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四伏,华人军团能否“拯救大兵英特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6 15:59 2

摘要:“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我看到《陈立武出任英特尔CEO》这则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加上陈立武的名字也有种“横刀立马大将军”的既视感,这画面一下就有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我看到《陈立武出任英特尔CEO》这则新闻后的第一反应。加上陈立武的名字也有种“横刀立马大将军”的既视感,这画面一下就有了。

虽说新闻的热度已经过去一阵了,但对一个老半导体人而言,英特尔是一种技术图腾,得空还是想写点什么。

尽管,英特尔去年的营收在IDM&Fabless榜单上位居世界第三,仅次于英伟达与台积电。但在资本市场以及大众眼中,如今的英特尔,是不折不扣的烂摊子,这两年更是破罐子破摔,正朝着深渊蓄势待发,倒闭仿佛也就是下个月的事情。

英特尔曾在半导体行业占据数十年主导地位,巅峰期毛利率超过60%,堪比印钞机,如今毛利近乎腰斩,甚至掉到了国内那些电源芯片卷王一个水准,工作主打一个开心;市值也是腰斩了一次又一次,如今不足千亿。

当年的王者如今是市场份额加速萎缩、制造技术滞后、利润大幅缩水,背负债务卖儿卖女,当年的对手如今在AI东风的助力下攻城略地,好不风光,当年的小弟市值也踩在了自己的头上,成为投资人的新宠。从数据也能看到,前有阻击,后有追兵,不思进取也就只能交出地盘。可谓是内忧外患。

英特尔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内部,这不是什么秘密,也不需要花大价钱请什么行业专家咨询公司来会诊,早被前员工及各路吃瓜群众剖析得得明明白白:

大公司病晚期综合症

官僚文化严重,内部机构臃肿,决策短视,流程僵化,反馈迟缓;

工程团队"技术空心化",啥都懂就是不懂半导体的中高层管理/项目管理一大堆;有资深工程师戏称:"向工程团队VP解释FinFET原理如同给秦始皇科普5G,说了也不听,听了也不明,最后大家也懒得讲了。”

公司业绩这么惨,最憋屈的莫过于底层牛马,这几年他们的工作强度是远大于上一个十年,大家一切行动听指挥,辛辛苦苦干几年,结果公司还亏得底裤都没了,牛马还要背上大锅收受毕业大礼包,这种事情对于士气的打击是不可预估的。

战略抽风

从早期独立显卡Larrabee,移动处理器atom,押注汽车电子(收购mobileye),还搞过啥大杀器“臭鼬项目”。。。

英特尔甚至是最早进入AI赛道的选手之一,在退出独立显卡项目后,英特尔曾通过自主研发和收购(Nervana Systems、Habana Labs等企业)尝试推出AI芯片。。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每个热点,每个路口,想来还真都有他们的身影,称得上“十处打锣九处在”。 关键是,人家不是只玩PPT割韭菜,全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入场时都是敲锣打鼓,flag立得那是咔咔的。技术的感觉没得说,但大部分都没坚持下来,投入也是反反复复,砍了又上,上了又砍。。真正有能耐的核心技术人员能陪着你折腾几回?

总之,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专注度以及决策机制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可承受之重,IDM2.0偏执症

在最烧钱的地方却是极其偏执,尤其是上一任CEO基辛格充分发挥其师傅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技术偏执精神,在很多传统IDM厂商都在提出“fab-lite”策略,轻装上阵,用外包晶圆厂逐步取代自营晶圆厂的今天,他高举IDM2.0大旗,计划四年内实现五个制程节点,夺回技术领先,还要进入晶圆代工业务,钱是大把大把的烧。。

然而晶圆厂项目的数据却非常难看:

2022 年:营收约为 274.9 亿美元,经营亏损 52 亿美元。2023 年:营收为 18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1%,营运亏损 70 亿美元,亏损有所扩大。2024 年:全年营收 175 亿美元,亏损高达 134 亿美元,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关键因素。

。。。。

按之前的规划:突破2nm/3nm良率,然后是控制成本,逐渐将代工业务先进封装业务独立运营。。这才到哪就亏成这样了。

晶圆厂对工程师的素质及责任心要求非常高,回归美国本土,本身就点勉强,这个问题,靠印度工程师撑场子的波音公司最有发言权。从英特尔代工厂的分布也看得出,全在本土或海外发达国家,成本控制几乎就是空谈。

在其他对手都把钱砸进AI相关业务中的时候,英特尔在基辛格的率领下,盖厂,盖厂,还是盖厂, 可以说,英特尔的现金流,大部分都扔进了IDM2.0的无底洞之中,然后整体巨额亏损,裁员15%,甚至一度传出高通要收购英特尔这种倒反天罡的消息;股价也是一路下跌,2000年市值曾达到5000亿美元,如今不足千亿美元。。

完美错过

安迪格鲁夫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说,一旦卷入了战略转折点的急流中,就只有感觉和个人判断能够作为你的指南。

基辛格曾是486处理器的首席架构,英特尔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2001年担任英特尔首席技术官,领导了14种不同微处理器的开发项目,并在酷睿和至强产品系列里扮演了关键角色,是英特尔传奇安迪格鲁夫的关门弟子。完整见证了英特尔近四十年的每一次危机,翻身以及盛宴。。能力是没得说的,但有时候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时机。

如前面所说,搞好晶圆厂是英特尔的祖训,是每一任CEO都绕不开一个KPI,那就是怎么去把自己的晶圆厂搞好,包括陈立武。

航母掉头,从来就不是简单的事情,尤其是英特尔这种多次引领业界技术变革的公司。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保证可以一直引领重大技术突破和变革,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正确,试错与纠偏,本来就是任何一个优秀CEO都会做的事情,只是这几年真的不同于半导体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因为各路人马都在AI这一个满地都是钱的赛道上疯狂攻城略地,建立护城河,逆袭,弯道超车,骗钱,割韭菜。。

如今最宝贵根本不是资本,而是时间,押错了一个方向,走错了三年,可能就错过了一个时代,20年前时任英特尔CEO的欧德宁拒绝为初代iphone提供移动芯片的影响至今还在。

何况英特尔错过的还不是三年,八年前,英特尔曾有机会以10亿美元收购OpenAI 15%的股份,并以成本价供应硬件换取额外15%股权。然而,当时以利润为唯一战略经营目标,财务出身的CEO鲍勃斯旺认为生成式AI短期内难以盈利,且数据中心部门不愿承担无利润项目,最终拒绝了合作;虽然英特尔也花了钱在AI上,但战略上并没有将AI芯片和云计算基础服务设施投入作为第一要务,用最优势的资源去投入。

《孙子兵法-虚实》: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毕竟从一个人到一个大单位,其精力和时间钱包,也就是最优势资源是一定的,是有上限的,它不是大白菜,如何分配,懂得取舍,是优秀领导者的必修课,“既要又要还要”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无能与懒惰。

剧情发展到这里,主教练下课就成了唯一选择。

要解决这些内部问题不可能寄希望于底层开始自我进化,只能从上至下进行改革,并且修修补补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但是要换新CEO的话,那么他至少得满足以下条件:

不仅要懂行业技术,还得有行业声望,要不哪镇得住这帮爷,这里可是英特尔有魄力,有胆识,没有山头派系束缚,毕竟得大刀阔斧的干对英特尔得有一定了解,要不你这刀往哪下,一刀砍了大动脉那还得了广泛的半导体人脉

恰恰还真有一个特别合适的——陈立武。

陈立武,半导体风投领域教父级的人物,世界上许多能排得上号的半导体公司,背后几乎都有他所创办的华登国际的身影,任EDA&IP巨头Cadence CEO多年,可谓是要声望有声望,要人脉有人脉,要经验有经验。

最重要的是,2023年底,英特尔董事会任命陈立武担任制造业务特别监督员。他全面评估公司制造流程后,公开批评英特尔已丧失前CEO安迪·格鲁夫倡导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精神,认为低效决策源于机构臃肿。陈立武曾向董事会提交改革方案。。

不用说,陈立武进去的第一件事就是内部机构调整,砍掉那些臃肿的只知道做高层传话筒,报喜不报忧,贪功扔锅的中高管理层,特别是某南亚国家管理天团。从而释放出懂技术的一线牛马的创新及活力来,至少让一线的努力少沉没一些。官僚文化整改也是当前硅谷的流行趋势,亚马逊的贝佐斯正在干这事。

英特尔之前对自动驾驶押了重注,17年以175亿美元收购了Mobileye,然而这笔投资如今看来亏得不是一般的厉害。

这个领域我一直觉得挺神奇的,技术含量很高,但进入的门槛给人感觉却不高,由于各种资本趋之若鹜,公司说进就进,开局就卷,人才战,价格战,反正胜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烧钱,烧到对手烧不动为止;这类产品流片使用的全是先进制程,为了排上产能,直接就是走Full mask,MPW工程批团购一年都不一定有一次,所以这钱烧得不是一般的狠。规模利润根本撑不起这种投入,远不如暴利的AI数据中心相关芯片,矿机芯片或者能通过大规模走量来摊薄成本的手机SOC芯片所能带来的回报。

于是智驾芯片赛道出现了这种奇观:卖一片亏一片,卖不掉只能等着倒闭,80%的玩家都在要饭。

看看这些年mobieye的业绩,真的是一年不如一年。

年度营收(同比)净利润(同比)2024 年16.54 亿美元(-20.44%)-30.90 亿美元(-11344.44%)2023 年20.79 亿美元(+11.24%)-2700 万美元(+67.07%)2022 年18.69 亿美元(+34.85%)-8200 万美元(-9.33%)2021 年13.86 亿美元(+43.33%)-7500 万美元(+61.73%)2020 年9.67 亿美元(+10.01%)-1.96 亿美元(+40.24%)

AI链对于营收及利润提升作用已不用赘述,现在资本市场也很直白,就看你的含AI量,这股风不仅加固了优势企业的护城河,同时吹出了一批半导体新贵,实打实的营收和利润在那摆着。目前看这巨头们的投资趋势至少还有5年的超级红利可吃。

英特尔在这上边虽说也在发力,124亿美元的营收贡献,占比24%,看着也很可观,但从英特尔的能力及体量看,无论投入还是回报都是不够的。

加固优势领域护城河,第二曲线all in AI,建立起相应的生态系统,肯定是产品向改革的重点。

这个领域相关产品的技术壁垒还是满高,GPU软硬件就不说了,从配套的高速接口芯片,高速高带宽存储芯片看依然都是那几个大厂牢牢把持,如今扛着AI大旗招摇过市的公司不少,但其实大部分都是挂羊头卖狗肉,连门槛都摸不着,牛可以吹上天,但毛利率及营收这些数据不会说谎。英特尔的营收占比可以看出,数据中心及AI业务营收128亿美元,英特尔是有东西的,至强处理器的AI加速能力扩展;CPU、GPU、FPGA及傲腾持久内存的多样化组合而成的异构计算平台都是翻身的本钱。

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项,整场拯救战的阵眼所在。

美国政府经过这几年,也看出来了GlobalFoundry在先进工艺研发上是指望不上的,早就躺平了,目前有且只有英特尔这么一个嫡长子可以选择。

所以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从技术及风险两个角度来帮助英特尔的重生,最近的一系列动作其实都是连续剧,第一集就是把台积电架火上烤;第二集陈立武临危受命实施变革;第三集台积电技术扶贫,联手英伟达AMD博通拯救英特尔代工,帮助提升产能及良率的飞升。

总之就是拉一堆人来摊成本摊风险,号召大家共同为make intel great again出钱出力,巧合的是传闻中的企业全是由华人掌舵,甚至还是直接竞争对手。如果这局最终能组起来,那真的是服气。

这确实也是目前的最优解,拯救大兵英特尔的关键就是华人军团。

资源整合与取舍是关键,陈立武来了也不可能大刀阔斧的改,只能靠精细操作了,CEO的大考就在这里。

陈立武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困境,更是与地缘政治、产业周期、组织惰性的多维战争。能接这活的人真的不多。

按理说,陈立武早就功成名就,没必要趟这浑水,但真正的勇士怎会错过这种世界级挑战,这应该也是他生涯中的最重要一战:

一旦成功,直接封神,英特尔重回巅峰;

一旦失败,强拆恐成为资本市场最后的仁慈。

来源:蜀山熊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