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陆圈镇村落往事|陈楼行政村辖陈楼、东张庄、杨庄自然村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22:14 1

摘要:1912年该行政村的陈楼归濮阳“外八村”,东张庄、杨庄属东明县第二乡;1944年陈楼属菏泽县王浩屯区,东张庄、杨庄属东明第三区;1953年同属菏泽县吕陵乡;1954年属东明县陆圈乡,1958年至今属陆圈公社、镇。

陈楼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东南15公里、陆圈镇政府驻地东南6公里处,辖陈楼、东张庄、杨庄3个自然村。现有居民542户,2071人,耕地3608亩。

1912年该行政村的陈楼归濮阳“外八村”,东张庄、杨庄属东明县第二乡;1944年陈楼属菏泽县王浩屯区,东张庄、杨庄属东明第三区;1953年同属菏泽县吕陵乡;1954年属东明县陆圈乡,1958年至今属陆圈公社、镇。

陈楼村现有320户,1143人,耕地1987亩。据《陈氏家谱》记载,陈氏祖与高氏祖是姑表兄弟,原籍山西洪洞县大阆仲村,明正德元年(1506)分别从本县永乐村和鄄城县老高庄迁此建村,因陈氏祖先建一座高楼,故命名为陈家大楼村,后改称陈楼村。陈姓人口最多,现有281户,975人,占全村总人口的84%。高姓95人。夏、裴、程、刘、窦5姓均于后来迁入,人口相对较少。建国后,该村原居民有28户、51人迁居外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为防御土匪侵扰,村民在村庄周围构筑了寨墙,高10米,顶宽5米;墙顶外沿设有6尺高的拦马墙,突出寨墙外5米处;同时,建有四个与寨墙同高的土炮台,十几杆抬枪置于其上。寨墙东、西寨门高6米,宽4米,开关时需几个人才能移动。寨门上建有门楼,供护村人瞭望使用。1944年,陈楼村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并设立党的地下交通站。党支部书记高志建是党的地下交通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组织传递情报。后来成立枪班,高志建任班长,有20多杆枪,曾配合地方部队端掉敌人几个据点,在大刘庄战斗中抓获10名国民党军官。1948年,该村建立了农会。宋大巧等支前模范为战士做军鞋、棉被,成为远近闻名的革命村庄。第三区区长王得庆曾多次带部队进驻该村。最多时村里住解放军战士400余人。战争年代,该村有不少人弃家从戎,投身革命阵营。陈文伯参加过抗日战争,荣立二等功,被评为二等伤残荣誉军人。陈兰风参加过渡江战役,因表现突出,后担任营长。

解放前,陈楼村民饱经忧患,生活极其困难。陈楼村有数百年的种菜历史,大灾之年附近村庄村民出外逃荒要饭,该村依靠种菜免遭颠沛流离之苦。建国后,该村走上合作化道路,农业经济有所发展,村民生活有所提高。1968年,该村建起204亩林场,种植苹果、柿子、桃、葡萄等果树。全村通电后,打机井38眼;1971年开挖了西大河,使南干渠和万福河贯通;开挖了两条退水渠,实现了井电、沟渠路配套,旱能浇、涝能排。该村作为县级示范村,划分麦棉套种区、丰产田示范区和多种经营区,实行机耕机播和机械节水喷灌。其中,多种经营区600余亩,以种植药材为主,当时1亩药材相当于3亩粮食的收入。全县林业现场会、农业现场会、多种经营现场会多次在这里召开。县委、县政府奖励该村25型、12型拖拉机各1部,播种机2台,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一面红旗。

陈楼村教育事业起步较早。清代设有私塾。1948年开办了完全小学,周围村庄的学生也到此读书。1971年,该村在村东建起占地3亩、教室10间、办公室2间的小学一处。1976年,又建教室3间,开办了初中班。1977年底,初中班并入五霸岗联中。1979年,学校搬到村北,建有教室、办公室12间,占地3.5亩。1999年投资13万元,建起了占地4亩、教室12间的完全小学,并配齐了课桌凳及办公设施,还建有篮球场、乒乓球台,成为陆圈镇首批规范化学校之一。恢复高考后,全村已有46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东张庄村现有居民102户,422人;耕地785亩。据《张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张氏祖张刚兄弟3人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张庄。初时相依为命,同劳共享;后因分配不公,老二、老三先后迁往定陶县冉堌集和曹县孙老家。该村现有张、金、王3姓。张氏为大姓,现有95户,397人;金氏于清光绪元年(1875)从直隶省清丰县金桥村迁来居住;王氏来历不详。建国后,该村原居民有54人迁居外地。

解放前,东张庄是有名的穷村,土地盐碱涝洼,种一葫芦收两瓢。加之村小人少,打不起寨墙,遇到强盗来袭时,村民不得不携家带子借住他村,东西任人抢拿,苦不堪言。解放初,经济虽有发展,但群众并不富裕。每逢夏季,村民便靠卖小盐补贴家用。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村民们深挖埋碱、积肥压碱、提水洗碱,使土质得到较大改善,成为全县治碱的典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村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打机井,修水渠,建桥涵,架电线,采取科学的方法治碱,使小麦亩产达到800斤以上,皮棉亩产110斤以上。同时调整种植结构,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种植生地、白芍和甘蔗,每亩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东张庄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1979年村里开办了一座油坊,主要生产棉籽油,既方便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又为集体增加了积累。1984年,村民张太景等人合资办起了冰糕厂,建厂房20余间,从工者200余人,由于生产的冰糕花样多,口感好,包装精致,倍受群众青睐,年创利润30余万元。目前,村里不仅有养鸡的、养兔的、卖豆腐的、泡豆芽的,还有80%的青年男女外出打工,全村每年非农业收入都在80万元以上。东张庄村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换来了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生活水平大提高。

东张庄人向来喜欢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过去,每逢春节或村里有喜庆大典,都要请来戏班子连唱数天。正月十五打秋千也是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娱乐项目。张常礼自幼练就一身好武艺,擅长长拳、九节鞭、三节棍、流星锤等,他的徒弟遍布全县。张志高自幼酷爱书法,从唐楷人手,继宗二王,取法魏晋,书风飘逸洒脱,酣畅沉着,多次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现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协会会员。解放后,张文星率先在村里办起学校,后到于谭寨联中、五霸岗联中任校长,为教育工作操劳一生。在他的影响下,该村村民求知育人蔚然成风。自恢复高考以来,有33人考入大中专院校。张铁金、张春田两家各出3名大学生。

杨庄村现有居民120户,506人;耕地836亩。

据《杨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杨氏祖从山西洪洞县迁于此地,取村名张席杨,后改称杨庄。该村现有杨、胡、赵、李、郑5姓。其中,始迁户杨姓现有117户,475人,占全村人口的94%。另外,从1961年至1975年,该村原居民有4户、10人迁居新疆额敏县。

解放前,杨庄村民生活困苦,不少人为地主扛活,也有的外出逃荒要饭。1946年成立了农会(杨领云任会长)、民兵班(杨水启任班长),组织村民除恶惩霸,开展减租减息运动。1947年成立了中共地下党支部。杨魁梧和杨魁书为党的地下联络员,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杨庄农业经济发展,是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开始的。1975年村民挖沟渠6条,打机井12眼。1976年又将村北200亩盐碱岗、涝洼地进行了改良。1980年,县农业工作组在此驻队时,采用埋管道的方式,50米设一个开关阀门,搞地下灌溉200亩。1992年,实现了50亩地1眼井的规划,使全村土地旱能浇,涝能排。该村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同时,注重发展经济作物。1964年,在村西北建面积为180余亩的林场,内有70余亩果园。1978年搞桐粮间作800亩,桐木成材后砍伐卖出,每户增收4万余元。1982年,该村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人均种棉半亩以上,当年交售皮棉4.5万斤,获得镇里一等奖。1984年,在县武装部驻村工作队和陆圈镇党委的支持下,村里组织54名村民到寿光参观学习独根红大韭菜的种植方法,建大棚100个,占地250亩,每亩大棚年收入2万元。杨庄村的文化教育事业后来居上。1980年,村里开办小学,教师4名,学生80多人。2005年合校并点,该村学生到陈楼小学就读。尽管该村的文化教育起步较晚,但也培养出20余名大中专生,其中杨瑞萍为硕士研究生。1986年,在村西建文化大院一处,房屋12间,配有桌椅、电视、电脑、录像机以及图书200余册,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撰稿:刘慧丽 张春田 高德云 杨振田

来源:老虎6909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