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期,毛泽东为何能当上国民党宣传部长?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17 00:48 2

摘要: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刚成立,街上贴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标语。此时33岁的毛泽东一身长衫,胸前别着国民党党徽,手里攥着一叠文件,快步穿过拥挤的走廊。

1924年的广州,黄埔军校刚成立,街上贴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标语。此时33岁的毛泽东一身长衫,胸前别着国民党党徽,手里攥着一叠文件,快步穿过拥挤的走廊。

他的身份是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每月领120块大洋工资,办公室抽屉里锁着十几封刚写完的信。这些信有的寄给湖南老乡,有的发给共产党同僚,甚至还有几封送往蒋介石的案头——没人想到,这些泛黄的信纸里藏着国共关系最微妙的伏笔。

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会场,毛泽东以湖南代表身份端坐第39号席位。孙中山亲拟的中央候补执委名单上,这个操着浓重湘音的年轻人赫然在列。彼时国民党内派系林立,汪精卫力荐毛泽东出任宣传部长,看中的正是他办《湘江评论》练就的笔力。

毛泽东在国民党的职位得来不易。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他成了首批“跨党分子”。孙中山看中他的文笔,让他参与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但这份工作像在钢丝上跳舞:既要推进共产党主张,又不能让国民党右派抓到把柄。

他在给中共湖南区委的信里写:“宣传工作要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但面上必须贴着国民党的招牌。”这招确实奏效——国民党元老汪精卫曾夸他:“润之起草的文件,连胡汉民都挑不出错。”

档案显示,毛泽东每月经手上百份公文。台北国民党党史馆存着他批注的《中央通告》,其中一段被划了红线:“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这行字后来成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核心观点,但在1925年,它被悄悄塞进国民党文件,连蒋介石翻到时都未察觉异样。

1925年8月,毛泽东突然辞去国民党职务,理由是“回乡养病”。但据其自述,真正原因是发现“国民党不可能真正解决土地问题”。他回到韶山,在族谱里夹带共产党传单,用祭祖名义组织农民协会。

这期间他给广州的国民党农民部长甘乃光写过信,表面汇报“湘中灾情”,实则索要经费支持农运。甘乃光不知内情,竟批了五百银元,这笔钱后来变成二十个农民夜校的油印机。

更绝的是毛泽东给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的信。他建议“派员下乡考察”,实则安插共产党员担任考察员。等到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南时,全省75个县中有55个建立了农会,连唐生智的部队都感叹:“这里的农民比当兵的还听指挥。”蒋介石后来在日记里懊恼:“润之早把湖南变成了赤色巢穴。”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爆发前,毛泽东和蒋介石有过短暂合作。现存台北的一封公函显示,蒋曾邀请他参加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政治教育要结合工农实际”,蒋当场鼓掌,散会却对秘书说:“此人终究不是我们的人。”

毛蒋二人微妙的关系还体现在信件往来中——毛泽东给蒋的信总用“校长钧鉴”开头,落款却是“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委员”,刻意模糊共产党身份。

转折发生在1927年“四一二”政变前夕。上海工人纠察队被缴械当天,毛泽东正在武汉主持全国农民协会。他连夜给各省农协写信:“立即武装农民,每县至少三百支枪。”这封信被国民党特务截获,成了“清党”的重要证据。蒋介石在南京看到抄件后摔了茶杯:“早该把毛泽东除掉!”

从1924到1927年,毛泽东在国民党体制内留下四百多封书信。这些信函如同暗流,表面维系着国共合作,底下却在积蓄革命力量。当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时,毛泽东正在井冈山读着《水浒传》,他对警卫员说:“当年给国民党写的那些信,其实都是给历史写的注脚。”

台北国民党党史馆的珍档中,一封1926年的请假信揭开隐秘往事:“因脑病增剧,须请假两星期转地韶州疗养。”档案员后来考证发现,这“脑病”实为托词——毛泽东借机潜入韶关考察农民运动,在田间地头与老农攀谈月余,孕育出后来《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思想萌芽。

来源:忆时光的天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