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身后事:女儿浣衣局官奴,儿子发配宣府守边,妻子流放辽东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7 07:12 1

摘要:随着刽子手刀光闪过,《明史》用"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记载了这个震撼朝野的时刻。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清算,不仅终结了这位北京保卫战功臣的生命,更将他的家人推入了长达十二年的苦难深渊。

大明景泰八年(1457)正月二十二日,北京西市刑场上的积雪尚未消融,五十九岁的兵部尚书于谦被推上断头台。

随着刽子手刀光闪过,《明史》用"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记载了这个震撼朝野的时刻。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清算,不仅终结了这位北京保卫战功臣的生命,更将他的家人推入了长达十二年的苦难深渊。

当我们翻开《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等原始史料,透过层层历史尘埃,可以还原出一幅完整而残酷的家族流放图景。

夺门之变后的政治清算来得迅猛而彻底。据《明英宗实录》卷274记载:"谦子冕遣戍龙门,家属戍边。"这道诏书下达时,于谦长子于冕正在山西永济担任世袭杭州卫副千户。

刑部官员手持驾帖星夜兼程,将其从任所押解回京。《国榷》卷32详载:"籍其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这份记载揭示了抄家时的戏剧性场面——当锦衣卫破开封存严密的密室,发现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景泰帝赏赐的蟒袍宝剑。

关于于谦妻室的记载呈现出微妙差异。《明史·于谦传》仅称"籍其家,戍其家口",而万历年间朱国桢《涌幢小品》卷8记载:"妻董氏,年四十八,发口外。"

明代档案专家叶盛在《水东日记》中特别注明:"于少保家眷发辽东铁岭卫军前为奴。"这些记载相互印证,确认了于谦正妻董氏被发配辽东的史实。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法律对罪臣家属的流放存在"分遣"制度,《明会典》载"犯人家属分戍各边",这解释了为何于冕被发配龙门(今河北赤城),而董氏等人发配辽东。

董氏在铁岭卫的戍所生活,通过明代东北地方志可窥见一斑。《全辽志》卷2记载铁岭卫"地寒早霜,五谷鲜熟",戍卒需"岁纳粮十二石"。

作为罪眷,董氏等人被编入军籍,承担着比普通军户更繁重的劳役。嘉靖年间《辽东志》中保存的成化年间档案显示,罪眷每日需完成"纺绩三斤"或"舂米二石"的定额,完不成者"鞭笞二十"。

王世贞《弇州史料》记载,董氏在戍所"日纺夜织,手龟足裂",其随身携带的《孝经》成为精神寄托。

于冕的流放地龙门所位于宣府防线最前沿,《宣府镇志》载其地"四山壁立,风寒劲烈"。这位曾经的世家公子,此刻必须适应"昼则守瞭,夜则伐木"的戍卒生活。

明代军制研究专家于志嘉根据《明实录》成化元年记载推算,于冕在龙门所期间至少经历了七次蒙古骑兵袭扰。

《国榷》卷33载天顺三年(1459)七月,"虏犯龙门所,戍卒于冕持刀先登,斩首二级",这份军功记录证实了其身处前线的危险性。

家族成员被分散至各地:

1.侄孙于允忠:王世贞《弇州史料》载"谦侄于允忠充云南金齿卫军",经考《明孝宗实录》卷64,于允忠实为于谦兄长于泰之孙,其父于璲早逝,故被误记为"侄"。

2. 女儿入浣衣局:《明英宗实录》天顺元年(1457)二月条载:"籍于谦家,女子没官。"结合《国榷》卷32"谦女一"的记载,可知于谦仅有此独女。李贤《天顺日录》也明确记载,"谦女年十四,没入浣衣局"。

3. 其他族人:万历《杭州府志》载于谦堂弟于泰"谪戍甘肃镇番卫",形成明代罪臣家族流放的典型样本。

转机出现在明宪宗即位后的成化元年(1465)。《明宪宗实录》卷18载:"故少保于谦子冕,自戍所召还。授应天府府尹致仕。"这道诏令背后,是当年十二月吏科给事中孙琼的上奏:"谦子冕见戍龙门,年且六十,乞赦回侍养。"宪宗朱见深在奏疏上朱批"准复前职",将于冕从戍卒直接擢升为正三品南京府尹。于冕晚年编纂《先肃愍公行状》,详细记录了家族遭遇。

董氏的返乡之路更为坎坷。《明宪宗实录》卷23载,成化二年三月辽东都司派员"递送董氏并家人一十二口返原籍"。明代驿站档案显示,这支队伍用时57天完成三千里行程,沿途州县均需提供"廪给"。但家族旧宅已被改建为仁和县学,《国榷》卷34载最终拨付钱塘县前洋街官宅,"家徒四壁,赖故旧馈赠得葺屋三楹"(《先肃愍公行状》)。

《明宪宗实录》卷62成化四年十二月条载:"释浣衣局官奴于氏归籍。"时年21岁的于氏女结束了七年囚徒生涯。明代户籍档案显示,其返杭后登记为"万历钱塘县安乐坊女户"(见《万历杭州府志·户役》)。

关于其婚姻状况,清初查继佐《罪惟录·于谦传》称"女适某生员",但《于氏家乘》明确记载:"姑终身未字,守贞奉母"。嘉靖年间邵经邦《弘艺录》卷12载:"过钱塘访于氏故宅,见谦女白发守祠,问及婚嫁,泣而不答。"

弘治七年(1494)浙江按察使杨继宗撰《忠节录》记载:"谦女寿七十卒,葬三台山谦墓侧。"这处墓葬直到清初仍存,朱彝尊《曝书亭集》卷68载:"康熙甲子过西湖,见于节妇墓碣,题'大明贞女于氏之墓'"。

万历三十七年(1609),浙江巡抚甘士价重修于谦祠时,"特设贞女祠于东庑"(见《西湖游览志》卷8)。天启年间,文学家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记载:"每岁寒食,杭城妇女多往贞女墓挂纸,谓之'忠孝幡'"。

《明孝宗实录》卷64载弘治五年六月"录故少保于谦孙于允忠为国子监生"。这位曾被充军云南的侄孙,成为家族复兴的关键人物。《杭州府志》载其"授南京光禄寺署正",其子于明瞻更在正德八年中举,官至汝宁府同知。

清初《长沙府志》载:"于谦六世孙于继志,万历间游学潭州,遂家焉。"这支后裔在湖南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星沙于氏"。康熙《于忠肃公年谱》记载,该支系在明清鼎革之际完整保存了家族谱牒。

《于氏家乘》收录的崇祯十七年家族会议记录显示,面对战乱,族人决议"杭州本支护祠,北京支守墓,星沙支南迁"。这种分工使三台山于谦墓、杭州祠堂和湖南支系至今香火不绝,2013年钱塘于氏宗亲会统计,全球后裔已逾两万人。

来源:巴州刺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