日推出硬笔书法、专业素描、儿童画等艺术课程,弥补课外教育资源的不足,为辖区青少年搭建起家门口的“第二课堂”。一名家长表示:“孩子在这里培养了绘画兴趣,还交到了朋友,‘文化书院’真正解决了我们的假期托管难题。”
开展“炫彩纷呈”的实践活动
西城社区“文化书院”组建了“文宣”“文正”“文治”“文惠”“文和”“文才”六支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队伍,构建起覆盖理论传播、文化惠民、法治科普、助农帮扶、健康关怀、教育培训的立体化服务体系,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聚力。每支队伍均由专业部门包靠指导,确保服务质量,为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深化文明实践的过程中,书院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聚焦思想政治引领,社区组织百姓宣讲员深入到户、宣讲到人,用群众语言讲透理论政策,用鲜活案例传递党的声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元宵节包汤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居民巧手翻飞间传递邻里温情;紧盯基层文化生活,公益巡演歌舞戏曲轮番登场,为居民送上家门口的“文化盛宴”;着眼群众健康需求,开展爱心义诊进社区,医疗志愿者为居民提供健康咨询,让关怀融入生活点滴。
从理论宣讲到惠民服务,从文艺展演到文明实践,书院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真正实现了文化惠民“零距离”、文明实践“有温度”。如今,这座扎根基层的“文化书院”已成为居民心中的“精神家园”,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构建和谐幸福社区贡献着源源不断的力量。
来源:寿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