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印谈笑风生,刺痛特朗普的双眼,发文骂了印度一长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13:46 1

摘要:走廊灯光明亮,摄影机早已架好。会议开始前几分钟,中、俄、印三方领导人出现在同一画面。三人交谈,彼此注视,间或微笑。这一幕在外交上很少见。特别是印度总理,身处中俄之间,动作明显热络。镜头中,他伸手、紧握、点头,整个人轻松了不少,笑意止不住。

中俄印三国领导人在峰会期间并肩亮相、谈笑风生,现场氛围罕见轻松。

几个小时后,特朗普突然发布一篇千字长文,怒斥印度“关税欺压”“投向俄罗斯”。

2025年8月31日,多国代表团抵达,车辆列队,警戒升级。这是一场高规格会议,不仅因为议题重,还因为三国领导人齐聚一堂。各自带着筹码,也各自带着焦虑。

走廊灯光明亮,摄影机早已架好。会议开始前几分钟,中、俄、印三方领导人出现在同一画面。三人交谈,彼此注视,间或微笑。这一幕在外交上很少见。特别是印度总理,身处中俄之间,动作明显热络。镜头中,他伸手、紧握、点头,整个人轻松了不少,笑意止不住。

当天,主办方强调上合成员要强化经济合作,支持多边贸易,反对单边制裁。这番表态不新鲜,却更直接。现场翻译还未说完,代表团席位已出现低声交谈。每一段话都不只是表达,更像回应。

当天稍晚些时候,莫迪在双边会晤时的态度。他主动提及双边合作,强调“伙伴”关系,措辞温和,语速略快。他知道镜头对准,也知道外界在看。

2025年9月1日,美东时间清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更新了一条长文。发文者:唐纳德·特朗普。文字密密麻麻,一气呵成,没有段落分隔,没有修饰语堆叠。直来直去,句句指向印度。

他用的是熟悉口吻,熟悉句式。他说:“我们对印度的出口太少,他们对我们出口太多。”他说:“几十年来,这种局面一直在继续。”他说:“印度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石油和军事装备,却很少从美国购买。”最后,他补上一句:“现在他们提出将关税降到零,已经太晚了。”

这段话没有外交余地,所有字眼都充满火药味。字里行间没有犹豫,也没有铺垫。他选择在中俄印天津会面后几个小时发声,选择在全球关注上合峰会之际重新挑起美印贸易议题,时机敏感,意图直接。

舆论反应迅速分裂。一边质疑印度到底是否真的提出“零关税”,一边解读特朗普言下之意。更多目光则落在他为何选择此时、以如此语气点名印度。

时间点不容忽视。就在几个小时前,中俄印三国领导人出现在天津峰会现场,笑容、握手、轻松交谈的画面登上各国社交平台。莫迪与中方领导人会谈时强调“印中不是对手而是伙伴”,普京与莫迪在防弹专车内长谈。三国姿态开放,画面温和,但对外输出的信号却充满压强。而特朗普的长文,几乎像是在为那段视频画上反击标记。

文中他没用任何修饰,也没有外交辞令。他不区分是政府立场还是个人愤怒。他用的是“they have now offered”而非“India’s government has proposed”。这种表达方式模糊时间,也模糊背景。有人说他是在重提旧闻,有人说他可能收到新线报。但无论哪种解释,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他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对莫迪、对印度、对中俄印组合的一次定向打击。

印美官方对此无任何立即回应。莫迪方面沉默,美方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未置评。社交媒体分析账号开始扒拉过去谈判细节,发现早在2025年2月和5月期间,印度确实曾在美印贸易谈判中提出降低关税,尤其是摩托车和烈酒等产品。是否包括“零关税”条件,无明确信息佐证。而特朗普在文中并未提及这些谈判背景,而是将“提出降为零”作为印度对美不诚实、出尔反尔的证据。

多位美国经济评论员指出,这篇长文并非简单抱怨,而是一种策略性的预警。它不仅是在针对印度,也是向外界传递一种压力。特别是在“全球南方”呼声走高、中印互动升温的大环境下,特朗普选择公开怒斥印度,显然已不再试图维持盟友面子。

这一点在他文章收尾尤其明显。他没有做缓冲,不提外交合作,也不谈重启谈判。他只是强调:印度早该这么做,现在太迟。他把时间线拉长至“几十年”,又将失望情绪浓缩进一句“太迟了”。这样的写法,本身就是拒绝再谈的姿态

同时,美方内部也有声音表达不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中俄印互动画面。他并未就贸易具体回应,但用了一个关键词:“Show”。他说,“某些画面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外交秀”。话虽不重,语气却酸。记者追问是否意味着不信任印度,他拒绝正面答复。这番回应,虽轻,但带刺。

2025年2月,莫迪曾访问华盛顿。行程安排紧凑,双方重点谈判内容之一就是关税问题。美方列出清单,要求印方放宽准入限制。印方回应积极,部分产品关税确有下调。

其中,摩托车、烈酒、机械设备成为突破口。但谈判只完成第一阶段。随后的几个月,谈判进展极慢。美国在意的是结构性问题,而印度坚持自主掌控。

5月,印方主动提出新一轮关税调整方案。内容涉及“零对零”模式,即在某些关键领域完全互免。但谈判桌上的文件没有公开,消息被模糊处理。

8月1日,特朗普突然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25%关税。涵盖日用品、电子设备、部分农产品。白宫通稿措辞强硬,理由是“互惠失衡”。印方表示强烈不满,外交部紧急回应,称此举不符合双边共识。

8月27日,美国再次加码。再追加25%,将多项印度出口品项关税提升至50%。外界分析,直接导火索是印度持续与俄罗斯推进能源协议。特朗普对这种“阳奉阴违”极度反感

从2月到8月,谈判未断,摩擦未停。特朗普逐步将贸易问题政治化,也逐步将印度从“优待名单”中剔除。氛围急剧恶化,但始终未爆发彻底断裂

就在峰会进入尾声,远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更新了他的社交平台。他没有挑选媒体专访,没有安排记者提问,只是一条独立成文的社交长文,密密麻麻、句句有刺。

他抛出了一连串指责,称印度对美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而印度对美出口商品却享有便利。他指责印度多年来一直在利用这种不平等的贸易结构。他没有回顾过去的谈判过程,也未提及美方施加过的强硬政策,通篇只有指责与否定。

他写道:“印度现在提出愿意将关税降为零,但为时已晚。”这句话立刻成为标题式热词,媒体围绕这句话做了无数延伸解读。时间节点选在中俄印天津会面画面公布数小时之后,使得这句话不再是经济层面语言,而更像一次政治层面的打压。

美国主流财经媒体迅速就此展开评论。有媒体将其称为“特朗普式外交爆破”,有评论员直言这是“警告式叫阵”,而非政策声明。多数分析指出,特朗普言语背后承载的,是对印方亲近中俄姿态的直接不满。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出席媒体简报会。他在回应中俄印联合场面时使用了“表演”一词,强调这种互动“缺乏实质”。这句评价被外媒解读为“含蓄的斥责”,其后多家英文媒体开始使用“Show”或“Staged”来形容此次三方场景。

不仅如此,西方评论文章快速将这次峰会定义为“多极秩序突围”节点。在一篇广为传播的评论中,作者指出,美国近年对印施压策略反而推动印度更倾向中俄多边格局。文章称这种“由施压产生的离心力”正在构建一套替代性国际合作路线。

网络上也迅速形成讨论高峰。支持特朗普者将印度称为“不可信的经济体”,批评其一边接受西方投资,一边依赖俄方能源。反对者则认为特朗普此番发言破坏美印多年累积的合作氛围,削弱美国在印太的软实力。

而印度国内媒体则保持相对克制,多数媒体仅引用特朗普言论原文,不作直接评价。一些亲政府媒体将其归结为“贸易谈判语言”,强调印方未明确回应并非默认。

三方舆论在这一时点汇流,却未交锋于同一个平台。这种“平行语境”的信息传递本身,也构成了外交博弈的一部分。谁先发声、谁先截屏、谁先带节奏,成为国际舆论战中的技术动作。

这一场外交交错之中,图像与文字、场面与言语、沉默与高调交织共振,真正让人意识到,在全球秩序重塑的节奏中,任何一个表情、任何一条推文、任何一个“零关税”承诺,都不再只是信息,而是行动。

来源:底层史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