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分时节的马李河村,解冻的土壤唤醒了沉睡的果园。村民姬登飞望着自家七年前栽植的2亩苹果树愁眉不展——这些因务工耽误管理的小老树挂果率不足三成,粗放的剪枝手法让果树横生乱杈,病虫害频发与施肥不当更导致苹果品质低下。尽管多次想聘请专业团队,但高昂费用让他望而却步,
——陇西县马河镇马李河村驻村帮扶队破解果树管理"最后一公里"难题
导语:果农困境与技术帮扶的曙光
春分时节的马李河村,解冻的土壤唤醒了沉睡的果园。村民姬登飞望着自家七年前栽植的2亩苹果树愁眉不展——这些因务工耽误管理的小老树挂果率不足三成,粗放的剪枝手法让果树横生乱杈,病虫害频发与施肥不当更导致苹果品质低下。尽管多次想聘请专业团队,但高昂费用让他望而却步,只能依靠零碎交流经验"摸着石头过河"。
转机出现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林业专业背景被村民知晓后。姬登飞的妻子主动找到村书记牵线,由此开启了"田间课堂"的生动实践。
专业赋能:从行业专家到田间导师
驻村第一书记金鹏作为陇西县拔尖人才、定西市青年英才,带领帮扶队走进果园开展"把脉问诊"。这位林业高级工程师发现,姬登飞的问题具有典型性:缺乏系统的清园管理、未掌握春季修剪的"去弱留强"原则、施肥时间与配比不科学。帮扶队当即展开现场教学,手把手示范如何通过疏剪改善树体通风透光,指导病虫害生物防治与有机肥科学施用。
更值得关注的是技术帮扶机制的创新。工作队建立的"果农需求-专业响应"互联机制,打通了行业技术资源下沉渠道。通过建立技术服务档案,实时跟踪管理效果,形成"发现问题-技术介入-效果评估"的闭环,真正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生产力。
振兴密码:乡土人才的"造血式"培养
驻村帮扶队的智慧不仅体现在个案解决,更在于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当好政策宣传员、党建指导员等"六大员"的同时,工作队紧扣乡村振兴总要求,开展"一对一"精准培训:
分层培育体系:针对乡土人才、致富能手、产业带头人三类群体定制课程
实操导向教学:采用"田间示范+农户实操+专家点评"的沉浸式培训模式
长效服务机制:打造"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本土技术队伍
这种"授人以渔"的帮扶策略,已在全村培养出20余名掌握丰产栽培技术的"土专家",形成"专家带能手、能手传农户"的技术扩散网络,让林果管理技术真正扎根乡土。
振兴启示:打通农业科技的"末梢循环"
马李河村的实践印证着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点:
需求导向的服务转型: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对接农户技术痛点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的田间管理标准
人才生态的梯度建设:构建"外来专家+本土能手"的技术传播双通道
随着更多"金鹏式"技术干部下沉一线,"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助农新模式正在形成。这种既解眼前难题、又育长远动能的帮扶实践,为破解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困局提供了生动样本。
来源:陇西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