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章云祥,他是1961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支青,是塔里木大学第一批录取的学生,见证了塔大的初建,与新疆生产兵团团场的发展壮大,他像沙漠里的胡杨、戈壁的红柳,不畏艰苦,用一辈子的坚守,彰显了老军垦人的奉献和担当。
章云祥,他是1961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上海支青,是塔里木大学第一批录取的学生,见证了塔大的初建,与新疆生产兵团团场的发展壮大,他像沙漠里的胡杨、戈壁的红柳,不畏艰苦,用一辈子的坚守,彰显了老军垦人的奉献和担当。
谁说少不更事?他有了当‘工程师’的理想
章云祥的追求,总是带着人间烟火气。外婆常跟他说,婴儿时的他只要一哭,塞上个胶皮奶嘴就会立刻安静,那是懵懂岁月里对“安稳”最朴素的渴望。
到了孩童时期,他和所有孩子一样盼着过春节:新衣服穿在身上的惬意,捏在手里一毛、两毛压岁钱的开心,还有年夜饭桌上增添的菜肴,一家人的团聚,成了他对“幸福”最早的感知。
在上学第一天。母亲坐在煤油灯下,用旧报纸一边包着书本,一边轻声叮嘱:“上学了,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有出息。”
年仅6岁的章云祥仰着头,脱口而出:“我长大了要当工程师!”年老的他想起这事,常常不由自主地一笑,那么小的年龄,竟一语成谶。
他想:这也许是5岁时,总跟着姐姐蹭课,听老师讲“造机器、建工程”埋下的种子。从那天起,“工程师”成了他的目标。
放学路上,他一边走一边啃课本;经常把数理化公式,写在家里显眼的墙上;就连姐姐因家贫辍学,塞给他的作业本,他都十分珍惜,一笔一画两面写得工工整整。那是他发自内心对母亲的感恩。
进入了初中以后, 他将自己置身于书山题海之中。包含了回报母亲的期待与自身的追求;也信奉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初中毕业那年,家庭的生存重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尽管领着人民助学金,章云祥还是咬咬牙准备报考技工学校,争取早日工作挣钱,替母分忧。
直到新疆招生工作组,到上海尚文中学作动员报告,安排观看了介绍新疆情况的电影和纪录片。他为了实现儿时的理想当“工程师”,他义无反顾,将塔里木农垦大学, 作为第一志愿参加了升学考试,不久就接到塔里木大学录取通知书。
接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母亲和兄弟姐妹们都哭了,他的眼泪也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说不清是被录取的喜悦,还是离家的不舍,也或许是对未知不安......
(章云祥的母校)
风华正茂时,在沙漠里的“红色课堂”
1961年的新疆塔里木,风沙起时,在野外看不见回家的路,眼睛、鼻孔、耳朵都是沙子。塔里木大学在新疆阿拉尔市,位于三河交界处,塔里木河上游,阿拉尔有绿色岛屿之称。
初到塔里木大学时,学生到戈壁滩打柴火、自打土块建校园,生活条件差。有不少同学因吃不惯粗粮、顶不住严寒,打了退堂鼓,但章云祥觉得能吃饱肚子,学到知识,还能听到激励人心的红色故事。劳动锻炼了筋骨,知识丰富了大脑,故事陶冶了情操,比家里不知强了多少倍。他留了下来。
在这里,他能坐在教室里系统学水利知识,能在图书馆里翻到稀缺的工程图纸,更能在老教授的讲述中,读懂“屯垦戍边”四个字的分量。
这所红色 g m 大学的氛围,重塑着他的信仰。每天清晨,他跟着师生们一起在操场唱《东方红》;在劳动课上,与同学一起扛着铁锹修水渠,手掌磨出的水泡破了又结;政治学习时,读到“为人民服务”的论述,他总会想起母亲的叮嘱“要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年寒窗,他不仅啃下了《灌溉工程学》《水利建筑》等专业书,更在心里种下了“跟着党、为群众做事”的种子。毕业时,他在日记本上写下:“我的根,要扎在祖国需要我的地方。”
来源:轩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