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该隐秘的军事行动,为何成了全民围观的“直播秀”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6 14:56 2

摘要: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兹在加密群聊里讨论空袭细节时,他可能没料到,这个意外拉入记者的失误,会让一场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演变成全球舆论的狂欢。

当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迈克·沃尔兹在加密群聊里讨论空袭细节时,他可能没料到,这个意外拉入记者的失误,会让一场针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军事行动,演变成全球舆论的狂欢。

特朗普轻描淡写的一句“小事故”,掩盖不住这场泄密事件背后暴露的美国战略漏洞——从军事部署到信息管理,从代理人战争到国际信任危机,也门冲突早已超越地区争端,成为大国博弈的缩影。

3月20日至26日,也门胡塞武装对以色列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发动了三次高超音速导弹袭击。这种射程超过2000公里、可突破常规防空系统的武器,直接导致机场多次停航,以色列被迫调动F-35战机拦截,但仍有部分导弹击中航站楼,造成至少15人受伤。与此同时,胡塞武装对红海多国舰船发动打击,包括美军“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在内的舰队被迫改变航线,全球航运价格应声上涨15%。

就在军事对抗白热化之际,一则更惊人的消息被曝光:3月13日,胡塞武装攻击前两小时,美军高层在Signal群聊中详细讨论了空袭计划,包括目标坐标、武器类型甚至伤亡预估。而群聊成员中竟包括《大西洋月刊》总编辑杰弗里·戈德堡。尽管特朗普声称“未泄露机密”,但泄密细节被媒体逐条披露,包括美军对萨那居民区的误炸、对伊朗的威胁措辞,甚至国防部长对欧洲盟友的贬低言论。

空袭已造成也门53人死亡,其中半数是儿童。萨那居民阿布卡尔在废墟中找到家人的遗体后说:“他们用导弹炸我们的家,却说是为了保护我们。”联合国报告显示,也门80%的医院因轰炸关闭,粮食价格暴涨300%,人道主义危机达到临界点。

国际社会的反应呈现两极分化。阿拉伯国家虽未公开支持胡塞武装,但民众反美情绪高涨,埃及、卡塔尔等国私下谴责美军行动。以色列则借机扩大对加沙的封锁,导致拉法地区人道危机恶化。美国国内更陷入撕裂:民主党要求彻查泄密事件,共和党则力挺特朗普的“强硬姿态”,社交媒体上美国可信度破产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

1. 胡塞武装的“非对称胜利”

胡塞武装的战术核心是“低成本消耗战”。他们用数千美元的自杀式无人机攻击美军3亿美元一艘的航母,用本土生产的导弹打击以色列核心设施。这种策略不仅拖垮了美军后勤,更让也门民众将胡塞武装视为“抵抗英雄”。反观美军,空袭虽摧毁部分军事目标,却无法切断胡塞武装的本土供应链——胡塞控制着也门80%的人口和红海关键航道,美军每发动一次空袭,反而为胡塞武装赢得更多民意支持。

2. 泄密事件暴露美国战略软肋

群聊泄密绝非偶然。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量启用缺乏外交经验的民粹派官员,安全协议形同虚设。从伊拉克战争到阿富汗撤军,美军屡次因信息管理失误导致行动失败。此次事件更揭示深层矛盾:当军事行动沦为政治作秀工具,任何机密都可能成为党内斗争的筹码。例如,副总统万斯在群聊中多次质疑空袭效果,被解读为对特朗普决策的公开挑战。

3. 红海航运危机背后的全球博弈

胡塞武装封锁红海,直接冲击全球12%的贸易量。欧洲40%的能源运输依赖苏伊士运河,油价每上涨1美元,欧盟GDP就损失0.5%。而美国维护航运霸权的成本越来越高:派遣双航母打击群日均耗资650万美元,却无法阻止胡塞武装的游击式袭击。这场冲突本质是“21世纪的马六甲困局”——控制关键航道的一方,反而因过度扩张陷入泥潭。

胡塞武装使用的“巴勒斯坦-2”型导弹,速度可达5马赫以上,能在20分钟内打击以色列全境。与传统弹道导弹不同,它采用乘波体设计,可机动变轨躲避拦截系统。更危险的是,这种导弹使用民用卡车运输发射,美军卫星难以提前预警。以色列被迫重启“铁穹”防御系统的陆基版本,单枚拦截成本高达5万美元,而胡塞武装导弹成本仅3万美元,形成“穷人的导弹海战术”。

也门冲突最讽刺之处在于,交战双方都在利用全球舆论场作战。胡塞武装通过社交媒体发布空袭画面,塑造“弱者反抗强权”的形象;美军则依靠主流媒体渲染“反恐正义”,却因泄密事件反遭质疑。在这场舆论战中,真正的输家是也门平民——他们的家园成了大国博弈的棋盘,生命沦为统计数字。

历史经验表明,代理人战争没有胜利者。从越南到阿富汗,从伊拉克到也门,美国一次次证明:靠导弹和机密文件堆砌的战略,终究敌不过扎根于土地的抵抗意志。当全球目光聚焦红海时,或许更应思考:如何让和平谈判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破解“以暴制暴”死循环的唯一出路。

来源:蒜盘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