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24日,美俄就乌克兰战争停火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12小时的艰苦会谈,然而,这场会谈最终却以没有达成关键性协议而告终。
在国际政治的大棋盘上,美俄之间的每一次交锋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2024年3月24日,美俄就乌克兰战争停火问题展开了一场长达12小时的艰苦会谈,然而,这场会谈最终却以没有达成关键性协议而告终。
这次会谈的气氛与2024年2月的首次会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月的那次会谈,曾一度营造出“世纪大和解”的氛围,双方在4个小时内就达成了成立乌克兰谈判小组、恢复使馆运行等共识,让人们看到了俄乌停火的曙光。
可谁能想到,仅仅一个多月后,二次会谈就陷入了长达12小时的拉锯战。
从数据上看,这次会谈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12个小时的漫长时间里,双方在核心问题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俄方提出的要求是北约撤出东欧驻军,恢复到1991年的边界。而美方则坚决拒绝领土让步,坚持维持北约东翼的存在。
会后甚至连联合声明都未能发布,相关文件还需要两国元首审定,这无疑显示出双方在关键问题上的巨大分歧。
再看看欧洲方面的反应,法英紧急组建“自愿联盟”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障,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更是担忧美俄之间的交易可能会牺牲他们的利益。
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表明,美俄这次会谈的结果让欧洲陷入了恐慌,而这种恐慌的根源在于北约“脑死亡”的风险。
一旦美俄达成战略妥协,欧洲的安全架构将失去重要支柱。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俄乌冲突中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普京企图借俄乌冲突来一劳永逸地解决俄罗斯的安全问题,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求北约在欧洲撤军。
从俄罗斯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北约的不断东扩对俄罗斯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自苏联解体以来,北约已经进行了多轮东扩,不断逼近俄罗斯的边境。
例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相继加入北约,使得俄罗斯的战略缓冲空间不断被压缩。
如今,北约的军事力量已经部署到了俄罗斯的家门口,这让俄罗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俄罗斯提出北约撤出东欧驻军,恢复到1991年的边界,是基于自身安全的迫切需求。
数据显示,北约在东欧的军事存在不断加强,军事基地数量不断增加,军事演习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这种情况让俄罗斯认为,只有北约撤军,才能真正保障其国家安全。
然而,美国却坚决拒绝了俄罗斯的这一要求。
美国维持北约东翼的存在,背后有着其自身的利益考量。北约的存在和扩张,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的军工复合体。
据统计,美国每年在军事领域的投入高达数千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流入了军工复合体的口袋。
例如,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等军工巨头,每年都从美国政府的军事订单中获得巨额利润。
特朗普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主张,其中包括削减军费。他计划在五年内每年削减8%的国防预算,累计削减金额将达到2898亿美元。
这一计划相当于每年砍掉英国全军费(2022年英军费685亿)。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计划却遭到了重重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来自于美国的军工复合体。
军工复合体在美国政治和经济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们通过游说政府、资助政治竞选等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美军的现代化进程为例,特朗普的军费削减计划直接影响到了美军的多个重点项目。伯克III驱逐舰单价飙至25亿美元,二号舰已经泡水500天还未试航。
空军六代机、陆基洲际导弹等12个重点项目也面临取消的风险。这些项目的背后,都有着军工复合体的身影。
军工复合体为了自身的利益,会想尽办法阻止军费的削减。他们会向政府施压,强调这些军事项目对于美国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同时,他们还会通过媒体宣传等手段,影响公众的舆论,让公众支持他们的观点。
特朗普虽然有着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面对军工复合体这座“大山”时,他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在美俄会谈陷入僵局,无法满足俄罗斯要求的情况下,特朗普可能会打出“中国牌”。
他试图通过对中国做出一些让步,来拉拢中国,进而对俄罗斯施压,让俄罗斯放低条件尽早结束战争。
特朗普的“逆尼克松主义”算盘,就是试图通过经济让步来换取中国疏远俄罗斯。例如,他可能会降低对中国的关税、解除对华为的制裁等。
同时,他还设想通过淡化挺台立场,来换取中国在俄乌问题上保持中立。
然而,特朗普的这一想法可能很难实现。
中俄之间的关系有着坚实的基础,不是美国的一些小恩小惠就能轻易动摇的。从能源方面来看,俄对华原油出口已经突破1.2亿吨/年,人民币结算占比超90%。
这表明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经非常深入,双方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金融安全方面,中俄共建SWIFT替代系统,本币结算额超80%。
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中俄之间的金融交易效率,也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增强了双方的金融安全。
在军工协同方面,中俄联合研发高超音速武器,共享预警系统数据。这种深层次的军事合作,体现了中俄之间的高度信任和战略协作。
此外,美国还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障碍。
美国无法同时满足中俄的核心诉求,俄罗斯要求领土承认,而中国则希望美国解除对其的制裁。
同时,中俄已经形成了24个部委级合作机制,这种合作关系远远超越了交易型关系。欧洲的强烈反弹也可能迫使美国回调战略。
在这场各方博弈的国际大棋局中,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立场。
中国外交有着三重维度的定力。
在原则上,王毅在慕安会重申“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被重视”,这体现了中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安全。
在策略上,中国既认可美俄对话的进展,又强调欧洲需要参与和谈。
这种灵活的策略,既展现了中国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支持,又考虑到了欧洲在俄乌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在底线思维方面,郭嘉昆明确驳斥立场变化的传闻,坚持劝和促谈。
这表明中国始终致力于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际争端,不希望看到战争的进一步升级。
同时,中国也在把握战略机遇期,推进自身的发展。在军工升级方面,福建舰海试、歼 - 35量产加速了装备迭代,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
在能源安全方面,中俄天然气管道年输量突破500亿立方米,保障了中国的能源供应。
在金融突围方面,黄金储备连增18个月,数字货币桥项目覆盖92国,提高了中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话语权。
从全球秩序的角度来看,美国霸权体系已经出现了裂缝。
美国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36万亿国债迫使美国削减军费,但这又与美国维持全球存在的战略目标形成了根本矛盾。
同时,美国的信誉也在不断透支,从《明斯克协议》到阿富汗撤军,美国的战略承诺可信度持续流失。
而新的力量平衡正在形成。金砖国家扩容,新增成员国贡献了全球37%的GDP增量,这显示了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38国启用本币结算,美元储备占比跌破58%,去美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这场牵动全球的大国博弈揭示出,当美国试图通过战术性妥协来缓解战略困境时,反而加速了多极世界的成型。
中俄关系的“背靠背”协作、欧洲的战略觉醒、南方国家的群体崛起,正在重塑21世纪的地缘政治图景。
来源:老白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