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名字,既被朝廷奉为救世英雄,也被当地百姓咬牙切齿地唾骂为“曾剃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安庆城的那场浩劫,至今仍让人不寒而栗。
七岁以上的男子尽数被屠,尸体塞满长江,连航道都被堵住。
而这一切的发起者,是被誉为“中兴名臣”的曾国藩。
他的名字,既被朝廷奉为救世英雄,也被当地百姓咬牙切齿地唾骂为“曾剃头”。
为什么一个被后世捧上神坛的人,会在当时的百姓间落下如此骂名?这背后,是一段刀光血影、翻江倒海的历史。
1861年的安庆,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间炼狱”。
在这座皖南的第一大城,长江穿城而过,物产丰饶,地理位置重要,是太平天国的命脉所在。
可这一年,湘军来了。
曾国藩的军队将安庆团团围住,断水断粮,死死掐住了这座城市的喉咙。
整整一年,城里的百姓活在绝望中,饿殍遍野。
终于,湘军炸开了北城门,安庆被攻破。
然而,死亡并未止步于此。
城破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率领湘军入城,而他接到的命令只有一个:杀。
他们的刀锋所向,不只是战败的太平军士兵,还有那些手无寸铁的平民。
七岁以上的男性无一幸免,连那些已经投降的士兵,也被湘军成千上万地屠杀。
有人记下,当时安庆的街头巷尾,满地都是尸体,臭气冲天。
甚至连长江都成了尸体的河流,船只无法通过,只能绕道而行。
这一切,不是偶然。
早在攻城之前,曾国藩就已经动了杀心。
在写给弟弟的信中,他明确说道:“攻城之后,要多杀。
我不希望因为妇人之仁而误了大局。”这不是气话,而是湘军的行事准则。
从安庆到南京,他们每到一处,都会来一场“大索三日”。
这所谓的“大索”,就是全城搜刮,无论是财物还是人口,一个都不放过。
湘军甚至挖坟掘墓,连棺材里的陪葬物都要翻个底朝天。
安庆城破后,湘军的士兵在城内肆无忌惮地抢掠,凡是值钱的东西一律带走,带不走的则毁掉。
妇女更是成为他们发泄兽性的对象,四十岁以下的几乎无一幸免。
更让人感到悲凉的是,曾国藩并不觉得这是残忍的行为。
在他看来,这一切都是“为大局着想”。
安庆是太平天国的战略重地,拿下它,就等于切断了敌人的粮道。
而要让太平军彻底失去反击能力,杀光他们的人是一种最彻底的手段。
曾国藩甚至在日记里写下了对这场血腥屠杀的“满意”:“全城上下无一漏网,甚快人意。”他的幕僚赵烈文则在日记中感慨,从湘军开战以来,还从未见过如此残酷的场面。
但事情的复杂性就在于,曾国藩的这场“杀伐决断”,确实改变了战局。
安庆一役之后,太平天国的势力迅速衰弱,湘军趁势北上,最终攻陷南京。
而曾国藩也因此成为了“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被清廷奉为救国大英雄。
然而,对于安庆的百姓来说,这却是一场灭顶之灾。
那场大屠杀之后,安庆城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几十年都没能恢复元气。
曾国藩的杀伐果断,究竟是天子守国门的忠诚,还是刀下无辜者的血债?这个问题,一百多年来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说,他是为了大局不得不这样做;也有人说,他不过是披着儒家外衣的刽子手。
无论如何,这段历史提醒我们,战争从来不是英雄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的坟场。
有人说,历史是胜利者的书写,但鲜血却是失败者的诉状。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