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期评审结果。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工作再传捷报,共获批资助7项,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淮安市一院微信公众号推出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集中受理期评审结果。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科研工作再传捷报,共获批资助7项,立项数量创历史新高!淮安市一院微信公众号推出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期首先为大家介绍的是:四度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科研达人——王其龙。
个人介绍
王其龙
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医学博士,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James Graham Brown肿瘤转化研究中心博士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科研处处长、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主任、肿瘤医学中心副主任,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江苏省双创博士,淮安市“533英才工程”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社会发展)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等省市级项目30余项;在Advanced 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Cancer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40余篇。
项目介绍
本研究聚焦长三角北部地区发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食管鳞癌“免疫治疗抵抗”的关键问题,探索其可能的机制并基于所发现的靶点构建增敏免疫治疗效果的纳米靶向药物。课题组前期基于食管鳞癌免疫治疗队列,通过空间转录组学、单细胞测序等手段揭示了边界食管鳞癌乳酸异常堆积诱导FAP+CAFs活化并过量分泌胶原形成阻隔CD8+ T细胞有效浸润的免疫排斥屏障是影响食管鳞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疗效的关键机制之一;并以课题组前期筛选的食管鳞癌特异性适配体构建一种靶向“瓦解”免疫排斥屏障的纳米药物,为食管鳞癌的新辅助免疫治疗机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增敏策略。
经验分享
您已四度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从首次申报到如今的第四次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您认为您持续突破科研瓶颈、保持创新活力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何启示?
成绩的取得绝非一人之功,我认为,这份持续的突破力主要源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医院构建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与全方位支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医院不仅持续投入打造了先进的实验设备、标准化实验动物中心和便捷高效的临床生物样本库,还通过院领导的前瞻性规划和政策支持,为我们营造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这种软硬件结合的支撑体系,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科研信心,让我们能心无旁骛地聚焦前沿、敢于挑战真正有意义的科学问题。
第二,是团队高效的协同作战。
现代科研早已告别“单打独斗”的时代。我的每一次中标,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紧密协作。我们拥有由临床医生、基础科研人员、博士后和研究生组成的多学科交叉团队,大家各展所长,思想碰撞,共同攻克难题。这种“1+1>2”的合力,是我们能够不断突破瓶颈的关键。
第三,是个人不懈的专注努力。
我的研究方向始终聚焦于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我坚信,创新的源头活水永远在临床。坚持从临床工作中发现和凝练科学问题,保持对文献的持续追踪与深入思考,以及对每一次实验、每一份数据的极致追求,是保持项目延续性和创新性的根本。
对青年科研工作者有何启示?
1. 立足临床,找准赛道:创新不是追热点,我们的科研问题应立足临床,从实践中凝练科学问题,选择一个有特色、可持续的方向深耕下去。
2. 善用平台,主动借力:充分利用医院提供的各项资源和支持,积极与不同学科的团队交流合作。
3. 厚积薄发,精心打磨:一份成功的本子背后是长期的积累。要早启动、勤论证,不断打磨本子的科学假说和创新性,用清晰的逻辑和扎实的预实验数据说话。
4. 持之以恒,平常心看待:国自然项目申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极佳的学习和提升,重视评审意见。
最后,我想说,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每一次突破都值得欣喜。感恩我们身处一个支持创新、尊重学术的时代,也感谢医院这片沃土让科研的种子生根发芽。愿我们继续保持热爱,保持好奇,在与未知的交手中有更多美好的“不期而遇”——期待与各位青年同仁一起,在淮安市一院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共同书写更多属于我们的、有价值的故事!
淮安市一院宣传处
图文/编辑:徐嘉翌
审核:王树文 王玉玲 陈凤丽
来源:彭友科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