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头条!如皋这样解决“疑难杂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2 09:35 1

摘要:如皋市如城街道十里社区的老陈与邻居老孙为一棵白果树闹得不可开交,不久前,在如皋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的“下沉一线进村居,三级联调化矛盾”专项行动中得到彻底解决。

8月28日

《江苏法治报》头版头条聚焦如皋

下沉一线进村居 三级联调化矛盾

如皋把“疑难杂症”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如皋市如城街道十里社区的老陈与邻居老孙为一棵白果树闹得不可开交,不久前,在如皋市委政法委组织开展的“下沉一线进村居,三级联调化矛盾”专项行动中得到彻底解决。

今年以来,如皋市委政法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市级层面9个部门30位业务骨干成立7个工作组,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诉求、听取群众心声,化解矛盾纠纷。今年1至7月,全市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4499件,调解成功4450件,成功率超98%,实现矛盾发现在初始阶段,化解在萌芽状态,疑难杂症解决在家门口。“‘下沉联调’,借助法律专业人士力量依法解决好群众间的矛盾,宣传好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更好地用法律引导治理、用法治带动服务,以高水平治理服务高质量发展。”如皋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春华表示。

弘扬法治精神

勾画“以民心为圆心”的普法半径

枯枝败叶落到邻居家里,偶尔也可能引起邻里纠纷。十里社区老陈家有一棵长了十多年的白果树,前两年,其子考上大学,老陈将一半的功劳归于白果树。于是,白果树在老陈一家的关爱下茁壮成长。今年4月,邻居老孙发现老陈家白果树已有两层楼高,一些树枝伸进自家庭院里,落叶多次堵塞排水渠,就趁着天黑擅自锯掉了长过去的树枝,为此,两家人发生争执。

十里社区干部贾小波已为这个矛盾调解过多次,但一直没有成功。贾小波说,村社区干部在调解矛盾时,一方面顾忌乡里乡亲拉不下脸来,怕话说重了伤和气;另一方面自身没有法律专业背景,说的道理群众也不全信,导致矛盾一直不能得到解决。这次遇到锯树枝风波,他就想借助市里“下沉联动”的第四工作组力量,一同攻克这个难题。

第四工作组组长、市级综治中心调处科科长朱千荣立即赶到现场,向老孙老陈释法说理。他指出老孙未经许可锯了邻居的树枝,属于损害他人财产行为;老陈家的树长到邻居空间里,妨害他人的土地使用权。经过一番调解,老陈同意修剪树木,但老孙要求大力度修剪,被老陈一口回绝。

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朱千荣立马召集村干部、小组长等一干“法律明白人”加大工作力度。大家既讲透法理依据,又唤醒邻里温情,最终老陈将树冠修剪至安全线,老孙也为过激言行向老陈道歉。

“双方握手言和,没有涉及金钱和诉讼,这就是基层化解矛盾应有的模样。如何让双方各退一步,矛盾商量着解决是关键。”朱千荣深有感触地说。

在如皋,像朱千荣这样的人民调解员,在纠纷中既能释法说理,又能讲人情世故的还真不少,他们被冠以“法律明白人”的称谓。至今年6月,如皋有2475名“法律明白人”活跃在基层乡土的熟人社会中,扮演着带头学法、普法释法和定分止争的角色,共同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

树牢法治思维

拓宽“循法规破常规”的解纷路径

下原镇蔡荡村秦老汉和邵大爷两家为了0.53亩地吵得鸡飞狗跳。原来,二轮土地承包时,秦老汉家一直在这0.53亩土地上耕种,2015年土地确权时到了邵大爷的名下,双方就此吵到村委会。

一旦涉及土地纠纷,化解通常做法是查阅土地权证、查找GPS坐标点位,以及去市里相关部门调阅材料,再从事实层面与村民讲法律讲道理。

村里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关于不动产物权的法律规定讲给双方听后,秦老汉把杯中的茶泼到地上说:“我认不得这些花花绿绿的纸,法律我信,但别糊弄我!”

“你拿着法律的条条框框讲,人家自然不爱听。要想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把法言法语译成村民也能听懂的土话。”下原镇镇级工作小组成员、下原镇政法委员谢翠东一边说调解人员的工作方式不妥,一面对两人解释道,“按照法律规定,不动产权属证书就是明确土地房子归谁,证书上说是谁家的地就是谁家的。”秦老汉盯着邵大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打听到秦家邻居老赵知情,工作组立刻找来老赵一同做工作。老赵敲着拐棍对着秦老汉说:“那年你说地远不想要,求我接,我不接,后来你说退给了村里,少给了税,你还记得吗?”秦老汉一听老赵这么说,脸一下子就红了,也就松了口承认了此事。

谢翠东立刻给了一个折中思路:“老秦,地的确要不回来了,但生活要有保障,你靠农保养老又常年吃药,我们争取通过社会资助给你临时救助500元。”邵大爷的儿子也当场表态:“回头地里有了收成,每年送您两袋大米。”

这段日子,秦老汉将双方签署的调解协议带回去,笑眯眯拿给周围邻居看,还补上一句:“这可是有法律效力的。”

“做基层工作不能只唯法条、死抠法理,僵化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只有兼顾好法、理、情,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群众才能信服你。”谢翠东说。

坚定法治信仰

赓续“以初心践使命”的时代传承

随着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很多人愿意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因此早期广播喇叭、贴标语等普法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级工作组的骨干精英,不仅帮助基层解决矛盾,还要教会基层如何运用法律解决矛盾、运用情理打动人心。”如皋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陆海峰对记者说。

村级工作组成员、市委政法委派驻吴窑镇陈家村第一书记徐鹏,驻村期间处理最多的就是邻里纠纷。作为一名“90后”干部,有思想、闯劲儿足,但缺乏独立解决复杂问题的经验。

村民明某后院与高某家宅基地相连,两户人家为长7至8米、宽50厘米的界址发生纠纷已长达20余年。为解决这个“头疼”的问题,徐鹏请到市第一工作组的土地纠纷调解室专职调解员严海泉。严海泉带着大家做了几件事:查阅资料弄清界址真相是什么,走访座谈弄清两家人想什么,走访群众弄清背后有什么。市、镇、村干部通力合作,光现场勘察,严海泉就带队去了十多趟,一点点传授经验做法。历经2个月7轮调解,纠纷终于得以化解。

“调解工作需要传帮带,光懂法律,没有做群众工作的思路,工作就做不到群众心里。”徐鹏得到真经后,他按照严海泉的方法,在村里又妥善解决了另两个界址纷争。

在农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界址纠纷看似小事,却关乎基层稳定。2027年将迎来第三轮土地承包,但目前,基层不少土地纠纷仍没有解决,“年轻一辈的干部对土地的感情还要进一步培养,定分止争尺度很难把准,化解农村土地纠纷任重而道远啊!”严海泉望着一片绿意盎然的稻田,若有所思地对记者说。

来源:如皋发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