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常见的退休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曰:“退而致仕。”古书还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官吏退休,交还官职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发展于唐,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我国古代的退休制度仅限于官吏,常见的退休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春秋公羊传》曰:“退而致仕。”古书还注释说:“致仕,还禄位于君。”即官吏退休,交还官职于君王。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度始建于周,形成于汉,发展于唐,完善于宋、元、明、清时期。
那么,古代官员多少高龄才能退休?《礼记·曲礼》说:“大夫七十而致事。”汉、唐、宋、元等朝代,基本实行官吏七十而致仕的规定,即官吏到了七十岁才可退休。但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退休,如唐朝规定:“老病不堪厘务者,与致仕。”即若身染疾病或受伤者,虽未到退休年龄,也可以退休请俸。明朝亦有相关规定,老疾不能任事者,或软弱无效能者,可随时勒令退休。到了明清时期,官吏退休年龄稍微放低。古书载:“文武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也就是说,古代官员六十岁便可退休。
其实在古代,官吏提前退休较为简单。只要官吏提出申请,皇帝一般都会准许。明弘治四年,皇上诏曰:“自愿告退官员,不分年岁,俱令致仕。”事实上,古代官吏未到退休年龄,主动要求“告老还乡”者,主要有这三种情况:一是回避权力斗争,二是无心官场,三是体弱多病,难当重任。人们熟知的晋朝彭泽县令陶渊明,就是主动请辞“告老还乡”,恩准后归隐田园生活。再如,唐太宗时,对朝廷有大贡献者,可延缓退休年龄超过七十岁。开国元勋李靖因伤病缠身,六十四岁时即被恩准“告病还乡”。
古代官吏退休制度,还包含另一个重要问题,即退休后的待遇。
首先,是政治待遇。《礼记》载:卿大夫致仕称“国老”,一般官吏致仕称“庶老”。这些称谓,都是对老臣退休后的尊重。到了唐朝,对致仕官员还要举行特别的仪式,敲锣打鼓,欢送其退休归家。三品以上官员致仕,皇上恩准其在朝廷自由往来,可参与国家大事。明朝致仕官员,在礼仪上仍然受到尊重。在参加宴会、祭祀等活动中,仍享有原有职级的政治礼遇。
其次,是退休官员的经济待遇。汉代有规定,年俸禄两千石以上官员退休,可领取原俸禄的三分之一作为养老金。魏、晋时期的退休官吏,则委以“顾问”之类闲职供养起来。唐代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禄,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禄。比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两宋时期,对退休官员安置给予优待。尤其是宋神宗之后,允许官吏带职退休。官员退休时皆晋升一级,退休后仍可加衔晋级,并参与朝政。到了明朝初期,又有新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朝中叶,则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在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也不会让其饿着。若家贫难以生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其身”。清朝,官员退休基本上延续明朝的退休制度。
来源:各界导报岁月版
作者:卜庆萍
来源:各界导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