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从昔日“新闻女神”沦为争议焦点,这场持续十年的骂战早已超越个人恩怨。
文|纯元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柴静主持的一部雾霾纪录片,引发的舆论风暴至今仍有余震。
她从昔日“新闻女神”沦为争议焦点,这场持续十年的骂战早已超越个人恩怨。
染上“动机不纯”和“站在美西方立场”的疑影。
这些年,争议点被不断放大,演变成一面映照时代心态的多棱镜。
本以为时间会磨平一切,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拔出萝卜带出泥,柴静现状曝光,黑料接连不断。
原来,崇洋媚外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文艺女神”是柴静头上最大的头衔之一。
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
16岁那年,她背着行囊离开家乡,前往长沙读大学。
1995年毕业季,长沙文艺台招聘启事点燃了她的职业向往。
柴静凭借着自幼对文字与声音天然的敏感度,在数百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夜色温柔》节目的主持人。
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新闻行业,柴静彻底爱上了!
1998年,已在湖南广电小有名气的柴静做出大胆抉择,她下定决心考到中国传媒大学,进行系统地学习。
这种 "沉浸式准备" 的准备工作,令她对新闻学更加痴迷。
上天不负有心人,柴静又双叒叕做到了。
她考入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在那里,她突然意识到,镜头比话筒能更直观地呈现真相。
有了新的目标后,柴静开始了下一轮的“内卷”。
199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有幸进入《东方时空》,见识了什么叫“央视镜头”。
只一次,柴静就爱上了这个感觉。
在她的努力下, 2001年,柴静获得了央视《东方时空》的青睐。
彼时的她作为编制外职工,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承担着最重的采访任务。
但每晚整理完素材后,笔记本上总会留下这样的批注:“每个数据都连着生命,每个提问都关乎尊严”。
紧接着,柴静陆续在《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及出镜记者。
尤其是2003年非典肆虐,柴静力排众议,独自前往最危险的战场。
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尽管整体隔离,镜头前的她声音因缺氧有些颤抖,却坚持完成了对医护人员的专访。
这期节目奠定了柴静“无畏记者”的职业底色,被评为“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
2013年,柴静被爆与摄影师赵嘉结婚,闹得沸沸扬扬。
2014年初,柴静做出职业生涯中最重大的决定——从央视辞职。
此后,柴静渐渐淡出荧屏。
离开镜头后,柴静从记者兼主持人的身份,跨越成为了一名作者。
《看见》这本书一经问世,便位居大众畅销书榜首。
她主持的同名栏目《看见》,连续三年蝉联收视冠军,成为一代人的精神读本,那段时期,有人用“火得一塌糊涂”来形容柴静。
在这本书里,柴静将目光聚焦在每一个普通人身上。
在采访过程中,陈虻问柴静,最喜欢新闻的什么,她不假思索回应道:
喜欢新闻中的人。
在采访丁仲礼之前,柴静的形象一直是温文尔雅的“新闻女神”。
可那一次之后,她的口碑突然之间来了个“大反转”,那一段与丁仲礼院士的那场辩论被反复剪辑传播。
柴静的言论力挺西方发达国家,她坚持中国应该向西方国家看齐。
当丁仲礼质问“为什么中国人就该少排碳”时,柴静依旧坚持“要遵守国际减排惯例”的回应。
气得丁仲礼破开大骂,“中国人不是人吗?”
比环保争议更致命的,是柴静在公共语境中逐渐被固化的“崇洋媚外”标签。
正是从此时起,公众开始觉醒,他们意识到柴静并不站在中国的立场说话。
支持她的人认为,她至少唤起了公众对环保和公共议题的关注,这种勇气在当下尤为可贵。批评她的人则坚信,她的“精英视角”和“选择性叙事”本质上是在制造社会对立。
这种解读在她移居美国生子后达到顶峰。
“用爱国情怀捞钱,却把孩子生在国外。”
社交媒体上“享受着国内资源却为外国站台”的指责声此起彼伏。
在美期间,柴静开始策划《穹顶之下》,打算荣耀归来。
2015年,耗资百万的《穹顶之下》以女儿患肿瘤为由头,用数据可视化手法呈现雾霾危害,48小时内播放量突破3亿。
热度上上签,但是国内大多数都是负面评论。
在舆论顶点,质疑声浪突然爆发:能源专家指出致癌数据存在统计学偏差,地质学者批评其妖魔化煤炭行业。
更有人深挖制作团队背景,发现参与机构接受过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
最终,这部作品也被下架。
黑料连环爆不同的是,在海外华人圈子里,柴静获得了不同评价。
国内评论高频词为“背叛”“双标”,而海外评论则集中在“勇气”“反思”等词汇上。
按照“公知潜规则”的惯性,绝大多数公知一旦拍屁股走人,对于西方国家而言,就将不具备利用价值。
事实证明,柴静也不例外。
最近柴静在油管做自媒体的现状曝光,年仅49岁的她状态极差。
完全没了当年“人淡如菊”的气质。
拔出萝卜带出泥,殊不知崇洋媚外只是冰山一角。
近日,网红木子美发布的长文再次将柴静推上风口浪尖。
这篇标题尖锐的文章细数从2013年到2025年的“十二年老恩怨”,重提当年“私下吸烟”“绯闻不断”等传闻,质疑其“文青人设”的真实性。
最新一轮舆论风暴的回旋镖依然集中在“立场纯度”的质疑上。
无论外界如何解读,这种在争议中持续行动的状态,本身已成为观察转型期中国社会心态的独特样本。
所谓“冰山一角”,从来不是指柴静身上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争议,而是这些争议背后,藏着更值得警惕的舆论困局。
或许在情绪化的声浪之外,大家更该学会看见:
环保数据的切实下降比“环保斗士”的标签更重要,跨文化交流的尝试比“西方代理人”的指控更有价值。
真正的答案,藏在每一个放下偏见、愿意理性思考的人心里。
参考资料: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