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
2025年4月15日,在赴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平主席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指出:“80多年前,马来西亚南侨机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奔赴云南,帮助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这些佳话至今仍在中马两国人民中广为传颂。”
南侨机工是谁?他们如何铸就这段永恒的传奇?他们的故事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艰辛与热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中共德宏州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推出四集全流程菁彩声制作广播剧《南侨赤子》,以沉浸式声音场景艺术化重现滇缅公路上的抗战史诗,讲述三千“南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号召,毅然告别南洋,支援祖国抗战,以方向盘作戈矛,穿越枪林弹雨、瘴疠险途,在“死亡公路”上以血肉铸就“不沉补给线”。在血火交织的历史回响中,追忆共赴国难的热血征程,铭记跨越山海的赤子情怀。
“南侨机工”是谁?
在云南昆明西山之巅,一座高9米的纪念碑巍然矗立,基座上镌刻着“赤子功勋”四个遒劲大字,无声诉说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碑文记载:三千多名热血沸腾的南洋华侨机工,以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壮丽篇章,也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朽功勋。
位于云南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
山河破碎 国难当前
三千赤子别南洋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相继沦陷。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成为当时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国际通道。这条全长1146公里的公路由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9个月内徒手开凿,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
然而,当时国内极度缺乏熟练的卡车司机和维修技工,大批国际援助的军事物资难以运抵前线。
1939年,在爱国侨领、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的号召下,3200余名南洋华侨青年毅然“告别南洋”,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他们驾驶卡车穿越滇缅公路的枪林弹雨,抢运军需物资、抢修运输车辆,为抗战筑起了一条“打不垮的补给线”。
1000多名机工为此献出生命,滇缅公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一位南侨机工长眠。
滇缅公路上的“24拐”
《告别南洋》
奏响华侨抗战的时代强音
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亡之际,中国文艺界先锋田汉与聂耳联手创作四幕话剧《回春之曲》,以南洋爱国华侨青年为主人公,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他们毅然回国抗战的动人故事。
聂耳曾说:“音乐是代替大众在呐喊。”1935年,他为该剧谱写的《告别南洋》《春回来了》《慰劳歌》《梅娘曲》等歌曲,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与献身精神,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激励了无数海外华侨。
《告别南洋》中“再会吧南洋!我们要去争取一线光明的希望”的呐喊,成为南侨机工们毅然归国的时代战歌,至今听来仍令人热血沸腾。
1939年,先后有9批共3200余名南侨机工回国支援。他们来自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越南、泰国等地,其中至少有5名女性。
留存至今的临行合照里,他们西装革履、领带整齐、发髻光亮——这是一群会吹口琴、能唱英文歌、爱喝咖啡的南洋青年。虽身在异域,却心系桑梓,最终毅然告别安逸生活,踏上烽火归途。
机工白清泉临行前与友人合照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畹町镇,馆内珍藏了2000余件南侨机工文物史料实物和1200余张历史照片。
无论是烈日灼身的险路,还是硝烟弥漫的战场,他们无怨无悔,以行动诠释爱国赤诚,用青春生命铸就了滇缅公路上不朽的历史丰碑。
九一八事变后,广大华侨华人纷纷组织救亡团体,踊跃回国参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援。
“盖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这是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成立之际,陈嘉庚向海外华侨发出的铿锵号召。
陈嘉庚发表演讲,团结侨胞抗日救亡。
陈嘉庚先生如何点燃华侨抗战烽火?南侨机工又怎样用生命谱写英雄壮歌?
一封宣言:点燃南洋抗战烽火
1938年10月后,随着中国东南沿海主要通道被日军切断,新开辟的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输入的生命线。南侨总会担负起招募、组织华侨机工回国服务的重任。
陈嘉庚先生以组织名义发布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呼吁东南亚各地年轻的华侨司机和修理工投身滇缅运输、保家卫国。
通告一出,南洋各地迅速掀起回国抗战的热潮。即便招募条件严格、薪酬微薄,也丝毫未影响华侨青年的报国决心。
征募汽车驾驶等人员回国服务登记表
由3200多名华侨青年组成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分批辗转返回祖国。1939年至1942年间,他们累计抢运军需物资45万余吨,日均输入量超过300吨。
滇缅公路路况极其凶险,机工们每趟行车都须闯过四道“鬼门关”:瘴疟肆虐、暴雨泥泞、悬崖险路、敌机轰炸,超过1000名南侨机工长眠于这条抗战血线之上。
广播剧《南侨机工》录制现场,陈嘉庚由演员王同辉(右)演播。
一个组织:团结南洋华侨抗日救亡
陈嘉庚,这位出生于福建厦门集美的爱国侨领是南洋地区支援祖国抗战的杰出代表。
1928年,日本为阻挠国民革命军北伐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陈嘉庚即当选为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领导华侨抵制日货、赈济受难同胞——这是南洋华侨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抗日行动。
1928年5月17日,新加坡100多个华侨团体派出1000多名代表召开全侨大会,陈嘉庚被推举为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
九一八事变后,身为新加坡福建会馆领袖的陈嘉庚挺身而出,疾呼:“爱国而无团结,则如一盘散沙;既团结而不爱国,则团结亦属空泛。”这句话成为凝聚万千侨心、团结抗战的精神旗帜。
1938年10月10日,来自南洋各地的168名华侨代表齐聚新加坡,宣告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一致公推陈嘉庚担任主席。这是南洋800万华侨首次超越地域、政党和阶层,实现空前大团结,陈嘉庚也因此成为引领侨胞抗日救亡的一面旗帜。
南洋侨胞以实际行动支援祖国抗日
南洋华侨筹振祖国难民总会第六会通告(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在南侨总会的组织下,华侨以财力、物力、人力全面援战。在当时国际援助极其有限的艰难时期,华侨捐款、购债与侨汇,构成国民政府外汇收入的主要支柱。
从飞机、坦克、车辆到被服、药品,南洋华侨持续捐输国内急需的各类战备与生活物资,方式多样、源源不断,为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个答案:“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0年春夏之交,陈嘉庚先生突破重重阻挠访问延安。在那里,他住窑洞、吃粗粮,与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恳切交谈,切身感受到共产党人平等质朴的作风。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南洋女学生前来,无敬礼便坐,谈话毫无拘束”,不禁感叹:“余乃知平等无阶级制度。”
延安各界热烈欢迎陈嘉庚先生
中共中央对陈嘉庚的招待热情而简朴:“露天设宴,旧桌报纸为布,风吹即换”,这与他在重庆所见“谒蒋三鞠躬、层层戒备”的森严等级形成鲜明对比。
延安之行彻底刷新了陈嘉庚对中国未来的认知。返回南洋后,他积极向侨胞陈述见闻,坦言此前曾悲观认为“中国至少还要五十年才有希望”,如今郑重改口:“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中国的海岸线岌岌可危,大批作战物资囤积于缅甸仰光、腊戍等地,急需大量司机和汽修人员。南洋华侨中掌握驾驶和修理技术者众多,听闻祖国需要,陈嘉庚立即通过南侨总会发出征募通告,前来应征报名的青年总共有五六千人。最终,先后九批共3200余名南侨机工毅然回国。
南侨机工集结昆明
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家庭的“李月眉”便是其中之一。1939年2月,晨曦未露,她怀揣着“惊天秘密”悄然启程,踏上了回国的轮船,毅然加入机工的行列。
“李月眉”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南侨机工毅然奔赴前路未卜的战场,如何用热血担当应对生死考验?
她,藏起红妆赴烽火
在南侨机工的传奇故事里,有一位女子,她的经历比小说更跌宕。
“李月眉”,本名李月美。她出生于马来西亚槟城一个普通华侨商人的家庭,自幼接受华文教育,深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李月美积极参与抗日救亡,义演、卖花、募捐,支援祖国。
得知南侨总会招募机工,她毅然报名应征,却因性别原因被拒。为实现报国理想,她剪去长发,化名“李月眉”,女扮男装再次应征,最终如愿以偿。她与3000多名南侨机工一同回国,经云南昆明集训后,被分配到贵州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在危机四伏的滇缅公路上,李月美以机智勇敢赢得队友信任,积极参与抢运武器和医疗物资,直面敌机轰炸毫不退缩。1940年,她因翻车重伤,被海南籍机工杨维铨所救,后二人结为连理。
李月美康复后重返部队,女性身份曝光,队友们无不震惊,更被她的勇气和无私精神所激励。当时,海内外舆论盛赞她为“当代花木兰”,何香凝为她题赠“巾帼英雄”锦旗。
此后,李月美改任护士,继续为抗战贡献力量,直至胜利后返回马来西亚。
广播剧《南侨赤子》李月美由叶知秋(中)演播
她,一封家书写丹心
1939年,同样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富商华侨家庭的白雪娇,也得知了南侨机工的招募消息,她决定弃笔从戎,化名“施夏圭”报名:“施”是母姓,“夏”为华夏,“圭”谐音“归”,寓意“为华夏而归”。她悄悄辞去教职,积攒路费,直至临行当天才被父亲发现。父母最终含泪尊重她的决定。
离别时父母眼中的不舍、担忧,白雪娇一生都未曾忘却。她回忆说,轮船起航时,父亲冲她挥了挥手,那一刻“父亲孤零零一个人站在码头,衬着血红的夕阳,向我挥手。我望着他孤独的身影,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的白雪娇家书。
出发前,白雪娇写下一封家书,表达了对父母的愧疚与对祖国的赤诚。“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
1939年5月19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刊登了这封家书,感动无数华侨。此时,白雪娇已踏上滇缅公路,无畏艰险、风餐露宿,投身抗战。
白雪娇写给父母的告别书(云南省档案馆)
后来,受陈嘉庚先生感召,白雪娇计划奔赴延安,但在邓颖超的劝说下,她留在成都进入齐鲁大学读书,继续从事抗日宣传与伤员慰问,并为南洋报刊撰写战地报道,让海外听见祖国的声音。
白雪娇齐鲁大学毕业照
抗战胜利后,白雪娇回到槟城父母身边,在一所华文学校当校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白雪娇带领华校的教师,参照报纸的资料,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在华校的上空升起,这是槟城上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广播剧《南侨赤子》白雪娇由于洋演播
这是一条地图上永不消失的红线。1938年,滇缅公路贯通于云南崇山峻岭之中。这条诞生于抗战烽火中的国际通道东起昆明,西行经龙陵、畹町出境,直通缅甸腊戍,全长1146.1公里。
20万云南各族民众在几乎没有任何机械的情况下,凭人力耗时9个月凿通这条“抗战输血管”。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毅然归国,日夜驰骋在这条生命线上,担当运送抗战物资的重任。
滇缅公路路线图(1938年7月)
滇缅公路如何改变中国抗战格局?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哪些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回响:赤子丹心铸就抗战生命线
畹町桥横跨中缅界河是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1938年我国沿海沦陷后,滇缅公路成为国际援华物资唯一陆路通道,这座不过百米的桥成了“抗战生命线”的咽喉。
车队行驶在滇缅公路上
畹町桥头如今陈列着一个当年筑路用的石磙,刻有诗句:“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歌行,铸就抗日功。”道出修筑滇缅公路之艰辛、南侨机工爱国之举与远征军之悲壮。
畹町桥陈列的筑路石磙
因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迷梦,滇缅公路被日军视为眼中钉,遭受频繁轰炸、破坏与间谍活动。对此,中方制定了《滇缅公路警备计划》,严密布防,沿线军民即炸即修,誓死护路。
眼见武力封锁收效甚微,1940年,日本借外交手段施压,迫使英国签署《封闭滇缅路协定》,导致滇缅公路禁运三个月。然而,就在公路重新开放的当天,日军发动大规模空袭,先后派出超过400架次轰炸机疯狂轰炸,妄图彻底掐断这条“东方战场的输血管”。
功果桥浮桥试车情况(云南省档案馆供图)
1941年1月23日,功果桥遭日军第14次轰炸严重损毁。中国工程人员在绝境中迸发智慧,用汽油桶扎成浮桥,以“钢铁浮龙”牵引车辆渡江,在至暗时刻托起了物资命脉。
然而,滇缅公路的黄金运输期并未持续太久。1942年5月,因日军进犯缅北和滇西,公路运输中断。1942年,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从印度利多开始修建,并于1945年1月与原滇缅公路连接,延伸至重庆,重新打开了陆路国际通道。
时代新篇:从抗战生命线到开放前沿
八十年风云激荡,昔日的抗战生命线已蜕变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开放前沿。
云南德宏位于云南西部,东和东北与保山市龙陵县、腾冲市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毗连,依托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自然条件,已成为“中国咖啡之乡”“中国冬季鲜食玉米之乡”等特色农业基地。
近年来,凭借独特区位优势和丰富自然人文资源,德宏旅游业迅速兴起,被社交媒体誉为“解压天花板”,芒市新玩厂美食街的泡鲁达与撒撇令游客念念不忘。
德宏热带风光与地域文化交织,绘就边境特色画卷。
作为中国对缅及东南亚开放的重要门户,德宏拥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7个海关指定监管场地,对缅贸易额长期占滇缅贸易的70%以上。优质的营商环境同样亮眼——企业开办时间压缩80%,市场主体突破21万户,同比增长17.63%。
如今,畹町南洋机工纪念馆的钟声依然回荡在参观者的耳畔。这座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与瑞丽自贸试验区、沿边产业园共同构成德宏的“精神坐标”与“经济引擎”。
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畹町镇,是我国首个以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为主题的纪念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供图)
硝烟散尽,江河依旧奔流。滇缅公路精神正以新的姿态融入新的发展格局。
今天,在建的大瑞铁路与滇缅公路历史线路交织,连同320国道、杭瑞高速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承担起连通南亚和东南亚的交通运输重任。
8月22日—25日,广播剧《南侨赤子》重磅上线——立体声版、菁彩声版、可视版多平台同步首发(中国之声、云听、央视新闻、央视频、央广网),情节延展AI动画短视频、幕后花絮登录微信视频号、微博等社交平台,播放量破千万!# 她女扮男装去抗日前线开卡车 # 登热搜榜,引发全网热议转发,掀起全民致敬“南侨赤子”的浪潮!
来源:蒙自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