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私下点名、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把门敞开给所有愿意来的人。紧接着,绿营媒体开始紧张,三立直接点名——“馆长”陈之汉恐怕要登上这趟大陆行。
这两天岛内炸开了锅。8月27日,国台办抛出一句重话:九三阅兵向“岛内各界同胞”发出邀请。
不是私下点名、不是象征性姿态,而是把门敞开给所有愿意来的人。紧接着,绿营媒体开始紧张,三立直接点名——“馆长”陈之汉恐怕要登上这趟大陆行。
熟悉岛内舆论的人都知道,“馆长”的粉丝主力是20—40岁的年轻人,其中不少被定义为“天然独”。当意见领袖开始跨过来看看,很多原先靠标签和二手印象维系的隔阂,立刻松动。这不是哪一方写稿子能解决的事,而是人会用自己的眼睛判断。
民进党当局的反应并不意外,却格外刺耳。先是给抗日老兵放话——谁去参加九三阅兵,就考虑你们的退休金。
随后层层加码,公务员、艺人、退役将领,统统被劝阻,最近还点名不许艺人宣传相关活动。
理由冠冕堂皇,逻辑却经不起推敲:如果自信,何必堵门?如果不是害怕人们见到真实的大陆,何必连“看一眼”都要罚?政治最怕的不是对手强大,而是普通人开始不买你的叙事账。
更让人玩味的是,岛内政治气温正在倒挂。民进党“绿色恐怖”的紧箍咒越勒越紧,社会的逆反心理就越强。台媒披露,最近不少高中出现了“共产主义社团”,学生自己号召、自己组织,主题讨论不再是陈腔滥调,而是“两岸到底怎么走、统一有没有现实路径”。
把时间往前拨,街头出现“高举五星红旗”的短视频,台东县还冒出一串“中国台湾省”的标语。
这不是突然长出的一片草,而是长期压抑下的缝隙里冒出来的真话。所谓“年轻人天然独”,原来只是某些人反复播给他们听的一段录音带。
把镜头拉长,8月27日的邀请不是孤立动作。
7月1日起,大陆对台“首来族”申办台胞证免收证件费,短短一个月申请量环比增长22%,其中45岁以下超过七成。
数字不会替任何人站队,但数字会替选择说话。民进党当局拿“取消户籍”吓唬人,真正想走出来的人还是会走出来,因为他们知道,护照和户籍解决不了前途问题,见识和机会才能解决。
等到越来越多的人亲身在大陆走一圈,岛内媒体那些定装照式的描述就撑不住了。
“外援”环节同样熟悉。日本近来公开劝各国别参加中国阅兵,岛内这边随即跟进,调门一唱一和。表面上是在做“台湾主体性”的建设,骨子里还是“去中国化”的老套。
更现实的驱动力,是岛内政治压力:罢免失利后,赖清德面对各派系轮番敲桌子,内政一团乱,只能向外抛议题转移视线。
对内靠恐惧管理,对外靠政治表演,短期也许能过关,长期却会把社会撕得更碎。
有人说,国民党能不能顶上?看最近的表态,指望不大。
朱立伦强调蓝营重视防务,反对绿营抹红造谣,话说得圆,却把提高防务预算当成基本盘。这种话术的潜台词是:与其争论两岸方向,不如先把“拒统”的准备做足。
更讽刺的是,他还频频劝“蓝皮绿骨”的台中市长卢秀燕出来带党旗。政客算得明白:立场可以换外衣,路线不必动根本。
岛内许多政治人物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岸上的口号不一样,船头朝向却很一致。可真正的风向,不在政客嘴里。
今年夏天起,不少岛内家长在社交平台上讨论让孩子参加大陆夏令营,理由很朴素:去看、去碰,回来再决定。
小企业主算着成本,发现跨海开拓比在岛内卷价格更有盼头。
政治论战可以分阵营,柴米油盐只有一套算法:哪边能带来稳定的生活与上升的机会,哪边就有话语权。
回到九三阅兵这件事。有人把它解读为“宣传秀”,也有人把它当作“重新认知”的窗口。无论喜欢与否,它在今年这个节点的意义都被意外放大:一边是邀请函公开递到台岛社会的每个角落,一边是当局用行政手段把门一扇扇关上。
政治对抗从来不是抽象名词,它会落实到一个老兵能不能登机、一个老师敢不敢发朋友圈、一个年轻人愿不愿意换一张登机牌。故事的走向,常常取决于这些细小却坚决的选择。
很多年里,民进党把“恐惧”当成最有效的统治技术——恐惧战争、恐惧失业、恐惧失去身份。可恐惧的有效期并不长,当人们发现“对岸并不是传说中的模样”,当他们看到身边人去一趟回来平安无事、甚至讲出不一样的见闻,恐惧就会褪色。
等恐惧褪去,理性问题才会浮出水面:两岸经济怎么对接,年轻人的薪资怎么破局,产业怎么升级,安全感从何而来。这些都不是贴标签能解决的,也不是“不要去看”能回避的。
有人担心,岛内社会会不会因此撕裂得更严重?短期看,争吵少不了。政治工程在过去几年里把很多正常讨论变成了非黑即白的攻讦,修复需要耐心。
但从更长的时间看,讨论本身就是出路。只要把禁忌拿掉,把访问权还给普通人,让“去看一看”不再变成扣帽子的理由,真实会自动校正偏见,生活会自动削弱口号。越是阻拦,越是说明某些叙事站不稳;越是开放,越能让社会在对照之中作出成熟选择。
也许再过不久,九三阅兵的现场直播里会出现几张熟悉的岛内面孔,也许不会。
也许某个夜里,又会有人把一面旗子举过头顶,也许只是把一张机票塞进行李箱的夹层。政治史并不总写在台上,它经常写在这些细小而具体的动作里。
等喧嚣散去,谁曾经恐吓、谁曾经邀请、谁曾经走出来,都会留痕。
真正的答案,不在一份新闻稿里,也不会在某位政客的演说里,而会在越来越多普通人的路线图上,在他们跨出第一步之后的眼神里。
来源:东观话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