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00年4月23日,福建建阳考亭,71岁的朱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4年前,他被政敌弹劾,南宋朝廷宣布他的毕生所学所研为“伪学”,只有少数门生故旧前去送葬哭祭。
(此文刊载于9月2日《湖南日报》05版。)
1200年4月23日,福建建阳考亭,71岁的朱熹永远地闭上了眼睛。4年前,他被政敌弹劾,南宋朝廷宣布他的毕生所学所研为“伪学”,只有少数门生故旧前去送葬哭祭。
弥留之际,他心中是遗憾与不甘,还是豁达与放下?作为名满天下的一代大儒,他在想些什么?或许,从他手书的一副对联中,可以窥探一二——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暮春时分,《楹联中国行》栏目组来到福建泉州南安杨梅山雪峰寺,邀请福建师范大学教授陈庆元,一道追溯一代宗师朱熹的人生历程与感悟。
帝王诗句化为儒家思辨
泉州雪峰寺始建于唐朝末年,依山而建,林壑幽静。拾级而上,绿荫把凡尘俗世似乎都过滤了一遍。朱熹这副联就凿刻在最古老的大雄宝殿门口石柱上,阳光静静洒下,一切嘈杂都隐去。
泉州雪峰寺静静地隐于青山之中。
“这副联是朱熹1190年在福建漳州任知州时,为白云岩书院题写的一副对联,化用了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中的诗句。”陈庆元娓娓道来,“全诗为:大雄真迹枕危峦,梵宇层楼耸万般。日月每从肩上过,山河长在掌中看。仙峰不间三春秀,灵境何时六月寒。更有上方人罕到,暮钟朝磬碧云端。”
一代帝王的诗句,怎么在这里转化为儒家的思辨?记者不禁好奇。
“朱熹不仅是诗人、教育家,更是一位哲学家,他写这副联的时候已经61岁,思想和学识处于一个很成熟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这个化用。”陈庆元解释道。
上下二联,第一个词分别是地位和门庭,特指士大夫阶层。“地位清高”,指品德纯洁高尚;“门庭开豁”,寓意心胸豁达坦荡。朱熹这里意在表达,士大夫应胸怀天下,具备高远视野和深厚学识。
楹联刻在殿前石柱上,静待每一个到访者。
“哲学家讲哲学,关键点就是时间与空间。”陈庆元细细品读,“日月每从肩上过、江山常在掌中看。日月是时间,江山是空间。日月无穷无尽,江山无限广阔,代表着宇宙无穷。”
宇宙无穷,人类像蜉蝣一样生于广阔的天地间,也渺小得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虽然都是过客,但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位置上,做一个心胸开阔、品德纯洁高尚的当政者,对于老百姓来说就是好事。一个人很渺小,同时也可以很高大。”陈庆元说。
两度入湘复兴岳麓书院
朱熹,1130年出生于福建尤溪县城的一个簪缨之家。14岁时父亲病逝,临终前把他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的好友刘子羽,又写信请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共同教育。
从父亲去世到自己含冤离世,朱熹用一生证明:山不是生来有峰,道路也非一直平坦,屈辱浮沉也好,悲欢离合也罢,人生总得靠自己的双脚踏破荆棘,方能锤炼心志,成就一番事业。
1147年,朱熹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1157年,28岁的朱熹任满罢归。直到50岁,才再度出任南康军知事,后又出任浙东提举、漳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等职。在风华正茂的青壮年时期,朱熹在仕途上并无太多发展,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术、教育和著述上,并与湖南结下深厚渊源。
朱张会讲雕像(岳麓书院提供)。
1167年秋,朱熹来到潭州(今长沙)访问岳麓书院山长张栻。张栻作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与师承不同的朱熹曾多次通过书信交流学术观点。“朱张会讲”在岳麓书院持续两个多月,台上两人论辩真理,台下学子四方云集,“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会讲”开创了中国书院史上不同学派自由交流对话、相互质疑辩论的先河。
第二次入湘,是27年后了。1194年初,湖南瑶民起义,65岁的朱熹临危受命,出任潭州知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他采取善后招抚的怀柔政策,招降了瑶民起义军。到任湖南后,朱熹兴学校,广教化,督吏治,敦民风,还改扩建了岳麓书院,空余时间亲自讲课,并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被书院奉为千年校训。
某种意义上,湖南堪称朱熹的福地。在这里,思想碰撞出火花,他也因文名远播,进京担任帝师。
陈庆元(左)为记者解联。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是给皇帝当老师的风险。1194年8月,朱熹被任命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10月,朱熹奉诏进讲《大学》,反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宣讲匡正君德,并试图用这些限制君权的滥用。因为敢于在皇帝面前犯颜直谏,还抨击执政韩侂胄专权弄事,朱熹在朝仅40余日,就被宋宁宗罢去了待制兼侍讲之职。
教化皇帝的目的不仅没达到,反而让自己深陷前所未有的危机。1196年,监察御史沈继祖罗列朱熹数条罪状弹劾,包括“不敬于君”“不忠于国”“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
后来,朝廷公布59人为“伪学逆党籍”,尽行驱逐,永不录用。朱熹被列为“伪学之魁”,有人竟提出“斩朱熹以绝伪学”,这就是史上有名的“庆元党禁”。困境中的朱熹仍呕心沥血修改《四书章句集注》,临终前一天还在修改《大学章句》。1200年4月,朱熹在建阳家中孤独地逝去。
思想遗产影响后世千年
命途虽无常,但时间终将沉淀出真正有价值的事物。
陈庆元介绍,朱熹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儒学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集诸儒之大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创新,将儒学道统体系化、儒家思想哲理化、儒家经学义理化、儒家学说大众化,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新儒家理论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包括理一分殊、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后人评说为“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福州乌石山高崖上拓刻的朱熹手书“福”字。
朱熹将《大学》《中庸》从《礼记》中单独抽出,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四书”体系。从修身齐家的个人成长路径,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大理想,从“仁者爱人”的道德追求,到“中庸之道”的处世哲学,“四书”成为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主要源泉。
1241年,宋理宗将朱熹和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起,从祀孔庙,从此“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学。朱熹对《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对《论语》《孟子》的注释集合了众家之说称为“集注”。元代起,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了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天下读书人都要通过他的注解来理解儒家经典,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此后数百年中国精英阶层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封建时代后期意识形态的核心。
再次回到朱熹撰写的这副楹联上,他无疑拥有了联中所提到的宽阔胸怀、高远视野和深厚学识,还有哲学家的视角。所以,临终前,他或许不再遗憾或愤怒,毕竟人生天地间,往来皆过客。正如辛弃疾评价其说:“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记者手记】朱老夫子,世人误您实多
胡泽汇
一提起朱熹,很多人脑海中可能出现的是一个不苟言笑、俨乎其然的冬烘先生形象。这次,因着楹联,走近朱熹,就教于大家,翻阅众多史料,不由得发出一声感叹:朱老夫子,世人误您实多!
就以他最为人知也最受人诟病的一个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为例,很多人断章取义,对他进行猛烈攻击。
实际上,朱熹回答学生提问时,自己有过阐释:“饮食者,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如此来看,这话挺合情合理吧?朱熹的原意不是说人的欲望不能存在,而是要有节制,只有那些过于贪婪的欲望,才违背天理,才是要灭掉的人欲。只是后面的道学家们念歪了经,将正常的七情六欲,也以天理的名义灭了!
天理如明镜,人欲如镜尘,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欲望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正是有了欲望,人们才有生活的动力,去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如果沉沦于欲望,被欲望羁绊,为欲望所困,那当然要警醒,要约束。
点评嘉宾:陈庆元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闽学研究中心主任。历任福建师大文学院院长、协和学院院长;中国韵文学会副会长、福建省文学学会会长、福建省古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中国楹联学会 湖南省委宣传部指导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出品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陈永刚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胡泽汇 朱晓华
摄影摄像/童臻熙
视频出镜/胡泽汇
剪辑/戴钺
海报/陈青青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