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雍州终南人也,生于终南而居于终南,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正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
“夫钟馗者,姓钟名馗,古有雍州终南人也,生于终南而居于终南,文武全修,豹头环眼,铁面虬鬓,相貌奇异,经纶满腹,刚正不阿,不惧邪祟,待人正直、肝胆相照、获贡士首状元不及,抗辩无果,报国无门,舍生取义,怒撞殿柱亡,皇以状元职葬之,托梦驱鬼愈唐明皇之疾,封‘赐福镇宅圣君’,诏告天下,遍悬《钟馗赐福镇宅图》护福祛邪魅以佑平安。故名噪天下也!”《钟馗传略》
作为系列开篇之作,《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蓝本,通过颠覆性叙事和工业化品质重新诠释东方美学。游戏设定在取经五百年后,孙悟空因放弃佛位引发天庭征伐,玩家扮演“天命人”收集六根以唤醒大圣。这种“后取经时代”的暗黑基调,既保留了原著神魔乱斗的精髓,又融入轮回崩坏、记忆回归等现代哲学思考。在技术层面,游戏采用自研引擎与虚幻引擎5结合,实现了动态天气系统、物理引擎驱动的战斗反馈(如金箍棒的重量感与形变),以及水墨画风格的场景渲染(如火焰山的熔岩流动与水墨云雾的融合)。这些创新使游戏在Steam平台首周销量突破400万套,最终以2200万销量、11亿美元收入成为中国买断制游戏标杆,并斩获Steam年度最佳游戏、金摇杆奖等21项国际大奖 。
一
当《黑神话:钟馗》先导预告片在科隆游戏展引爆全球时,那句“提剑也,提剑也,要把这清浊辨”的戏腔唱段,恰似一道闪电劈开了数字时代的文化天幕 。这个铁面虬髯的唐代进士,从吴道子的画笔下走出,穿越《唐逸史》的纸页,最终在虚幻引擎5的渲染中获得新生。这种跨越千年的文化基因重组,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为何孙悟空、钟馗这些古老IP,总能在不同时代绽放异彩?钟馗信仰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傩祭仪式,其形象在唐宋之际完成了从驱鬼神祇到人格化英雄的转变。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除夕钟馗驱傩文》,生动记录了唐代宫廷“钟馗嫁妹”的傩戏表演,这种仪式性叙事为后世IP开发埋下伏笔。明代《钟馗全传》将其塑造成“状元郎”形象,赋予科举文化符号;清代画家金农笔下的钟馗,则融合了文人自嘲与民间趣味。这种持续的符号裂变,使得钟馗IP始终保持着与时代对话的能力。
对比之下,孙悟空的IP进化史更具典型性。从《山海经》中的无支祁传说,到《西游记》的文学重构,再到《大闹天宫》的动画革命,直至《黑神话:悟空》的游戏史诗,每个时代都在为这个石猴注入新的精神内核。2024年《黑神话:悟空》全球销量突破2000万份,带动《西游记》相关搜索量激增470% ,证明了经典IP的跨媒介生命力。在《黑神话:钟馗》的预告片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水墨美学与次世代引擎的完美融合:钟馗的衣袂飘动间可见宋代院体画的细腻笔触,而战斗场景的粒子效果又充满赛博朋克的未来感。这种“东方美学+硬核科技”的组合,打破了文化表达的次元壁。正如游戏科学主创所说:“我们不是在复刻历史,而是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神话。”
这种叙事革新在动画领域同样显著。《浪浪山小妖怪》以《西游记》为背景,却通过“社畜”视角重构经典,上映20天票房破11亿,豆瓣评分8.6分 。其成功揭示了当代受众对“解构-重构”叙事的强烈需求。当小妖怪说“我想离开浪浪山”时,这句台词已超越了《西游记》的文本,成为Z世代的精神宣言。
在《逆水寒手游》的“镜天阁·禁阁”副本中,玩家与刑天的对决被转化为一场皮影戏表演。3D场景与2D皮影的无缝切换,让国家级非遗获得了沉浸式表达 。这种技术赋能并非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通过区块链存证、AR交互等手段,实现了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如龙泉青瓷数智通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每件瓷器生成唯一哈希值,同时通过3D建模实现数字孪生,上线4个月即带动产值提升10%。
这种技术革命正在重塑文化生产逻辑。北大2025年度报告预测,数字技术将催化文化消费分级与场景重构,沉浸式体验、个性化定制等新业态将成为主流 。当《黑神话:钟馗》的预告片在B站8小时播放量破700万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流量狂欢,更是技术对文化传播范式的彻底颠覆。
二
在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游客可以通过VR设备体验五千年前的玉琮祭祀仪式;在故宫“数字文物库”,全球用户可360度观赏《千里江山图》的矿物颜料肌理。这种“文化+科技”的破圈效应,正在改写文化IP的价值评估体系。2025年上半年,全国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增长7.4%,其中文化新业态增速达13.6%,证明了文化IP的市场爆发力。
文化数据资产入表政策的落地,标志着文化IP的价值计量进入新纪元。根据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数字藏品、敦煌研究院的壁画数字版权等,均可作为资产计入企业财务报表。这种制度创新,让《黑神话:钟馗》的虚拟场景、《浪浪山小妖怪》的角色设计等文化IP,具备了与土地、资本同等的生产要素地位。在商业实践中,这种价值转换已初见成效。《黑神话:钟馗》仅靠一支预告片,便通过预约量推算出潜在收入2000-3000万元,其背后是游戏IP在衍生品、文旅联动等领域的全产业链开发。正如欢乐谷负责人所言:“优质IP可实现从流量到消费的闭环,创造数倍于票房的衍生价值。”
当《庆余年》IP通过影视、游戏、文创等多业态联动,创造出“庆余年模式”时,其本质是构建了一个文化生态系统。这种生态化开发在文旅领域尤为显著:山西“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题活动,将游戏流量转化为线下旅游热度;四川宜宾的哪吒文化地标,通过AR互动让神话人物活在现实空间 。
这种跨界共融的深度,在“低空经济+文旅”的新赛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无人机灯光秀、轻型飞行器观光等新技术,正将《山海经》中的神话场景转化为沉浸式旅游体验。工信部《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在山西、内蒙古等地开展“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示范 ,预示着低空经济将成为文化IP变现的新蓝海。
《黑神话:悟空》在TGA获奖时,评委会主席Geoff Keighley感慨:“这是东方美学对游戏艺术的重新定义。”这种认可背后,是中国文化IP从“猎奇展示”到“价值共鸣”的转变。当孙悟空的“我命由我不由天”与全球玩家的个人英雄主义产生共振,当钟馗的“清浊必辨”与西方的正义叙事达成共识,文化IP便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
在国际市场上,这种价值共鸣正在转化为商业成功。《原神》海外收入连续三年位居中国游戏榜首,其璃月地区的建筑、服饰设计,将榫卯结构、云肩纹样等元素转化为全球玩家的文化认同。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报告指出,《黑神话:悟空》《原神》等IP的出海,正在构建“技术叙事+文化表意”的新型传播范式 。
三
在《哪吒2》票房突破150亿元的狂欢背后,光明网的评论却敲响警钟:当82%的电影改编自现有IP,当特效预算占比超过65%,文化创作正面临“技术异化”与“叙事贫血”的双重危机 。如何在商业成功与文化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当代创作者的必答题。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启示我们,真正的文化IP需要“破圈而不破本”。该片在解构《西游记》的同时,保留了“反抗宿命”的核心母题,通过“小妖怪”的微观视角,完成了对宏大叙事的重构。这种创作路径与《黑神话:悟空》对《西游记》的“去神化”处理异曲同工——两者都在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情感共鸣点。
山东大学邵明华教授指出,当前传统文化改编存在“转化率低”“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创作者需在三个层面突破:一是深挖文化基因,如《逆水寒手游》将皮影戏的“光影哲学”转化为游戏机制;二是创新叙事结构,如《长安三万里》用诗史互证的方式重构盛唐气象;三是强化人文内核,避免技术沦为炫技工具。
文化IP的开发需要全产业链协同。《庆余年》IP的成功,得益于文学、影视、游戏、线下娱乐的深度联动:小说入藏国家图书馆,电视剧刷新收视纪录,衍生品覆盖20余个品牌 。这种“内容-渠道-消费”的闭环,需要政策、资本、技术的多方支持。
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为此提供了制度保障。通过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故宫、国图等机构的文化资源正转化为可交易的数据资产。这种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黑神话:钟馗》的美术设计、《浪浪山小妖怪》的角色模型等文化要素,能够在不同领域自由流动。正如浙江文化产权交易所的“龙泉青瓷数智通”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从创作到交易的全流程数字化,为IP开发提供了新范式。
在国际传播中,文化IP需要完成从“符号展示”到“价值共创”的转型。《原神》的成功在于其“全球化表达,本土化叙事”策略:璃月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州民居与哥特式尖顶,角色设计兼顾东方含蓄与西方张力。这种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让中国文化IP获得了全球共鸣。
当《黑神话:钟馗》在科隆游戏展引发热议时,德国玩家的评论值得深思:“钟馗的故事让我想起《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但他的抗争更具东方哲学意味。”这种文化比较,正是文明互鉴的生动案例。正如黑神话主创所说:“我们不是在输出文化,而是在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四
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到《黑神话:钟馗》的粒子特效,从《诗经》的四言诗到《哪吒2》的摇滚配乐,中华文化始终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前行。当我们站在数字时代的门槛回望,会发现真正的文化IP从来不是静态的遗产,而是动态的生命体。它需要创作者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既能顶天立地,又能变化万千;像钟馗的宝剑一样,既能斩妖除魔,又能守护人心。
在这个“每个人都是文化传承者”的时代,我们期待更多像《黑神话》系列这样的作品,用科技的火种点燃文化的薪火,让中华文化IP在元宇宙的星辰大海中,绽放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璀璨光芒。正如北大报告所言:“当数字技术与文化基因深度融合,我们将迎来一个‘文化即服务’的新纪元。” 在这个新纪元里,中华文化不是被供奉的神祇,而是流动的江河,永远奔涌向前。
来源:奇闻趣事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