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15年1月28日,冰雪还没褪去,东北的女真族群里,一个叫阿骨打的人干了桩大事——他坐上王位,建了个新朝。史书上都说,金朝。位置定在上京会宁,后来有了赫赫的封建王朝气象。中国里,出现了女真民族的新声音。从肃慎、靺鞨到勿吉,千百年来名字变了,血脉还在。辽国刚还
1115年1月28日,冰雪还没褪去,东北的女真族群里,一个叫阿骨打的人干了桩大事——他坐上王位,建了个新朝。史书上都说,金朝。位置定在上京会宁,后来有了赫赫的封建王朝气象。中国里,出现了女真民族的新声音。从肃慎、靺鞨到勿吉,千百年来名字变了,血脉还在。辽国刚还挺厉害,就在旁边看着。女真族那时候属于辽,但谁甘心做小弟呢?
部落和王朝,隔着的不只是政治。黑龙江流域,长白山那片水土把小部落慢慢养大。完颜部,就是其中最能折腾的一个。几代首领,说不上全能,也都忙着壮大实力。阿骨打不是最早出名的那个,他有点后发制人的意思。前面是乌雅束,他死了,阿骨打这才被推出来。女真各部都得看他脸色,也还是有些不太服气吧?
其实那会儿辽国对女真真不客气。岁币、压迫、甚至抢马。别提阿息保这个辽国使者了,他一开口就要抢已故乌雅束的坐骑。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忍了,可阿骨打偏偏不。直接回绝。看上去是争一匹马,实际上是一种态度。女真人的忍耐已经到了头。谁还能再忍下去?
不是所有人都觉得反击值得。毕竟辽国强,女真没底气。可阿骨打不打算继续低头。掂量了下人马,召集了誓师仪式,时间选在流水那儿。史书记流水,其实就是拉林河。之后打了十年。头几年艰苦,后面渐渐有点胜势。
胜了几场仗,信心疯涨。阿骨打就自称皇帝,国号很简单墨黑——金。年号叫收国,看得出有些急切。没宫殿,也没什么恢弘气派,反正上京就是哈市阿城区的一块地方。没有宫殿不太影响他的雄心,不少人觉得是个临时安排。后来金太宗继位,宫殿修起来了。汉人卢彦伦主持,都城规划学点辽宋模样。中轴线、里坊什么的,也不算新鲜,可都说是中国封建都城的新范本。
朝廷建起来了,紧着灭辽、再灭北宋。边界越拉越大。东北到了日本海,北到外兴安岭,西北是蒙古,西挨着西夏,南到秦岭、淮河。疆域不算空前,但挺吓人的。北宋的末年,总说天下太平,却被金朝这个新玩家彻底改变。社会阶层开始,局势乱,谁还记得之前的平静?
这里其实有矛盾。金朝建立了新秩序,女真族也有了顶层政治权力,但底层百姓习惯还停在部落方式。封建制度和旧习缓慢融合。比如女真贵族开始学汉人方式生活、管理朝政,却始终没能彻底抛掉原始习俗。朝廷里有汉族官员,文化交流频繁,干脆说是鱼水不分也行,但很多时候实际是鸡犬相闻。
金朝发展经济很勤快。历史数据显示,1126年刚灭掉北宋,迁都汴京,吸纳大量中原技术和手工业人才。铁匠、织帮、陶瓷工坊都开始迁入。东北原本自然经济不发达,到了金朝时期一夜之间多了些复杂农耕和市井。粮食增产,税收变多,也让女真族官员手里有了新权力。可有些地方依然贫穷,制度推行不彻底。比如在会宁周边,农民依然习惯猎、渔为主,没那么快转型。
文化上,却不总是和谐。金朝统治区内的汉族士人,既佩服女真贵族的武力,也有点瞧不起他们的粗放。女真贵族里头,有人努力学汉文、楷书,却总学不像。偶尔还会闹点小乌龙。甚至在官方场合,蒙古语和女真语混着用,大家都听不太懂。文献记载,金世宗在位三十年,推行汉化改革,修定官制,很多举动都很勉强。这里没什么完美融合。不少汉族士人坚持自己的文脉,女真贵族依然保持胡服骑射的传统。
社会结构也有怪异的地方。金朝前期贵族垄断土地,底层汉族农民在朝廷政策下只能当佃户。数据来看,1133年金朝统计女真人约三十四万户,汉族近三百万户,比例极不协调。贵族贪腐,民间矛盾激化。朝廷多次调整法令,想要解决问题。结果只管了一部分。比如北方不少地区依旧发生农民起义,却被金军残酷镇压了。后来的南宋再起,战局激烈,又一次搅动社会结构。
也不是没人看好金朝。部分历史学家认为,金朝女真族带来了北方民族的制度创新。比如军政合一,内部鼓励武力扩张,外部吸收汉文化。但另一批学者坚持,金朝并没有真正改变中国封建体制本质。宋辽体系被打碎,汉族迁徙南方,经济重心南移,才是真正的转折。谁能说哪种分析更贴近发生的事实呢?事实是观点很容易反转。
地理格局也变了。辽国消失,北宋灭亡,西夏和南宋对峙金朝,各自为政。东北、华北地域开始成了女真文化和汉文化混融的场所。外来元素多了起来,贸易路线也打开了新局面。渤海、黑龙江甚至远至外兴安岭,都纳入金朝领地。权威数据表明,金朝时期东北人口增幅超过两成。到底这算是繁荣,还是被强制迁徙?
军事方面,有两种说法。金军短期内横扫辽、宋,靠骑兵和步兵结合。但其实铁骑并不总是优势。南宋岳家军后来能打平金将,说明战争胜负并不由单一武器决定。阿骨打时代重视部落武力,金太宗后则侧重阵法。怎么说都有点自相矛盾。兵锋强,不等于持久统治。
金朝统治下,社会治安一度混乱。女真族内部分裂,不少小贵族反复起兵。汉族底层也有抵抗。金朝朝廷忙于镇压,结果越压越乱。风雨飘摇,没人敢说后续会怎样。一部分史料记载,阿骨打后期亲自带队,跟辽国、宋国打得昏天黑地。群众生活不稳定,但官方文件却强调治安良好。谁知道事实是真是假?
再看文化融合的那一面。有研究显示,金朝后期出现了女真文,用于官文、律令与诗词创作。可惜传播有限。汉文依然是朝堂主流。很多女真贵族书写能力有限,文化交流也受限。怎么看都是两套系统并行。也有学者提到,金朝女真族对医学、制药技术有新的推动。黑龙江一带草药学在金朝时期异常兴盛。不可忽略的细节,是本地医者地位升高,连南方的宋朝都开始引入部分北方制药。
经济上,金朝推动市镇制。每个州县都设立市集,货币流通更便捷。金朝铁币、布票成为东北和河北交易的主角。典当行出现了,抵押、借贷模式渐成体系。小商小贩多了点活路,但官府苛捐杂税也多,看得见的钱,百姓大多还是没落到手。南北物产汇合,玉米、小麦和铁器都跑通大市场。金朝末期,机关算尽,经济开始下滑,财政困难。
金朝的封建制度,总体来说是个移植体。女真族学汉族,汉族学辽国,辽国其实又学了唐代。制度像一锅大杂烩。每个时代都忙着创新,其实只是在旧轨道上转圈。政治、经济、文化各有矛盾,也有些闪光。有些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明白。
说到底,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改写了辽、宋和整个东北亚的格局。对女真族来说,是民族身份再塑,也是政治地位的极大提升。对于整个中国,这个朝代留下了更多复杂局面和新旧交错。但金朝的崛起未必真的就那么突兀。历史总有转折,但也经常又折回来。
变化不断,人心难测。谁能肯定下一步就一定风生水起?这么说未免太绝对。金朝的历史意义,既是民族的转型,也是社会结构的混乱与融合。东北、华北、南方……影响交杂,没人能全盘掌握。
以上就是金朝初建那些事。叙完历史,站在现在再看,文化流变一路跌撞,成就与困境并存。谁都不敢说“这才是真正的进步”。金宋辽三国终结,女真人由部落到王朝。就这样,时代翻页,格局改写,全新的秩序就这么落下来了。
来源:星仔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