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画里定格中国故事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2 07:04 1

摘要:作为山东省首家定格动画工作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正用最质朴的手艺,让面塑“动”起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面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卢晓燕作为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的负责人与指导教师,正带领着这支学生团队以面人定格动画弘扬中华

作为山东省首家定格动画工作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正用最质朴的手艺,让面塑“动”起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面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卢晓燕作为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的负责人与指导教师,正带领着这支学生团队以面人定格动画弘扬中华文化,探索“职教出海”新路径。

“我们就是想用定格动画来讲述身边的故事。”卢晓燕说。卢晓燕自2012年起从事黏土动画创作与制作,在十余年的实践与创作中,她深知职业院校学生的实操优势,也目睹了面塑等非遗手艺的传承困境。“如果让面塑人物‘动’起来,讲自己的故事,能不能让更多人看见?”她一方面希望推动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感知行业前沿趋势;另一方面希望借助定格动画与中华文化这样的“新搭档”碰撞出“新火花”。在这样的念头下,2017年,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应运而生。

2024年年底,由工作室推出的黏土定格动画《李清照》走红网络,全网播放量突破92万。镜头里,黏土捏成的李清照时而凭栏远眺,时而挥毫泼墨,眉间愁绪与笔下豪情被细腻捕捉。这部短片背后,是4个月的纠结与打磨。

“选李清照哪个时期的故事,我们讨论了无数次。”卢晓燕记得,团队最初有3个方案:少女灵动、中年漂泊、晚年沉郁。他们翻遍《漱玉词》,走访李清照纪念堂,请教文史专家,最终选定她中年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片段。“这才是她的风骨,既有家国情怀,又有文人傲气。”

确定脚本后,新难题接踵而至:人物用软陶还是黏土?场景比例1∶12还是1∶10?学生们反复试验,光李清照的发髻就捏了数不清的版本。“有次拍到深夜,发现人物裙摆总在镜头里‘穿帮’,我们拆了场景重新搭,直到凌晨才找到合适角度。”那天走出工作室时天快亮了,学生们却兴奋地说:“老师,现在看李清照,就像认识了一位老朋友。”

这部作品不仅在国内传播范围广,还“走”向了海外。卢晓燕在韩国读博时,将短片带给研究中国文学的导师,对方反复看了三遍后说:“原来李清照是这样的!我想知道更多她的故事。”如今,《李清照》片段已被多所海外高校用作中文课素材,黏土玩偶也成了跨文化交流的使者。

除了《李清照》走向海外,工作室的其他作品也在陆续“出海”。2025年春节,工作室与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合作推出的定格动画《蛇宝贺岁》(The Snakelet Paying New Year's Greetings),带着中国年味走向世界,在国际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留下了来自中国的新春祝福。

团队特意邀请面塑艺人全程参与,让蛇宝的鳞片、蒸馍馍的褶皱都带着地道的质感。为让海外观众理解“年俗”,他们反复打磨脚本。“胶东蒸馍馍”被注解为“Chinese New Year steamed buns with good luck meanings”(意为“带有好运意味的中国新年蒸馒头”),贴春联场景配上“symbol of blessing”(意为“祝福的象征”)的说明,“既不能丢了文化根脉,又要让国际友人看得懂、愿意看。”短片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布后,收到许多温暖反馈,有外国网友留言“想亲手做一个蛇宝”,有华人说“看到蒸馍馍的场景,突然想家了”。

工作室角落里,摆着一排学生制作的文创样品:李清照黏土手办、辛弃疾词牌书签、泉水主题微缩摆件。“文旅融合这么火,我们想让动画里的场景变成能带走的记忆。”工作室师生已开始和本地景区对接,计划让这些文创走进游客行囊。

卢晓燕感慨:“工作室里曾经对着镜头紧张的同学,如今能自信地向海外友人介绍作品。曾经觉得‘传统文化老气’的学生,现在会主动研究《东京梦华录》里的服饰细节。有个学生毕业后去了动画公司,面试时展示了参与定格动画《勋章》的制作经历,学生骄傲地告诉我,面试官说‘这种扎根现实的作品,比华丽的特效更动人’。”

现在,在学校传播区域文化和传统文化育人的政策指导下,工作室正筹备《辛弃疾》定格动画,“济南二安”——李清照与辛弃疾两位宋朝时期泉城著名词人的历史故事将继续被定格。“希望让中国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化处理,被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喜欢。”卢晓燕说。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