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如串门,南京都市圈“圈”出新未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2 15:41 1

摘要:这项全长约35.12公里的快速化改造工程,主路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全程不设红绿灯,无高速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更为宁镇扬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

9月1日上午9时,312国道346国道宁镇段改扩建工程正式通车,南京与镇江之间的距离缩短至仅25分钟车程。

这项全长约35.12公里的快速化改造工程,主路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全程不设红绿灯,无高速费,不仅为市民提供了极大便利,更为宁镇扬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注入了新动能。

交通突破,都市圈血脉畅通

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工程是江苏省苏南地区沪宁通道中的重要干线公路,该项目全长约35.2公里,全线采用主辅分离形式,主路为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设计时速100公里。该工程作为连接南京和镇江主城区的重要快速通道,对促进南京都市圈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改建前,市民往返宁镇两地耗时较长,走老312国道需要80分钟,并且车流量大,拥堵现象频发。新路段开通后,从镇江到南京仅需25分钟,比走沪蓉高速还节省一半时间,还能省下52元的来回高速费。

目前,南京至镇江段仍有2公里路段正在进行快速化改造的扫尾工作,待全线贯通后,将真正实现与南京城区快速路网的衔接,届时从南京任何地方前往镇江都将十分便捷。这一交通突破极大地提升了镇江主城区的集聚力,为更好地融入宁镇扬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提供了新动能。

南京都市圈历史悠久,是国内最早提出的跨省都市圈、国家批复的首个都市圈,最早完成了空间规划编制,其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密集的交通网络建设,《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统筹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建设,强化不同模式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打造互联互通、便捷通勤的轨道上的南京都市圈。

今年8月20日起,沪宁沿江高铁全线各站、宁安铁路等同步开通“铁路e卡通”业务,乘客从南京到南京都市圈的多个城市,无须提前购买车票,只需出示二维码即可随到随走。“公司研发部在南京,每周都要跑三四次南京。高铁扫码进出站就跟乘坐地铁一样,太方便了。”马鞍山人吴峰说。

改建后的312国道宁镇段。图片来源/南京晨报

技术攻坚,培育区域产业圈

南京都市圈不仅构建了发达的地理连通网络,更逐步形成高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研发在宁、生产在圈”的协同模式已成为区域合作的典型代表。以滁州德兰明海新能源项目为例,其研发环节位于南京浦口,生产基地落户滁州,预计全部达产后年产值超过百亿元,充分体现了跨城市资源互补所带来的巨大效益。这一模式显著依赖于日益完善的轨道交通体系,为人才流动与技术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创新枢纽,南京持续推动创新型都市圈建设,积极构建跨区域创新走廊和合作平台,促进科技研发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2024年,马鞍山市花山区与南京大学大数据技术研究中心、江苏鸿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院签订了南京大学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会员单位合作协议,并为“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创新中心”揭牌,进一步深化了双方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合作。

为推动宁马合作,南京与马鞍山携手成立了马鞍山软件园南京马可萌双创基地、江苏软件园马鞍山科技服务中心,以“双向飞地”模式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互惠互利,推进资源、技术、人才等多领域的深度交流合作。

2025年上半年,《南京都市圈2025年工作要点》由各成员城市联合编制并正式印发,明确了40项重点任务,在产业与科技协同方面,提出共同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深化跨省市科研机构合作交流;在园区共建方面,明确推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支持江宁经开区建设国家碳达峰试点园区,跨区域产业协作模式正在不断结出硕果。

马鞍山软件园南京马可萌双创基地。图片来源/南京发布

公共服务互认共享,构建共同生活圈

南京都市圈在公共服务一体化方面持续推进,多项惠民措施相继落地。《南京都市圈2025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异地就医便捷度,探索建立名师培养的跨区域交流机制,并加强区域性旅游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在社会保障领域,都市圈正不断完善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建立高速公路路网流量均衡调控,开展养老服务补贴异地结算,推动人才合作交流与社会工作者的协同培养。这些举措将显著提升都市圈内居民的生活便利度和幸福感。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今年南京都市圈将重点推进公共服务的互认共享和营商环境优化。通过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联合行动计划,深化跨省市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薪酬调查和工资发布机制的协同,拓展都市圈法律服务范围,并提升跨省公安政务服务的深度与广度。这些制度创新有助于打破行政壁垒,促进各类要素自由流动。

随着312国道宁镇段通车,南京都市圈正从交通一体化走向全面融合。《工作要点》还提出,要紧抓“十五五”规划和新一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的机遇,系统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和事项,并启动天长—六合省际毗邻地区综合发展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推动边界地区基层治理一体化,为都市圈长远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每天,数以万计的上班族通过这张不断扩张的交通网在南京都市圈内实现跨城通勤。他们早晨从镇江、扬州、马鞍山、滁州等城市出发,一小时内就能抵达南京市中心的工作岗位,晚上又能轻松返回居住地,这种便利的跨城生活,正是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最好证明。从交通联通到产业协同,从公共服务到体制机制,南京都市圈正在成为长三角西北翼的强大增长极。

文/袁昕

资料来源:南京发布、南京日报、宁宣部、江苏新闻广播、江苏自然资源、南京广播电视台、南京规划资源、南京晨报、江苏交通广播网

来源:上游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