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大伯今年七十三,清晨总爱拎着收音机去公园静坐。他曾是厂里最肯吃苦的骨干,退休后却常感叹:“人这一生啊,拼的不是勤劳,不是吃苦,而是格局。”
李大伯今年七十三,清晨总爱拎着收音机去公园静坐。他曾是厂里最肯吃苦的骨干,退休后却常感叹:“人这一生啊,拼的不是勤劳,不是吃苦,而是格局。”
昨日见他时,他正望着湖面出神。我问他最近可好,他转过身,眼里有种洗净铅华的澄明:“过了七十才明白,人这一生要爬三座山。爬过去了,就是通透;爬不过去,就是纠结。”
第一座山:名利之山
年轻时,我们总在为“得到”而奔波。求名利、争地位、抢资源,以为拥有的越多,人生就越圆满。
老周今年五十八,曾是单位里的“拼命三郎”。评职称、争先进、抢项目,他样样不落人后。直到三年前心肌梗塞住院,躺在病床上看着天花板,他才忽然问自己:“我用健康换来的这些,值得吗?”
出院后,老周像变了个人。他辞去了部门主管的职务,主动申请调到清闲岗位。如今他在郊区租了个小院,种菜养花,日子过得云淡风轻。
“不与君子争名,不与小人争利,不与天地争巧。”老周现在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第二座山:关系之山
人到中年,开始在各种关系里挣扎浮沉。
王阿姨今年六十五,曾经为儿女操心一辈子。儿子大学毕业想北漂,她以断绝关系相逼让他回家考公务员;女儿三十未嫁,她天天催婚甚至替女儿相亲。结果子女都与她越来越疏远。
直到读了王维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阿姨才恍然大悟:“闲事少管,闲话少说,闲心少操,才是最大的自律。”
她开始学着放手,让子女过自己的人生。出乎意料的是,当她不再催促,女儿反而在第二年遇到了心仪的人;当她不再干涉,儿子在工作中找到了真正的热情。
第三座山:自我之山
这是最难爬的一座山。
老陈七十岁生日那天,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妻子五年前病逝,子女都在外地,他忽然觉得自己成了“四无人士”——无工作、无伴侣、无关注、无价值。
那段时间,他整天窝在家里看电视,浑浑噩噩度日。直到某天整理旧物时,他翻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日记,上面有一句话:“哪怕到七十岁,我也要活出自己的样子。”
老陈忽然笑了。第二天,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和诗词社。不再纠结于无人陪伴,而是享受独处的自在;不再抱怨子女不常回家,而是理解他们的难处。
“熬过去,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老陈在书法作品上写下这句话,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结尾:
李大伯最后对我说:“年轻时所有的磨难,其实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它们是淬炼,是打磨,是为了成就你后半生的福报。”
他站起身,拍拍我的肩膀:“告诉你,每个能想明白这些的人,都是'天选之人'。阴霾终会消散,往后尽是坦途。”
望着李大伯远去的背影,我忽然明白:人生三座山,其实就是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当我们不再与外界较劲,不再与他人计较,不再与自己角力,生命自然会展现出它最本真的美好。
对自己说声“否极泰来”吧,爬过三座山,前方自是坦途。
来源:一品姑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