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车展开幕前夕,要说最火的并非哪款新车,而是熟悉的黑伞和黑西装。为何我会这样说呢,那还是在车展前夕,居然有车企彩排如果遇到维权的该怎么办?那必须是一黑到底,争取让所有人都看不到。
成都车展开幕前夕,要说最火的并非哪款新车,而是熟悉的黑伞和黑西装。为何我会这样说呢,那还是在车展前夕,居然有车企彩排如果遇到维权的该怎么办?那必须是一黑到底,争取让所有人都看不到。
其实这也不是个例,毕竟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若碰到车展维权的人,到时候如果能快速处理的话,自然能够让自己少一些负面影响。
不止是车展,就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车辆着火、或者断轴等事情,第一时间不是研究为何会自燃或者安慰车主,而是选择第一时间扣标,生怕大家发现是哪款车。
其实不止现实中,在网络上也同样如此。尤其有一家车企,若发现互联网上有一丝不利于自己的消息,立马平台投诉、水军谩骂等,争取能够将所有不利的消息全部洗白,仿佛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好的销量。
显然,如今部分车企的这种“危机应对”,正在偏离解决问题的本质,走向“捂盖子”的极端。
就在前几天,我写了一篇关于某车企领导人的说的一些话。其实也没有恶意,只不过就事论事探讨一番,毕竟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中,所有人都还是有发言权的,当然不能无故瞎说,毕竟互联网又不是法外之地,但是你也得让人有发言权吧。
这不,当文章发出没有多长时间,各大自媒体平台便被厂家投诉了,要求文章下架。其实也不止是我,之前和媒体老湿聊天是发现,这并非是个例,每当这家车企有什么负面信息,只要你敢写它就会投诉,也不管你有没有客观依据和事实,反正就是一番投诉,甚至就是解析一些领导人说的话都不行,阐述一下事实都有错。
这种“一言不合就举报”的做法,本质上是在切断行业与消费者的信息通路。
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如果你不让阐述,那么就管好自己家领导别让出来瞎说。一个千亿老总,每天把自己忙成网红,一直在网上说个不停。
正所谓:言多必失,每天在网上说那么多话,难免会出现一两句失误或者是表达不清的话语,我们解读一下领导发言应该也不是什么天理难容的事情吧。
更讽刺的是,企业一边要求媒体“闭嘴”,一边又放任自家领导“高频发声”,这种双重标准,显然不是一个成熟车企应有的姿态。
除了找平台投诉的,剩下还有评论带节奏的。比如前几天写的几篇文章中,很多评论莫名其妙,一看就是水军在炒作,争取给大家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但是,这和掩耳盗铃又有什么区别呢,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些是水军在高贵。
《国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无论是折伞、扣标、平台投诉还是水军带节奏,究其原因便是想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
毕竟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的时代,品牌形象对于车企来说至关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资产。而负面报道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被引爆,对品牌形象的损害是难以估量的。
这就像推倒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消费者信任下降,进而导致市场份额流失。
从这个角度看,车企重视舆情、维护品牌,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不少车企把“维护品牌”等同于“消灭负面”,用“堵”代替“疏”,用“对抗”代替“沟通”,这种“玻璃心” 式的防御,不仅没守住品牌信誉,反而暴露了企业对自身产品力的不自信。
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对媒体的 “打压式防御”,正在摧毁汽车行业的信息生态。如今不少汽车自媒体在创作时,会下意识避开某些“敏感车企”,即便发现产品质量问题,也因担心被投诉、起诉而选择“淡化处理”或“沉默”。这将导致媒体的报道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消费者难以从媒体那里获取真实、准确的汽车信息。
长此以往,消费者在购车时将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整个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就像在一些汽车质量问题的报道中,由于担心遭到车企的报复,部分媒体可能会选择隐瞒事实或者淡化问题的严重性,这无疑会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存在质量隐患的汽车,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总的来说,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无论是车企、媒体还是消费者,其实并非仇人,更应该成为战友。
当消费者在购车是遇到问题通过媒体反馈给车企,这其实是企业改进和提升的重要契机。只有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负面报道,积极与媒体沟通,努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来源:巧说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