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8年5月19日深夜,武汉王家墩机场一片寂静。两架马丁B-10轰炸机悄悄滑出机库,机身上没有任何标志,只装载着特殊“弹药”——数百万张传单。
1938年5月19日深夜,武汉王家墩机场一片寂静。两架马丁B-10轰炸机悄悄滑出机库,机身上没有任何标志,只装载着特殊“弹药”——数百万张传单。
“这次任务不同以往,”队长徐焕升对机组人员说,“我们不投炸弹,投的是纸片。但这些纸片比炸弹更有威力。”
这是中国空军策划的一次特殊行动——远征日本本土撒布传单。目的是唤醒日本民众的反战情绪,展示中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一、特殊任务
1938年春,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阶段。日军疯狂进攻,宣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在国际上,日本大肆宣扬“中国空军已被全歼”。
这时,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提出一个大胆设想:远征日本,但不是投炸弹,而是投传单。
“要让日本民众知道真相,”宋美龄说,“要让世界知道,中国空军还在战斗!”
任务落到第14中队队长徐焕升身上。他挑选了7名最优秀的队员,组成远征队。使用的两架马丁轰炸机经过特殊改装,增加了副油箱,拆除了所有武器。
二、艰苦准备
训练在绝密中进行。最大的难题是航程——从武汉到日本往返超过4000公里,而马丁轰炸机的最大航程只有2800公里。
解决方案是:先飞往宁波栎社机场加油,再从那里起飞执行任务。
飞行员们日夜研究航线、气象资料。领航员苏光华发明了“纸片投放器”,可以确保传单均匀散播。
传单内容精心设计:既有《告日本国民书》,揭露军国主义的危害;也有《告日本工人书》,号召反对战争。全部使用日文印刷。
5月19日下午,蒋介石亲自召见机组人员:“此行意义非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三、夜航东瀛
15时23分,两架飞机从汉口起飞。17时55分,降落在宁波栎社机场加油。
23时30分,趁着夜色,两架飞机再次起飞,直扑日本方向。
夜航异常危险。为避开日军雷达,飞机保持在3000米高空飞行。机组人员忍受着缺氧和严寒。
徐焕升的1403号飞机领头,佟彦博的1404号飞机紧随其后。飞过舟山群岛上空时,突然遭遇日军舰艇炮击。
“回避!”徐焕升冷静下令。两架飞机迅速爬高,躲过炮火。
5月20日凌晨2时20分,飞机抵达日本长崎上空。让人意外的是,长崎竟然灯火通明——日本人根本没想到中国飞机会来。
“开始投弹!”徐焕升幽默地说。不过投下的不是炸弹,而是传单。
四、纸片如雪
数百万张传单如雪花般飘落。有的落在屋顶上,有的飘进窗户,有的撒满街道。
在九州上空,中国飞机甚至低空飞行,让发动机的轰鸣声惊醒睡梦中的日本人。
许多日本民众捡到传单,偷偷传阅。第二天,长崎、福冈等地警察紧急出动,收缴传单。但消息已经不胫而走。
“中国飞机来了!”这个消息像炸弹一样震撼了日本社会。军方颜面尽失,急忙宣布这是“外国飞机的恶作剧”。
但很快,事实就被揭穿——传单上的内容明显是针对日本的。
五、胜利返航
投完传单后,两架飞机立即返航。归途同样危险:燃油即将耗尽,天色渐亮,容易暴露。
幸运的是,黎明时分,两架飞机安全降落在江西玉山机场。随后又飞往武汉。
5月20日上午,武汉各界举行盛大欢迎会。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称赞这次行动是“人道主义和正义的胜利”。
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华盛顿邮报》评论:“中国飞机远征日本,散发的是传单而不是炸弹,这充分展示了中国的文明和勇气。”
六、深远影响
这次“纸片轰炸”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 打破了“中国空军已被消灭”的谎言;
2. 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3. 在国际上赢得广泛同情;
4. 动摇了日本民众对军国主义的信任。
更重要的是,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对日本本土的第一次空中行动。比1942年杜立特空袭早4年。
战后,徐焕升曾重返日本。一位日本老人认出了他,激动地说:“当年我捡到了你们的传单。从那一天起,我就知道这场战争我们打不赢。”
1995年,在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徐焕升等机组人员被追授“抗战英雄”荣誉称号。他们的壮举被载入史册,称为“人道远征”。
如今,在中国空军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纸片轰炸”的图片和资料。解说词写道:“这次行动虽然没有投下一颗炸弹,却比任何轰炸都更有威力。它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彰显了正义的力量。”
有时候,纸片比炸弹更有力量;真理比武器更加强大。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中国军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向世界宣告着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
来源:冰冰回味温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