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合作的初期,两人都痛苦不堪。刘静觉得赵锐鲁莽、不负责任,总在打乱她的计划;赵锐则认为刘静死板、效率低下,总是在拖慢进度。他们的项目会议常常以争执告终,项目推进缓慢。
刘静做事井井有条,喜欢制定详细的计划,凡事追求稳妥和完美。她的新搭档赵锐却是个“行动派”,思维跳跃,热衷于快速试错,认为“完成比完美重要”。
合作的初期,两人都痛苦不堪。刘静觉得赵锐鲁莽、不负责任,总在打乱她的计划;赵锐则认为刘静死板、效率低下,总是在拖慢进度。他们的项目会议常常以争执告终,项目推进缓慢。
项目经理发现了这个问题,找他们谈话时说:“你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让项目成功。但你们的优势不同,刘静能规避风险,赵锐能打开局面,这不是矛盾,而是绝佳的互补。”
这句话点醒了他们。他们决定建立新的协作规则:由赵锐负责前期的“头脑风暴”和“快速原型”搭建,充分发挥其创意和速度优势;当方向初步确定后,则由刘静接手,进行“细节完善”、“风险评估”和“流程优化”,确保方案的稳健落地。
他们约定每天进行一次15分钟的“同步站会”,只同步进度和风险,不深入讨论,避免陷入无谓的争论。遇到分歧时,不再执着于“谁对谁错”,而是共同追问“怎样做对项目最有利”。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一个开拓,一个深耕”的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项目既具备了创新性,又拥有了极高的完成度。两人也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刘静开始尝试更灵活地应对变化,赵锐也意识到了细节的重要性。
核心启示: 职场协作的关键不是寻找相似的人,而是整合差异。尊重并利用彼此的不同风格,将对立转化为互补,往往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成就更卓越的成果。
来源:蹦蹦数码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