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当代杜甫形象,从诗人冯至的一个梦想开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6 20:43 2

摘要:今天,诗人杜甫的形象通过各种影视剧、纪录片呈现了一个丰富饱满的形象,但在半个多世纪前,想要了解完整的杜甫却并不容易,当时已至中年的诗人冯至,极为欣赏杜甫,始终萦绕在心中的疑问,“这诗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他承受了什么传统,有过怎样的学习,在他生活里有过什么经验

文学报 · 此刻夜读

今天,诗人杜甫的形象通过各种影视剧、纪录片呈现了一个丰富饱满的形象,但在半个多世纪前,想要了解完整的杜甫却并不容易,当时已至中年的诗人冯至,极为欣赏杜甫,始终萦绕在心中的疑问,“这诗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他承受了什么传统,有过怎样的学习,在他生活里有过什么经验,致使他、而不是另一个人,写出这样的作品?”

当他发现图书市场上没有可靠的传记作品可以解答他时,便决定自己来写一部,为大众读者书写一部入门的杜甫传记。该书出版后,学者钱锺书”惊佩为奇作,内容精实,结构完整,无论在学术方面,文艺方面,都是特出的作品”。

近期,《杜甫传》新版推出,第一次收录写作该书缘起的文章,通过下文,我们得以感受冯至“用一个现代人的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描绘出一个唐代的杜甫”的志趣。

冯至 著|好读文化 · 四川文艺出版社

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

文 / 冯至

四五年来,因为爱读杜甫的诗,内心里常有一个迫切的愿望,想更进一步认识杜甫这个人。当然,从作品里认识作者,是最简捷的途径,用不着走什么迂途,并且除此以外似乎也没有其他的道路。但我们望深处一问:这诗人的人格是怎样养成的,他承受了什么传统,有过怎样的学习,在他生活里有过什么经验,致使他、而不是另一个人,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些,往往藏匿在作品的后面,形成一个秘密,有时透露出一道微光,有时使人难于寻找线索。这秘密像是自然的秘密一样,自然科学者怎样努力阐明自然,文学研究者就应该怎样努力于揭开这个帷幕。

《长安三万里》剧照

把一个诗人的作品当作一个整个的有机体来研究,把诗人的生活作一个详细的叙述,一方面帮助人更深一层了解作品,另一方面—如果这研究者的心和笔都是同样精细而有力—使人纵使不读作品,面前也会呈现出一个诗人的图像。这工作,在欧洲18世纪时业已开端,19世纪后半叶已经发展,如今,用分析方法的也有,用综合方法的也有,只着重诗人内心变化的也有,认为客观环境是作品先决条件的也有,材料不辨真伪不加剪裁堆积得像一部长篇的也有,别具匠心写得像一部动人的文艺作品的也有,总之,这门工作的成绩已经蔚然可观,不只是第一流的诗人,就是第二流第三流的诗人也进入这些研究者的视界了。但是在中国,这部门的书架上几乎还是空空的。不知道中国人对于这类工作的需要是感到了而觉得无从着手呢,还是根本没有感到?中国人过去对于诗的研究,不外乎考据、注解、欣赏(这就是那一本又一本的诗话)三种。前二者,我们非常感谢,因为在考据与注解上边下功夫的人们都是辛苦的造桥者,尽量使读者和作品接近;至于那些一条一条的诗话,我就不敢恭维了,写诗话的人们对于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肯去了解他的全貌,只任意拿一首诗甚至一句诗来品评,来吟味,这对于一个普通的诗人或不无阐发,但对于一个有首有尾、有始有终、像长江大河似的杜甫写的那些诗篇则往往不免于以管窥天了。

我的愿望尽管很迫切,可是直到现在并没有一部杜甫传或杜甫研究来满足这个愿望。向外求之不得,只好反过来求诸自己了。我于是,大约在一年前,有了一个大胆的企图,想写一部“杜甫传”。

舞剧《杜甫》(2022)

在我起始预备这个工作时,首先遇到的困难是史料的缺乏。研究一个诗人的人格的养成与演变,在他的作品以外,如果能有些信札日记一类的东西与同时代人关于他的记载流传下来,自然可以得到许多帮助。但关于杜甫的,除却几个同时代的友人的赠答诗外,这类的材料就几乎等于零。杜甫死后三四十年,元稹、韩愈渐渐认识杜甫的价值,可是他们的言论则只限于推崇与赞美,我们并不能由此多知道一些杜甫这个人。新旧唐书里虽列有本传,却都是粗枝大叶,处处显露出作史者的疏忽:旧唐书本传不及六百字,新唐书不及八百字,在这两篇短短的文字中,用杜诗可以证明是错误的地方,大小共有十几处之多,这使人觉得,作史者在写杜甫本传时,连可以得到的杜甫的诗都好像没有找来参考一下,这样的史家记载,叫人怎么能够相信呢?

我由于向外寻求的失败,最后只有对于这方面断念,完全回到杜诗本身,“以杜解杜”。但杜甫三十岁以前的少作,大都湮没了,我们既不能读到他“自七岁所缀诗笔……约千有余篇”的一大部分,自然也难于较为具体地追寻他吴越齐赵的游踪。可是如果我们甘心于他三十岁以前的生活是一块空白,我们又何必写他的传记呢?一部传记最初要探讨的,不外乎我在上边所说的:这诗人承袭了什么?学习了什么?经验了什么?然后才能进一步研究作品的产生与作品中表现的一切。而这三个问题中的前两个几乎都要在他青少年时代里得到回答。我只有海里摸针似的尽量从他三十岁以后的诗与散文里寻找有关于前两个问题的材料去解答:他是从怎样一个家庭里生长的?他在思想方面与文艺方面接受了什么传统?所谓“读书破万卷”到底都是哪些书?他青年时的漫游对他有什么影响?……这中间我深深意识到我在冒着一个大危险,因为材料的贫乏,有时不能不运用我的想象,可是想象是最不可靠的东西,所以我骑在这匹想象的马上,又不能不随时都用“根据”的羁绊勒着它。

至于第三个问题,也可以说和第二个问题是分不开的,因为从书本上学习是间接的经验,从现实生活上经验是直接的学习。杜甫所经验的,比唐代任何一个诗人都丰富,并且都在他的诗里留下痕迹。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关于杜甫三十岁以后的,我们从他的诗里有取之不尽的丰富的材料。如果我们放开笔,可以以唐代的山川城市为背景,画出一幅广大而错综的社会图像,在这图画里杜甫是怎样承受了、担当了、克服了他的命运。

徐悲鸿、张大千合作《杜甫诗意图》(1936年)

我由于对史料缺乏信任,就是关于杜甫时的社会情形,也尽量从杜甫的作品中摄取。若是遇有与史书不合的地方,我宁愿相信杜甫所记的是真实的。这中间可能发生“诗与真”的问题,因为诗人总不免有些地方会利用想象使事实改变面目。但这问题我认为是不能在杜甫传里发生的,如果发生了,就无异于否定杜甫所表现的世界。所以我只有处处以杜甫的作品为根据,一步步推求杜甫的生活与环境,随后再返过来用我所推求的结果去阐明他的作品。

最后,万一能够有一个杜甫的图像显露在我的面前,那么不管我怎样小心,我也不敢说,这是杜甫的本来面目,因为无论用什么方法,使过去的人与事再现一次都是不可能的;但我也要极力避免使杜甫现代化,因为用现代人的思想与情感去点染将及一千二百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说是一种难以原恕的罪行,纵使我们眼前的社会与杜甫诗里所表现的还有许多类似的地方。我只希望这幅图像使人一望便知道是唐代的杜甫,可是被一个现代人用虔诚的心与虔诚的手给描画出来的。这道理,在艺术界里很明白显然,我们只要看一看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便可以了解,但是在传记文学里似乎还有饶舌一次的必要。

这本书将来会成为什么样子,我现在无从预测。但愿它能够是一部朴素而有生命的叙述,不要成为干枯的考据,虽然我在这里尽量采用了许多前人的精细而值得钦佩的考据成果;同时我也不愿意使它像法国莫路瓦(今译莫洛亚)所写的传记那样,几乎成为自由的创作。总之,若是没有杜甫的诗,这本书根本就不必写;可是这本书如果一旦写成了,我希望,纵使离开杜甫的诗,它也可以独立。

原载1945年昆明某报,后收入《冯至选集》,第2卷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纪录片剧照、舞台资料

这些平台都可以找到我们,

可不要失联哦

@文艺速效丸

@文艺速效丸

小宇宙播客

来源:文学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