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战高峰时期,图 - 95 “熊” 式轰炸机凭借其惊人的航程,即便在距离最近的苏联航空基地还有半个地球之遥的地方,也有可能被发现。这款飞机功能多样且出色,能够极为高效地执行各类任务,直至今日,它仍是俄罗斯一线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组人员对它青睐有加,甚至有的飞
冷战高峰时期,图 - 95 “熊” 式轰炸机凭借其惊人的航程,即便在距离最近的苏联航空基地还有半个地球之遥的地方,也有可能被发现。这款飞机功能多样且出色,能够极为高效地执行各类任务,直至今日,它仍是俄罗斯一线部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机组人员对它青睐有加,甚至有的飞机曾由现任飞行员的父亲执行过飞行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其他飞机能像它一样,将涡轮螺旋桨发动机的潜在性能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其喷射速度与缓慢转动的螺旋桨所带来的经济性密切相关。而且,除了 C-130 “大力神” 运输机外,历史上再没有其他军用飞机的服役时间超过 35 年。
起源:借鉴波音 B-29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图波列夫 “熊”(美国陆军军种司令部和北约的称呼)的雏形在西雅图初现端倪。当时,波音飞机的设计师设计出了 Model 345,它于 1942 年作为 B-29 首飞。1944 年,3 架 B-29 飞机在西伯利亚迫降,此后,苏联人借鉴了这种设计,研制出了图 - 4。图 - 4 除油箱、引擎和武器外,几乎与 B-29 完全相同。后来,图 - 4 不断改进,发展成图 - 80,进而演变为图 - 85。1950 年 1 月,图 - 85 首飞时,人们发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可使发动机功率提升一倍、两倍,甚至三倍。如此强大功率的发动机在技术上已足够领先,于是图 - 85 的研发被终止。安德烈・尼古拉耶维奇・图波列夫领导的 OKB(试验建设局),这个规模庞大且不断发展的设计局,受命利用新型强大的燃气轮机设计一款轰炸机。
图-95RT“熊-D” 是最经常被拍摄到的“熊”。这些侦察机通常在尾随西方航海舰队或者是探测北约的边界地区时被发现
随后诞生的 NK-12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其喷射速度足以推动轰炸机飞行,同时要求图波列夫设计局打造一个具有后掠翼和尾翼面的机身。这些特性,加上 “熊” 巨大的对转螺旋桨,令西方观察者大为震惊。
新型轰炸机的机身与图 - 85 相似,但略有伸展。尾翼是全新设计,不过与几周前设计的 88 型(后来的图 - 16 “獾”)尾翼极为相近,其机翼在很大程度上也借鉴了 88 型的设计。它还有一个全新特征 —— 起落架。由于设计要求飞机离地高度比图 - 85 和图 - 88 更高,双轮前起落架必须足够高,主起落架不仅要高,重量也比图 - 85 的主起落架高出 75%,最终采用了四轮起落架方案。与图 - 88 飞机一样,通过液压向后回收的流线型起落架舱向机翼后方和下方伸出,其前部与发动机舱内部相连。
图波列夫设计局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 B-29 的系统,但图 - 88 以及新型轰炸机 ——95 型的研发,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不得不引入新的解决方案。鉴于高速、高海拔以及大幅增加的结构负载,蒙皮规格需提高,客舱压力要增大,飞行控制系统也必须改进。
95 型:远程战略轰炸机
95 型完全是按照远程战略轰炸机的标准设计的,与拥有 4 个喷气式发动机的米亚西舍夫 M-4 展开竞争,以响应斯大林在 1949 年年末下达的指令:苏联设计团队应具备生产涡轮螺旋桨洲际轰炸机的能力。起初,米亚西舍夫 M-4 是苏联远程航空的优先选择,但飞行测试表明,它无法满足预定的行动半径要求,且从未成为主要的战争武器。相反,图波列夫飞机虽满足行动半径要求在意料之中,但其速度和高度性能比预期更为出色。从历史角度看,它的综合性能远超此前的任何螺旋桨飞机,即便在 45 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
这款轰炸机最初的机身保留了较多图 - 85 的特征,横截面与波音 - 29 相同。10 名机组人员分布在三个恒压舱中,一个独立恒压舱位于尾翼,另外两个较大的恒压舱位于机翼前后,通过通道相连。机载武器包括 5 个动力炮塔,两个位于机背,两个位于机腹,一个在尾翼,每个炮塔均配备双管 NR23 加农炮。与波音 - 29 类似,机翼四个翼梁中最坚固的左侧翼梁和右侧翼梁连接的隔板,将炸弹舱分为前后两个大小相同的舱,每个舱都可放置一枚单独的热核炸弹或大规模常规炸弹。
1955 年首飞,震惊西方
西方国家的公民对“熊”和西方世界 截击机的图像逐渐熟悉。如图所示,1980年9 月28日,一对从凯夫拉维克起飞的美国空军 F-3E 在E-3A 空中预警机的指引下追踪-架 图-95RT
图 - 95 的原型机在 1955 年年初完成首飞。1955 年 7 月,7 架图 - 95 参加了在图西诺举行的航展,瞬间震惊了西方观察者。当时很少有人料到,这款新型且独特的轰炸机具备全球打击能力,并在随后近四十年中,持续对美国和其他北约同盟国构成威胁。更鲜有人能预测到,这种威胁是多方面的,甚至对西方国家的潜艇形成了大范围的震慑。
“侦察” 与 “通信” 任务
作为侦察和通信中继飞机,“熊” 再次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任务领域。在 21 世纪,所有 “熊” 式侦察机均已退役,但作为通信飞机的 “熊 - J” 仍在服役。
图 - 95RT
1967 年 8 月,图 - 95RT “熊 - D” 首次被确认为图 - 95 基础设计中,首个未装备炸弹和导弹装置的型号。“熊 - D” 主要用于为潜艇发射反舰导弹提供关键的目标信息,为此,侦察装置至关重要。图 - 95RT 装配有传感器,可进行电子、雷达和摄像侦察。其燃油效率极高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大容量油箱以及空中加油能力,使其在远程侦察方面表现卓越。
典型的对舰搜索雷达制导难以像巨大的 AS-3 “袋鼠” 导弹那样,实现较小的圆形误差概率(CEP)。导弹制导不仅要精确,还需考虑各种目标运动情况。即便导弹具备终端导引能力,在整个飞行过程中仍需持续制导,直至距离目标足够近,激活自动寻的制导并锁定目标。在开阔海洋上,雷达探测范围较大,但制导问题依旧棘手。对于地球表面的发射平台(如军舰)而言,即便天线架设得很高,雷达视距可能也仅有 80 英里(128 千米)甚至更小。“熊 - D” 常与水面舰艇协同,更主要的是与装备 P-6AShM 导弹的潜艇配合。“熊 - D” 为潜艇提供目标信息,潜艇计算机在指挥人员下令开火前筛选最有价值的目标,随后导弹在雷达制导范围内由潜艇控制器制导,直至距离目标极近,激活终端制导系统。通过这种方式,速度达 1.3 马赫的 P-6 导弹最远射程可达 186 英里(298 千米)。“熊 - D” 能与可靠的雷达数据实现即时沟通,并通过数据链与苏联潜艇通信。飞机依靠两个主要探测传感器,均通过水平扫描天线进行雷达扫描。机鼻下较小的部件被北约称为 “短角”,用于传输机身中心线下方更大的 “大膨胀” 雷达收集的数据,同时也用于导航。
“熊 - D” 保留了机身两侧的电子情报天线罩和照相机端口,以及大多数外置天线,外观类似升级版的 “熊 - C” 轰炸机。新增设备是机身下部 “大膨胀” 雷达后方 8 英尺(2.44 米)处的流线型天线罩,以及每个水平尾翼翼面末端的大型流线型整流罩,整流罩内装有与飞机目标 / 侦察角色相关的阿尔法系统天线。1970 年 4 月,一架该型飞机从科拉半岛基地起飞,在冰岛法罗群岛间隙与苏联海军部队协同开展正规训练,随后向南飞行至古巴。这一行动令北约军队大为惊讶,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此后,图 - 95 和图 - 142 飞机常从远离苏联联盟的基地起飞执行任务,如圣安东尼・德・拉斯・班尼奥斯(古巴)基地、科纳克里(几内亚)基地、布拉斯(安哥拉)、奥克巴・本・纳菲空军基地及其他利比亚基地、埃塞俄比亚的两个基地、莫桑比克基地和越南的金兰湾军事基地。多年来,古巴、安哥拉和越南的基地长期为 “熊 - D”(及其他)飞机的常驻提供支持。
图 - 95MR “熊 - E”:远程侦察改装
图 - 95MR “熊 - E” 是为满足苏联空军远程侦察需求,由 “熊 - A” 轰炸机改装而来。该机型于 1963 年年末 / 1964 年年初开始服役,约在 1968 年首次公开亮相。其主要改动是拆除 “熊 - A” 的炸弹舱,重新配置三对大型光学照相机,并在后方右侧增设一个照相机。这些照相机安装在巨大的可拆卸托盘上,托盘底面超出机身剖面。托盘还配备了与侦察包相关的环境控制系统,可能兼容红外反描显示器(IRLS)和机载侧视雷达(SLAR),且这种雷达系统与照相机完全整合,实际使用中表现可靠。
2004年,俄罗斯军队利用“熊”来完 成3个主要任务。其中图-95MS- 6 “熊-H”继续扮演着核攻击的角色;与此同时, 图-142M “熊 -F”继续执行反潜/海上侦察 (ASW/MR) 飞行任务:而如图所示的少量的 图-142-MR“熊-J” 则负责处理与俄罗斯潜艇 的通信问题。
“熊 - E” 保留了光滑机鼻部位的导航站,并在其上方增加了空中加油探针,这是图 - 95MR 的另一个显著关键系统。图 - 95MR 共生产 4 架,其中最后一架未安装空中加油装备,投入使用的 3 架飞机空中加油效果良好。事实上,在空中加油探针安装测试期间,共制造了 3 个连接 M-4-4 油箱的装置,其中一次测试在夜间进行,“熊” 携带了 100000 磅(45455 千克)燃料。“熊 - E” 还具备一对位于后机身两侧的横向电子情报天线罩,以及各种额外的航空电子设备天线,包括前机身(与内部螺旋桨成一列)下部的较小天线罩。所有 “熊 - E” 飞机都保留了 6 个 23 毫米加农炮作为防御性武器。在前线服役约 20 年后,图 - 95MR 被改装为图 - 95U 教练机,并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早期继续以此身份服役。
图-95RT “熊-D ”, 该型号通常从事于针对西 方海军部队的跟踪任务。
图 - 142MR “熊 - J”:远程通信担当
最后生产的图 - 142 改型 —— 北约称为 “熊 - J”,以图 - 142MK “熊 - F Mod 3” 的机身为基础。2004 年年初,大量图 - 142MR 仍在俄罗斯海军航空部队服役,承担着类似美国 E-6 “水星” 塔卡姆(TACAMO)通信中继机的远程通信职责,使用甚低频收音机与携有导弹的潜艇通信,也可能用于向其他海军部队、水面舰艇或潜艇传达命令。
有一个国家得到了出口的“熊”。印度海军最初5次下调图-142ML “熊-F” 的订单。在2004年年初,大约有8架“熊”被用于完成ASW/MR任务。
图 - 142MR 机背上有更大的自动定向仪感测天线,机身顶部翼根部位配有大整流罩,用于放置卫星通信起落架。“熊 - J” 还有一个独特的通信天线 ——“高峰”,从飞机垂尾顶端向前延伸。飞机前部武器舱向下延伸有一个大吊舱,存放着甚低频后缘导线天线的绞盘,用于与潜艇进行远程通信。
“熊-D”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开 始服役轰炸机与导弹运载:长期威胁西方
“熊” 的轰炸和导弹运载两种形式,在超过 30 年的时间里始终对西方国家构成威胁。直至 2001 年,图 - 95MS-6 仍是重要的前线轰炸机。
作为最初 “熊” 的改型,图 - 95 “熊 - A” 在测试中表现不佳,仅生产两架样机,其中一架改装为功率和重量更大的图 - 95M。新设计虽仍有不足,但作为投掷自由落体核弹的轰炸机投产,并于 1958 年左右开始服役。后续改型包括图 - 95A “熊 - A” 核武器运载机和图 - 95MA 轰炸机,最后一架 “熊 - A” 飞机最终成为图 - 95U “熊 - A” 教练机。
导弹时代:“熊” 的转型
从 1960 年起,导弹在核威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削弱了自由落体炸弹的战略重要性。1955 年,两架 “熊 - A” 被改装为图 - 95K “熊 - B” 飞机的原型机,用于携带并发射由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巨大的 Kh-20(AS-3 “袋鼠”)导弹。
图-95KD-22
图 - 95K 于 1960 年开始服役,共生产 47 架。“熊 - B” 在多个方面与原始设计不同,其机鼻不再是釉面,而是被巨大的导弹制导雷达 “冠鼓” 占据。Kh-20 导弹挂载在机身下方,前部进气口通过曲线挡风玻璃整流,发射时玻璃会被丢弃。大多数 “熊 - B” 仍保留 0.91 英寸(23 毫米)炮塔作为原始防御武器。
截击潜行的“熊-D”是很常见的事情。在图中这一刻,一架从美国富兰克林 ·德拉诺 ·罗斯福号驶出的正在飞 越大西洋的VF-41 F-4J“鬼怪”l与 “熊-D”取得接触。尽管传言坚持认为 “熊”在与皇家空军的“闪电”遭遇时 至少能打掉对方两架飞机,但多数情况 下这些遭遇都是平和的。
随后,28 架图 - 95K 配备了机鼻空中加油探针,即图 - 95KD “熊 - B”,另外还生产了 23 架图 - 95KD。20 世纪 60 年代晚期,幸存的图 - 95KD 和图 - 95K 分别升级为图 - 95KM “熊 - C” 和图 - 95K-20 “熊 - C” 标准。“熊 - C” 具备彻底升级的导航 / 攻击系统,与现代化的 Kh-20M 导弹兼容。此外,许多图 - 95KM 还装有翼下采样吊舱,用于收集中国等地地面核测试地点的样本。然而,到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西方国家防御能力提升,“熊 - C”/Kh-20M 组合逐渐过时,于是新的设计目标是将 “熊” 与新型的 Kh-22(AS-4 “厨房”)导弹相结合。
“熊 - G” 的诞生与发展
1963 年,首次提出对 “熊” 进行修改,使其能够携带 3 枚 “厨房” 导弹的计划。但直到 1973 年,该计划才成为必要,1975 年 10 月 30 日,第一架由图 - 95KM 改装的图 - 95K-22 “熊 - G” 实现首飞。1981 年,“熊 - G” 完成首次导弹发射,不过改装的图 - 95KM 和新生产的图 - 95K-22 直到 1987 年才投入使用,服役时间相对较短,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停止在一线使用。
对 “熊 - G” 标准的改装包括在机鼻部位添加新的、更大的雷达装置;在加油探针下部添加电子干扰环状天线罩;拆除尾部炮塔,以支持新的尾椎体,尾椎体内包含电子干扰设备及众多其他变化。此后,在其服役期内,一些 K-22 配备了类似于 “熊 - C” 的翼下采样吊舱。图 - 95K-22 或许代表了对原始图 - 95 轰炸机的终极改进,是从能力更强的图 - 142 发展而来的下一代轰炸机改型。
图 - 95MS “熊 - H”:巡航导弹运载新力量
20 世纪 70 年代起,在将图 - 142MK 的反潜侦察功能发挥到极致后,图波列夫开始专注于巡航导弹运载改型的研究。这种飞机旨在承担类似 B-52 的角色,在旋转发射器上携带多枚导弹。针对 Kh-55(AS-15 “肯特”)导弹,由于图 - 142MS 的重心问题,只能携带 6 枚,因此需两个发射器来运载 12 枚导弹。图 - 142MS 的生产与图 - 142MK 同步进行,并命名为图 - 95MS。与此同时,制造了一架试验性质的图 - 95M-55,作为新型导弹运载飞机各种系统的测试平台。1978 年 7 月 31 日,该飞机首飞,之后完成了大量有价值的飞行测试,但于 1982 年 1 月 28 日坠毁。
新的 “熊 - H” 机身基于图 - 142M 机身设计,但翼前部分较短。其特点包括重新设计的驾驶舱、可容纳全新雷达的新型机鼻轮廓,以及其他一些与导弹制导和导航相关的设备。这种新型紧凑安装设计结合重心考虑,导致前部机身较短。该飞机原型机由图 - 142MK 改装而成,1979 年 9 月完成首飞。逐渐明晰的其他特征还包括经修正、动力更强劲的 NK-12MP 发动机动力装置,以及可容纳 7 名机组成员。
图 - 95MS
图 - 95MS “熊 - H” 于 1983 年投产,不久后,北约观察者发现,如同 “熊 - F Mod 4”,“熊 - H” 左侧机身外侧有一根长导线,一端藏于机鼻整流罩内,另一端进入后压力舱。机身两侧各有一个小型冲压进气口,但比之前 “熊” 上的电子情报整流罩和照相机端口小。实际上,除尾部自动方位搜寻器外,几乎唯一的突出部件是机身前部的一个小平顶穹形罩。在后方,与所有图 - 142 改型一样,尾翼有拓展舷舵。由于没有远程控制炮塔,侧面瞄准整流罩不再需要,但尾翼炮手和炮塔依然保留。炮塔是全新设计,此前从未出现过。中心动力瞄准部分扩大了开火范围,配备一对 GSh-23L 枪支,与图 - 22M2 飞机使用的炮塔一致。“Bear-H” 名义上于 1982 年开始服役,在一系列产品严格开展前,其生产有两种基本改型:一种是图 - 95MS-6 “熊 - H”,在炸弹舱内的旋转发射器上装有 6 枚 RKV-500A(kh 55/AS-15 “肯特”)巡航导弹;另一种是图 - 95MS-16,配置装有 MS-6 的旋转发射器,还可携带多达 12 个额外的翼下武器,使 MS-16 拥有携带多达 18 枚 “肯特” 的强大负载能力,不过通常携带 16 枚。
随后,为遵守 SALT - 2/START 武器限制条约,MS - 16 减少到 MS - 6 的规格。直到 2004 年,这一机型依旧是俄罗斯轰炸机部队的支柱力量 。
试验轰炸机
有两架 “熊” 试验轰炸机值得关注。1993 年,一架图 - 95MS 被改装为图 - 95MA,用于完成一个新的导弹项目,但在飞行测试后,未再有相关信息披露 。
在早期的一款试验模型中,图 - 95V 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期进行飞行试验。这款飞机专为携带巨型热核武器而设计。重达 80000 磅(36364 千克)的武器,要求对 “熊 - A” 的炸弹舱进行扩大与加固。出于政治考量,该武器的爆炸试验推迟到 1961 年。1961 年 10 月 30 日,图 - 95V 在新地岛群岛投下一枚重 40000 磅(18182 千克)的热核武器。此次爆炸当量达到 7500 万 - 12000 万吨,向西方国家明确展示了苏联具备发射热核导弹的能力。在重新承担起为图 - 144 “战马” 担任运输机角色之前,图 - 95V 悄然淡出人们的视野,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它又以教练机的身份开始服役 。
航海的 “熊”:反潜作战的中坚
1994 年,最后一架图 - 142 反潜作战飞机离开塔甘罗格的工厂,这标志着 “熊” 系列飞机生产的终结。然而,该型号飞机在印度和俄罗斯海军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官方针对反潜战需求对图 - 95 进行改型优化始于 1963 年。基于图 - 95RT 的机身,图 - 142 引入了搜索和追踪系统以及反潜武器系统。这款新型飞机搭载了一套复杂精密的导航系统,该系统也是武器系统目标硬件的一部分。图波列夫设计局早期基于 “熊” 在反潜平台上的尝试(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提出的图 - 95PLO),就因缺乏这种功率强大的传感器系统而失败 。
图 - 142 的进一步任务拓展,是利用 Kvadrat - 2 和 Kub - 3 EW 系统进行电子侦察。为契合苏联军事学说,图 - 142 需具备在未经准备的跑道上起降的能力,为此飞机采用了新型起落架,每个主要部件上配备六个轮子,起落架舱尺寸也相应增大 。
进一步的改进措施还包括增大机翼面积,以容纳新的精确金属油箱;配备防御性电子对抗套件。从第二个原型机起,为给新系统腾出空间,机舱加长了 1.50 米。
RT 共性与差异
图 - 142 原型机在 1968 年 7 月 18 日实现首飞。与图 - 95RT 相比,二者保留了大部分共性,但图 - 142 移除了腹侧和背部的加农炮炮塔,针对 Upseh 系统的大介质整流罩被红外系统的更小整流罩所取代。水平稳定器尖端整流罩内安装了新的天线系统,取代了图 - 95RT “熊 - D” 所携带的阿尔法系统 。
服务历程与改进
俄罗斯海军使用的图-142
1970 年 5 月,第一架图 - 142 交付苏联海军反潜部门进行飞行测试和评估,其任务是追踪核潜艇的活动。在试验成功完成以及 Berkut - 95 搜索雷达测试完毕后,1972 年 12 月图 - 142 宣告服役。尽管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要求,但交付速度影响了其部署进度。1972 年海军陆战兵团接收的 12 架飞机(订单共 36 架),都安装着与第一架原型机相同的原始 12 轮主起落架。服役期间,图 - 142 粗糙的起降性能限制了其效用,更严重的是,飞机性能受自身重量影响较大。因此,决定引入修改方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
苏联图-142M
改良后的图 - 142 增加了供机组人员长时间飞行休息的区域,更换了更轻的主起落架,使飞机总重量减少了 3636 千克,飞行特性得到显著提升。这种改良后的飞机在被改装为图 - 142M 之前,虽未重新命名(仅生产了 18 架),但有了新的报告名字 “熊 - F Mod.1”。1972 年,古比雪夫工厂生产的最后一架飞机,成为了飞机生产的标准配置,也就是现在从塔甘罗格工厂交付的图 - 142 M(“熊 - F Mod.2”)。图 - 142M 装配有扩大的驾驶舱和新的起落架,但与早期飞机相比,其他设备并无变化。鉴于与古比雪夫工厂交付飞机的相似性,塔甘罗格生产的这批飞机虽被工厂称作图 - 142M,但海军陆战部队仍称其为图 - 142 。
新型核潜艇威胁与应对
随着潜艇 “隐形” 技术的发展以及作战经验的积累,常规的触发式声呐浮标对目标潜艇的探测效果愈发不佳。相反,含有爆炸性声源(ESS)的声呐浮标在探测现代潜艇时成为必要手段。图 - 142MK(“熊 - F Mod. 3”)将改进后的声呐浮标设备与库尔申(Korshun)目标获取系统相结合。第一架样机在 1975 年 11 月 4 日完成首飞,随后在 1978 年 4 月开始设备试验。但新型库尔申雷达、航电设备套件和反潜设备均暴露出问题,甚至在服役前就面临过时风险 。
因此,1979 年 7 月,在装备库尔申系统的图 - 142MK 正式服役的前一年,俄方就宣称该机型需要实质性升级。1978 年间,图 - 142M(图 - 142MK)开始生产,并取代了原来的图 - 142M,海军航空兵团采用自己的命名体系来称呼这一新型飞机。装配新反潜系统的飞机被命名为图 - 142M,而旧型号则保留图 - 142 的称呼 。
一架苏联图-142MK(尾部有上翘翼尖整流罩,前部轮廓平滑)在1986年3月由美国海军洛克希德P-3反潜机(来自VP-45中队)护航。
前 3 架装备库尔申系统的图 - 142MK 于 1980 年 11 月开始服役,引入了核异常探测器(MAD)、提供自动飞行控制输入的新型导航系统,以及改进的电子攻击性能。在漫长的生产服役期间,图 - 142 持续进行更新和改进。终极反潜机 “熊” 改型图 - 142MZ“熊 - F Mod.4”,拥有比以往飞机更为复杂的反潜系统,进一步完善了电子攻击设备,配备新引擎和新辅助动力装置 。
随后的更新方案旨在提升图 - 142 对抗现代 “安静” 核动力潜艇的能力。终极 “熊” 反潜飞机图 - 142MZ 配备先进的 “库尔申 - KN - N - STS”,并将 Korshun 与包含 Zarechye 声呐的 Nashatyr - Nefrit(ammonia/jade)反潜综合系统相连。除了与 Berkut STS 相关的 RGB - 1A 和 RGB - 2 声呐浮标外,为适配新的反潜系统,图 142MZ 还可携带 RGB - 16 和 RGB - 26 声呐浮标。这些新增设备使飞机效率提升一倍,声呐浮标开支减少三分之二,它能够探测到在 2624 英尺(800 米)深的波涛汹涌海水中航行的潜艇 。
一架图-142MZ 接近符拉迪沃斯托克国际机场
图- 142MZ 作为最后一款 “熊” 式飞机,于1993 年被海军航空兵完全接收 。
来源:14号观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