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意图以台湾为质逼迫清廷妥协。刘铭传以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仅率亲兵百余人突破法军封锁,冒险渡台。面对基隆失守、法军封锁的困境,他采取“弃基保沪”策略,在沪尾(今淡水)战役中诱敌深入,利用地形优势大败法军,粉碎了“踞台逼和”的阴谋。
一、历史危局中的挺身而出:抗法保台与台湾建省
1. 临危受命的战略抉择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国意图以台湾为质逼迫清廷妥协。刘铭传以福建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仅率亲兵百余人突破法军封锁,冒险渡台。面对基隆失守、法军封锁的困境,他采取“弃基保沪”策略,在沪尾(今淡水)战役中诱敌深入,利用地形优势大败法军,粉碎了“踞台逼和”的阴谋。此役被《剑桥晚清中国史》称为“中国近代海防史上罕见的胜利”。
2. 台湾建省的政治意义
中法战争后,清廷于1885年10月设立台湾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他上奏称“台湾为东南七省门户,关系全局”,推动行政体系独立化:
- 行政改革:设3府11县3厅,将原属福建的澎湖划归台湾管辖,确立完整省级建制;
- 主权宣示:在基隆、沪尾等地修建现代化炮台,购置英国阿姆斯特朗后膛炮,构筑海防体系。
二、近代化先驱:全方位改革与台湾社会转型
1. 经济领域的破局性举措
- 土地清赋:设立清赋总局,清查隐田18万甲(约20.8万公顷),田赋年收入从18万两增至67万两,为改革提供财政基础;
- 产业振兴:引进蒸汽机开采基隆煤矿,设立煤务局、煤油局;扶持樟脑、茶叶出口,打破英商垄断,使台湾茶叶出口26年间增长12倍;
- 金融创新:1888年设立官银局,发行“台湾制造”银元,开创中国自铸银元先河。
2. 交通与通讯革命
- 铁路建设:1887年动工修建基隆至新竹铁路(全长106.7公里),采用德国技术标准,开创中国自主铁路建设先例;
- 邮政体系:1888年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龙马邮票”,建立岛内与跨海峡邮路,比大清邮政官局早8年;
- 电报网络:架设台北-福州海底电缆,形成纵贯全岛的电报系统,使台湾成为当时中国通讯最先进地区。
3. 教育与文化治理
- 新式教育:1887年创办西学堂,开设英语、数学、测绘等课程,培养500余名技术人才;设番学堂推行汉番共学;
- 文化整合:主持编修《台湾通志》,在台北建造天后宫、城隍庙,强化中华文化认同。
三、争议与遗产:两岸历史叙事中的刘铭传
1. 殖民时期的形象扭曲
日据时期,殖民者刻意淡化刘铭传的“中国性”,转而强调其军事才能,试图构建“日台同源”叙事。但台湾民众私下仍称其为“刘抚台”,基隆狮球岭隧道、淡水“北门锁钥”题刻等遗存成为反抗殖民的精神象征。
2. 当代两岸的政治诠释
- 大陆视角:1950年代起确立“民族英雄”地位,2011年《刘铭传》电视剧央视热播,强化其维护统一形象;
- 台湾争议:民进党当局在教科书中将其降格为“开发者”,但民间纪念持续——全台现存7处刘铭传祠庙,铭传大学等教育机构延续其名。
3. 学术研究新维度
近年研究揭示:刘铭传改革资金30%来自民间资本,其“官督商办”模式实为早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他辞官时将所有养廉银捐给台湾学堂,体现士大夫精神。
四、现实启示:从历史到未来的桥梁
1. 国家主权的事实印证
刘铭传时代确立的行政体系、户籍档案,为《开罗宣言》确认台湾归属提供法理依据。其修建的基隆港、安平港现存清代界碑,实证中国管辖历史。
2. 两岸融合的文化纽带
合肥刘铭传墓园与台湾淡江大学“铭传楼”形成跨海峡对话;2013年两岸合编《刘铭传文献汇编》,开创共同历史研究范式。
3. 现代化道路的本土经验
刘铭传改革证明:中国传统治理智慧与西方技术可创造性结合。其“招商局+学堂+基础设施”模式,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有内在逻辑延续。
结语
刘铭传与台湾的渊源,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缩影。他既以铁血捍卫领土,又以智慧播种现代文明,在台湾烙下不可磨灭的中华印记。今日重审这段历史,不仅为破解“台独史观”提供利器,更启示两岸:真正的进步从来植根于对民族精神的坚守与创新。正如其临终诗云:“孤臣无力回天意,惟望后来继者贤”,这份遗志,当由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承继。
来源:金生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