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的胜利是中华儿女用鲜血铸就而成,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要转折点。
编者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场伟大的胜利是中华儿女用鲜血铸就而成,是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要转折点。
作为抗战大后方的宜宾在整个抗战期间为全国坚持抗战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因特殊的地理区位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战时区域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承受着巨大的灾难与牺牲,书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从宜宾走出去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到接纳高校为他们安放“平静书桌”的李庄古镇,从文化抗战、戏剧救亡的江安国立剧专,到后方支援前方战场、昂扬不屈的全民抗战…… 这座屹立于长江之头的城市,也深刻地体现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八十年过去,那些烽火印记,我们从未忘记。宜宾融媒体特别推出《烽火岁月 宜宾抗战印记》系列策划,通过《赵一曼:一位宜宾女儿的英雄史诗》等4篇深度报道,在挖掘宜宾抗战深层价值的同时,展现抗战精神如何塑造今日城市精神,并持续赋能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她是谁?
她是出生在川南宜宾深宅大院的富家女,也是令敌伪闻风丧胆的“密林女王”。
赵一曼像(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她顺着滚滚长江而下,从宜宾、武汉、莫斯科再到东北的密林,最终将生命熔铸在东北的白山黑水,31岁短暂的生命如彗星闪耀过中华民族的至暗时刻。 她别夫君、舍稚子,在牺牲前夕,为孩子写下字字泣血的绝笔家书,纸短情长,令中华大地为之震撼、动容。
她是李坤杰的妹妹李坤泰、是陈达邦的爱妻李一超、是东北抗联的“红装白马”女政委……这三个身份串起来的一生,藏匿着怎样波澜壮阔又惊心动魄的传奇?
她,就是四川宜宾籍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铮铮巾帼英雄骨,熏得青史阵阵香。作为赵一曼的故乡,宜宾人想着、念着的,不但有英雄赵一曼,还有那个名叫李坤泰的“李家幺妹”,更将她追求真理、以身许国的豪情,凝练为“慕义求真”的新时代宜宾城市精神,持久地滋养这座城市。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赵一曼诞辰120周年之际,让我们回望这位“宜宾女儿”史诗般的一生。
选择:从“富家女”到“红装白马”女政委
宜宾市翠屏山麓,四季苍翠,青松翠柏间坐落的赵一曼纪念馆,庄严肃穆,迎来一批批参观者。
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
“赵一曼不是横空出世的英雄,她的一生都是立得住的。”静静看着纪念馆内的赵一曼画像,金牌讲解员杨帆如是说。
“1905年10月,赵一曼出生了……”这是赵一曼生命的开头,也是杨帆讲解词的开头,“感觉每讲一次,她就又活了一次。”
赵一曼,本名李坤泰,字淑宁,又名李一超,出生在宜宾县徐家乡伯阳嘴(现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一户殷实富裕的家庭。
赵一曼在家排第七,父亲李鸿绪取名“坤泰”,希望这个幺女能给李家带来安宁和康泰。
这个“幺妹”自小个性刚毅、性格反叛,为了不裹脚,她用柴刀剁碎了尖尖鞋;为了争取自由,用霍麻赶走了媒婆。随着年纪渐长,她在姐夫、四川地区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郑佑之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进步刊物,此后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6年,21岁的赵一曼考入宜宾女子中学(现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中学校),当年夏天,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同年11月末,她从合江门启程,告别家乡的翠竹与桢楠,乘船东下。从此,再也未能返回这片故土。
“做一个循规蹈矩的富家女和女学生,古往今来都是多数女性的生活范式,奶奶毅然舍弃了这些本来已经属于她的优越,选择了为民族自由独立而战。”赵一曼的孙女陈红说。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告别故乡后,赵一曼先后在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莫斯科,她化名李一超,与同学陈达邦相爱结婚。此后,怀着身孕的她奉命回国,在湖北、上海、江西等地从事地下工作。
1929年,她在宜昌生下儿子“宁儿”。为了革命,她将1岁多的“宁儿”寄养在五哥陈岳云家。分离前,她抱着儿子留影一张,从此与亲人天人永隔,生死茫茫。
赵一曼和儿子合影(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为了加强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力量,党中央派一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走上了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赵一曼到东北后,领导工人进行罢工运动,组织青年农民反日游击队,1934年7月,前往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担任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委员,后出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委。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14年来在东北的抗日斗争,其艰苦卓绝,空前未有。“这是一部用血泪写成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在暴敌侵凌下,所显现出的光荣和骄傲。”曾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如此写道。
赵一曼和东北抗联将士们用鲜血捍卫信仰,以生命书写传奇,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搏斗。这位清秀、瘦弱的川妹子是东北乡亲与战士口中的“瘦李”,却是令敌伪闻风丧胆的“密林女王”“红装白马”女政委。
1935年11月,为了掩护部队突围,赵一曼身负重伤,昏迷被俘。她面对非人的折磨,意志如钢铁般不屈。看护和看守被她感动,帮助她逃出医院。3天后,敌人再度追捕而至,赵一曼重陷囹圄……
1936年8月2日,一声枪响过后,天地归于长久的沉寂。赵一曼在黑龙江省珠河县(今尚志市)小北门外,英勇就义。她31岁的生命如一颗彗星,在中华民族至暗时刻,迸发出短暂却极耀眼的光芒。
感动:她以身许国也深情万千
赵一曼的故事,杨帆从23岁讲到40岁,讲了17年,讲了上万场,永远都不腻。
杨帆介绍赵一曼写给“宁儿”的绝笔信 李清凌 摄
了解越深,杨帆越觉得赵一曼像自己的亲人,她有时会跟着陈红叫赵一曼“奶奶”。
作为民族英雄,赵一曼既是中华民族14年抗战涌现的千万英烈的一个缩影,同时作为一名女性,她又勇敢、活泼、生命力旺盛、很有个人魅力。
“她很有智慧,懂得沟通技巧,擅长做群众工作。”《赵一曼传》的作者、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研究员李云桥说。
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回忆录记载着赵一曼参加军民联欢会,穿一件时髦的蓝布开衩旗袍,“她在场内来回如飞……同学们说,‘你累不累呀’她说,‘只觉愉快,不感劳累’”
《东三省商报》文艺副刊《原野》的编辑、中共地下党员方未艾回忆他与赵一曼初次见面,“她穿一身古铜色毛织的上衣和裙子,脚上是双绛色高跟皮鞋。她正打开一个褐色的小手提包,望着里面的镜子,用手轻拢鬓边的短发。”
方未艾担心她一个外地人,很难开展东北抗日工作,没想到再次看到她,她已经像一位东北农村妇女,并且号召他一起去打游击……
就像千百条细流,终究汇成一条壮阔而浩荡的大江。杨帆说,赵一曼一生经历的所有“小事”,最终汇成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华民族存亡之际、山河破碎之境,她选择了以身许国、舍生取义,践行了自己诗中“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誓言。
游客在宜宾市赵一曼纪念馆内 李清凌 摄
每年都有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来到赵一曼纪念馆,听完她的故事,落下热泪。
最令参观者感动的,当然是赵一曼的绝笔家书——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那是赵一曼牺牲前夕,在赴刑场的列车上,用被折磨到几乎没有指甲的双手,给宁儿留下的一封绝笔信。177字,字字泣血。
她是意志如钢的战士,在经历了电刑、烙铁、铁签等等非人酷刑后,仍然可以咬紧牙关,决不吐露党的秘密。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是一名母亲,想念稚儿,肝肠寸断,无法咽下最深的不舍……这份“人之常情”,直抵人心最柔软处。
赵一曼后人清廉的家风也很让参观者感动。
“宁儿”陈掖贤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在北京工业学校工作。他拒绝赵一曼的烈士抚恤金,并告诉女儿,“我们不能以烈士后代自居,奶奶是奶奶,你是你,你我只是平民百姓,就该过平民百姓的生活,勿给国家添任何麻烦!”
孙女陈红牢记先辈嘱托,退休前是四川省大件运输公司的普通员工。退休后,她到各地义务讲述赵一曼的革命故事,参与红色教育活动,用实际行动续写红色家谱。
赵一曼纪念馆1960年建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24年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这些年来,杨帆记得,曾有日本参观者在赵一曼的汉白玉雕塑面前鞠躬道歉;也有很多女孩,在参观完后,立志读军校,保家卫国。
有观众问,这样一遍遍讲述赵一曼的故事,意义是什么?
杨帆说,若有一天,祖国需要人挺身而出,在一千个、一万个人里,有一个听过赵一曼故事的人愿意站出来,我们的讲解就是有意义的。
常念:青山绿水浸润永不褪色的红
如果说,在东北的赵一曼是白山黑水间旗帜般赤胆热血的红,那么,在故乡宜宾的青山绿水间,少女赵一曼则是一抹追求真理、青春绽放的红。
一曼村的一曼雕塑 李清凌 摄
8月,记者走进了赵一曼的家乡——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1983年,这里以英雄之名为村名,一代代村民都骄傲于自己的身份证有“一曼”二字,自豪自己是“英雄的邻居”。
在一曼故居景区游客中心的广场上,铜铸少女一曼雕像手举进步书刊,如执火炬,气度凛然。因为她,这个青山绿水的地方镌刻着红色基因,也在新时代唱响了一支“红绿”交融的歌。
在一栋清代院落里,赵一曼度过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完成了革命的启蒙。屋后还有一棵她和小伙伴一道种下的桢楠树。树过百年,仍是枝繁叶茂,疾风劲雨也不折腰。
如今,这里是赵一曼故居,收藏有赵一曼遗物以及革命战争时期宜宾人民奋起反抗腐朽统治使用的剪刀、柴刀、车轱辘等红色文物10余件、文献资料48份、照片98张,故居周边保存有碾米石、杀猪台、读书石等生活遗迹,2018年获评“四川十大红色文化地标”,每年吸引了无数人前来“寻根”“寻魂”。
赵一曼故居讲解员就是一曼村村民曾英,当过小学老师的她,每年在故居讲解100场以上。
“同样作为妻子和母亲,我能理解她和丈夫分居异地的相思之苦,更感动于她为了民族大义,忍受和儿子分离的伤痛。”曾英说,在一遍遍对参观者的讲述中,她也越来越理解一曼的信仰与忠诚,柔情与不舍。
这些年里,曾英接待过无数参观者,最远来自东北,她不能忘的是曾经的抗战老兵,在家人搀扶下,一步步走上石阶来到故居缅怀英雄……她愿意就这样一遍遍、一年年,把赵一曼的故事讲下去。
“你知道每年哪个时间来赵一曼故居的人最多吗?是‘七一’和‘清明’!”村民贺明香是“一曼志愿服务帮”的志愿者,她说,“七一”前后有单位、企业来这里开展纪念活动,“清明节是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给自家祖先扫完墓,再来给赵一曼献一束花。”贺明香说。
贺明香介绍赵一曼手植的桢楠树 李清凌 摄
贺明香在故居附近开农家乐,平时自愿打扫卫生,为游客提供纸巾、开水,时常有游客问起赵一曼的故事,贺明香听见了,总要过去搭个话,“哪怕讲得不够好,也要讲,让他们觉得来得值。”
你长眠,我常念。一曼村的红色情怀永远流淌于村民的血脉之中。正如上一任一曼村党总支书记杨瑞生所言,“红色精神是我们村宝贵的财富,传承好、发扬好红色精神,是一曼村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彭强整理一曼村的荣誉墙 李清凌 摄
“85后”彭强原本在外地做生意,前些年老书记觉得村里需要年轻人,动员他回了村。因为善于调解纠纷、处事公正细心,杨瑞生去世后,他成了一曼村党总支副书记,也停掉所有副业。
记者见到彭强时,他正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二期工程奔忙不停,未来一曼村将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瞻仰、红色干部培训、红色素质拓展等红色文体旅游项目。他希望一曼村也能用红色文化的力量振兴乡村,让游客们能留得久、待得住。
“这当然也是受到赵一曼革命精神的影响。”彭强记得赵一曼喜欢“一”,因为那代表“一生革命、一心一意、一贯到底,”他说,“我也要为了一曼村的发展,一心一意。”
铭记:“慕义求真”精神持久滋养城市
“每个哈尔滨的孩子从7岁开始就到赵一曼纪念碑献花,我们热爱、崇敬赵一曼,甚至心疼她。”哈尔滨诗人、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李琦说。她两度来到宜宾,为赵一曼写下多首诗歌。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览》上展示的赵一曼档案
“儿女英雄何处觅?且从尚志到宜宾。”从南到北,山河大地从未忘记英雄,东北有一曼街、一曼村、一曼纪念园;宜宾作为赵一曼的故乡,有一曼大道、 一曼中学、一曼公园……人民给予她深情的祭奠和怀念。
2016年8月19日,大型话剧《赵一曼》在四川成都首演。这部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宜宾市与四川人民艺术剧院合作打造的大型话剧,还原了赵一曼作为战士、革命者、母亲、妻子,波澜壮阔也柔情万千的一生。该剧荣获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宜宾市第十三届阳翰笙文艺奖金奖,被中央党校列入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题材,被共青团中央列入青年文化精品巡演剧目。
2024年12月,第九届中国长诗奖揭晓。白花镇的诗人麦笛历时10年创作的长诗歌《赵一曼》获得最佳文本奖,这也是四川省唯一的获奖作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解放军文艺》原主编刘立云把这首诗比作“栽下中国诗坛的一棵桢楠树”。
赵一曼的故乡、位于白花镇的一曼中学,师生们正在用心打造排练诗话剧《逐光》,还将在秋期开学典礼上分享“重走一曼路”活动;赵一曼的母校宜宾市二中,将在2025年秋期开学第一课举行“甘将热血沃中华 勇做强国新少年”活动……
赵一曼的革命精神如种子播种在宜宾青少年心中,追求真理、崇尚英雄成为宜宾最深厚的人文底蕴。
2024年,“慕义求真、融酝和美,汇江向海、逐立上游”新时代宜宾城市精神发布。其中,“慕义求真”正是朱德“从此天涯寻正道”、赵一曼“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铿锵誓言以及李硕勋、卢德铭等革命先烈追求真理、英勇斗争的豪情壮志的高度凝练,他们为这座城市留下的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也是这座城市最深层次的精神品格,激励着一代代宜宾儿女砥砺奋进。
红色精神生生不息,赵一曼英魂将如浩荡长风,永伴家国山河。
来 源丨宜人宜宾
审 核丨高巧
责 编丨汤彬
来源:珙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