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夫子对子路说,“能真正懂得德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凭空冒出这么一句呢?古人说,这章是与“在陈绝粮”章相连,夫子因子路愠见“君子亦有穷乎”而发,针对子路不知何为君子,更不知“君子固穷”正是德之所在,苦难对于君子来说,恰是德行的试金石。也有人认为,独立成章,就是夫子
【原文】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翻译】
【杨伯峻】孔子对子路道:“由!懂得‘德’的人可少啦。”
【李泽厚】孔子说:“子路,懂德行的人,很少了。”
【钱 穆】先生说:“由呀!对于德,知道的人太少了。”
【夜辰心得】
夫子对子路说,“能真正懂得德的人太少了”。为什么凭空冒出这么一句呢?古人说,这章是与“在陈绝粮”章相连,夫子因子路愠见“君子亦有穷乎”而发,针对子路不知何为君子,更不知“君子固穷”正是德之所在,苦难对于君子来说,恰是德行的试金石。也有人认为,独立成章,就是夫子的一个感慨。
说关键,为什么“知德者鲜矣”?一是因为德难懂;二是因为德难得。那什么是德?前面解过,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章。朱子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道,是无形的,不可言说的;而德,是得道之人的言行显现,固定和沿袭下来就成了道德规范。据于德,守护着德(道的显现)使之不失,而日有所进,日有所新。举个例子,道如空气,无形无色无味,但是通过压缩或化学反应,把空气变成了水滴,水又凝固成冰,水和冰就是道的显现,这就是德,守着这个德,就可以寻根溯源领悟道。
《朱注》:“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义理之得于己,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遵循道的义理心有所得,谓德。后半句说,“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自己没有的东西,就永远无法知道其意味之实,就好像没吃过梨子永远无法真正知道梨子的滋味。
最后说起来,德是个什么东西呢?德是道的演化,遵循道的精神而显现出德的形态。人们不理解德,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不具备德。有德之人,言行在德之中,那是理所当然;没有真正达到德的境界的人,虽然努力遵循于德,但始终在德的边缘徘徊,没有进入德。
此时来看,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夫子会说“知德者鲜矣”,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越发少有人去追求仁德,真正具备德。
来源:夜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