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我盯着屏幕上的美股走势图,总觉得这份平静来得不太寻常。作为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市场表面的平静往往暗藏玄机。数据显示,9月历来是美股表现最糟糕的月份,而今年这个9月,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
一、风暴前的宁静:美股9月关键节点将至
最近我盯着屏幕上的美股走势图,总觉得这份平静来得不太寻常。作为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深知市场表面的平静往往暗藏玄机。数据显示,9月历来是美股表现最糟糕的月份,而今年这个9月,似乎正在酝酿一场更大的风暴。
未来14个交易日将有一系列决定市场走向的关键事件:9月5日的非农就业报告、9月9日的非农就业数据年度基准修正、9月11日的8月CPI数据、9月17日的美联储利率决议及点阵图发布,以及9月19日的"三巫日"。这些事件密集发布,就像一连串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市场波动。
Fundstrat Global Advisors研究主管Thomas Lee的警告让我格外警惕:"9月保持谨慎是明智的,美联储在长期暂停后可能重启鸽派周期,这让交易员很难布局仓位。"他预测标普500可能在秋季下跌5%-10%。但有趣的是,当前市场却出奇平静,VIX波动率指数自6月底以来仅一次突破20关口,标普500已连续91个交易日未出现2%跌幅,创2024年7月以来最长纪录。
这种反常的平静让我想起了2018年12月的情景——当时市场也是异常安静,随后却迎来了剧烈调整。对冲基金正以三年来最大规模做空VIX,花旗策略师指出市场似乎低估了风险。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否又一次站在了风暴前的宁静中?
二、新闻的陷阱:为何散户总是慢半拍
在投资这条路上摸爬滚打多年后,我逐渐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新闻往往是滞后的。华尔街有句老话:"买传闻,卖新闻",这背后反映的是市场独有的"抢跑特性"。国外股票市场是根据已知信息做交易判断,新的利好会直接反映在股价上;而我们的市场,是打提前量,提前埋伏,提前炒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散户普遍操作不好的原因——能有几个预测大师呢?那些赢家,赢得不是能力,而是信息差。而缩小信息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到真实的交易行为。毕竟所有的一切因素最终都反映在交易上。如果你可以看到真实的交易数据,所谓"被新闻欺骗"的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
我见过太多投资者被新闻牵着鼻子走的例子。当利好消息正式发布时,股价往往已经处于高位;而当利空消息出来时,机构早已提前撤离。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散户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十年来一直坚持用量化数据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决策——数据不会说谎。
三、牛市中的"双面挨抽"现象:机构资金的秘密
所谓"双面挨抽",简单说就是持有的不涨,换成别的却跌的更多。这种情况在当前市场中尤为常见。很多人对这轮行情的本质还没有深刻理解——别看指数涨得欢,实际还是依靠流动性推动。
就拿当下最火的液冷概念来说,为什么有的股票涨很多,有的股票不仅不涨反而下跌?这背后就是机构大资金不同的态度决定的。下面三只股票都是近期表现非常不错的液冷概念股:
这三只股票分别是这轮液冷概念涨幅第一的「淳中科技」,涨幅第二的「大元泵业」和涨幅第三的「飞龙股份」。从走势上看最大的特点就是股价都是莫名其妙就涨起来了——昨天还萎靡不振,第二天就开始拉升,而且都是连续涨停,连上车的机会都不给。
其实并非如此神秘。它们之间的联系很紧密,只是我们需要换个角度去看——从机构资金的交易行为角度去观察。可能有的投资者对于为什么机构行为可以被捕捉到还是觉得奇怪。其实完全不用质疑当下的计算机技术——不要说机构的交易行为,就是你点个外卖的喜好也可以通过大数据来进行量化。
机构交易行为本身就具有规模性、重复性和组织性等特征,当然可以被发现。只是没有经年累月的积累和专业的工具支持,很难发现其中的规律罢了。
四、解密机构资金动向:量化数据的独特视角
让我们来看看「大元泵业」的交易行为数据图:
图中的橙色柱体就是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如果"机构库存"数据持续的时间越长,说明机构参与交易的积极性越高。试想一下:如果一只股票没有得到大量机构的认同,机构交易的积极性会这么高吗?
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出,实际上从6月开始,机构大资金已经积极参与该股的交易,只是一直在压制股价。由于多数人看的是走势图,当然也就忽略了机构大资金的参与。"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说明机构资金交易积极性越高——这不就是最近大家特别喜欢琢磨的"机构抱团"现象吗?
我们来看另外两只股票的情况:
这是「淳中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比起「大元科技」,它的"机构库存"数据活跃的时间要更早。要知道机构资金的每一分钱都是有成本的——如果他们积极参与而股价还没有涨,这就很不合理。这样的反常现象难道不值得关注吗?
再看「飞龙股份」的情况:
通过这三只股票的交易行为数据图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机构资金早早开始布局参与的标的。否则也不可能有这么突出的表现。相比之下,其他跟风的个股表现就要差很多——原因很简单:机构资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五、对比分析:为何同概念不同命
让我们看看另一只液冷概念股「恒为科技」的交易行为数据图:
一对比就可以看出谁的机构资金参与积极性高——为什么前面三只可以翻倍,这只只有不到5%的涨幅?其实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即便有深层次的原因,也不是我们普通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我们只要知道机构的态度就好了。
但至少这只股票还是涨的。还有一些更让人沮丧的例子:
这只股票的机构资金几乎没有活跃过几天。股价的表现看似多数时候是横盘,但实际上是一段时间下一个台阶——彻底在牛市里崩盘了。这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不要觉得牛市来了就稳赢。根本不是这回事!看清楚机构的选择才是关键。
试想一下:如果你之前拿了「大元泵业」这样的股票,看着它不涨就去换最后那只表现最好的股票(6月份时确实如此)。结果呢?那只越跌越惨,「大元泵业」却越涨越高——这不就是典型的"双面挨抽"吗?
六、量化投资的启示:如何避免成为市场牺牲品
回顾美股9月即将面临的考验和A股市场的这些案例,我深刻体会到量化数据的重要性。市场永远存在信息不对称——但通过观察真实的交易数据,我们可以缩小这种差距。
十年来用量化工具的经验告诉我:与其追逐新闻热点、猜测政策走向、预测经济数据,不如静下心来研究真实的交易行为。因为所有因素最终都会反映在交易上——无论是宏观经济变化、行业政策调整还是公司基本面改善。
当前美股市场的平静可能正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而A股市场的结构性机会也隐藏在那些被机构资金持续关注的标的中。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方法来识别这些机会和风险。
记住:在这个市场中赚钱的不是预测最准的人,而是能够最早发现真实交易动向的人。量化数据就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之一。
七、结语与声明
回到开篇提到的美股9月关键节点——历史数据显示自1927年以来标普500指数9月下跌概率达56%,平均跌幅1.17%。近十年(2015-2024年)有6次下跌,平均跌幅1.93%,其中2022年9月暴跌9.34%。面对这样的历史规律和当前市场的异常平静,我们更应该保持警惕,用数据说话,而不是凭感觉决策。
本文所引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旨在分享个人投资心得与观察,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均为诈骗行为,请广大投资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
来源:晓点世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