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后到比肩美国!战机规模削减近6成,聊聊中国空军的逆袭之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22:08 2

摘要:要说这次大阅兵哪个军种最亮眼,中国空军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那一个。这次将亮相的空中方阵、地面防空反导方阵和空降兵方阵都拥有全球顶尖的水平,整体实力更是实现了赶美超俄的壮举,成为能够与美国空军比肩的存在。

要说这次大阅兵哪个军种最亮眼,中国空军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那一个。这次将亮相的空中方阵、地面防空反导方阵和空降兵方阵都拥有全球顶尖的水平,整体实力更是实现了赶美超俄的壮举,成为能够与美国空军比肩的存在。

曾几何时,中国空军是落后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以4个时间点来简单回顾下中国空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攻坚克难,实现现代化的历程。

1998年的中国空军拥有庞大的军机数量高达5000余架,规模高居全球第三。但是1998年的中国空军同样是落后的代名词。

此时的中国空军虽然已经开始装备四代机俄制苏-27SK/UBK战斗机,但是主力机型仍然是高达3000架的歼-6战斗机。此外还有大量同样落后的歼-7I与歼-7II,歼-8I和歼-8B战斗机,以及强-5攻击机。

而且中国空军现役这数千架战斗机里除了俄制苏-27SK能够发射半主动制导的中距弹外,其余战斗机均不具备发射中距弹的能力,甚至是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的都是寥寥无几,整个空军仅有4个歼-6甲或歼-7C型歼击机团,以及3个歼-8歼击机团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可以说与现代化空军根本就不沾边。

之所以把1998年定位第一个时间节点,原因是这一年是中国空军开启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之年。

从1998年开始,沈飞开始利用俄罗斯提供的散件组装苏-27SK战斗机(歼-11A),到2006年沈飞一共组装了4个批次共105架歼-11A战斗机。随后并且针对苏27SK战斗机的缺陷,开始研制全面国产化的歼11B战斗机。

1998年3月23日,中国首款自研的四代战斗机歼-10首飞成功。

同年8月,中国另一款新型战机,同时也是中国首款自研重型战机,歼轰7“飞豹”正式定型。

第二个时间节点是2007年

从1998年开始,中国空军除了继续从俄罗斯引进苏-27SK的工作,以及自行研制四代水准的战机之外,还加快了老旧机型的淘汰。到第二个时间节点的2007年,中国空军各型军机数量大幅减少到2700余架,相比9年前几乎减半,其中退役数量最多的是歼-6,从3000余架减少到722架,减少幅度高达76%。

笔者之所以将2007年作为第二个时间节点,原因是这一年是中国空军追赶世界空军强国的关键之年。

在这一年,中国空军的四代机数量终于达到了堪用的地步。在短短9年内,通过外购、自行组装和自行建造的方式,中国空军具备四代水准的战斗机数量达到了283架,具体包括116架苏-27SK(包含自行组装的歼-11A),32架苏-27UBK,73架苏-30MKK以及62架歼-10A/S。

与当时的主要对手台湾省空军(150架F-16A/B,60架幻影2000-5,131架IDF),以及日本航空自卫队(156架F-15J、44架F-15DJ和91架F-2)在四代机规模上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

台湾省空军的F-16A

同时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空军拥有了自己的预警机。具备当时全球先进水平的“争气机”空警-2000大型预警机的服役,不仅填补了中国空军没有预警机的空白,还在性能上首次实现了对当时主要对手台湾省空军(E-2T)和日本航空自卫队(E-2C和E-767)的超越。

空警-2000在07年服役

还是在这一年,自研的PL-12主动中距弹正式服役,不仅性能优于俄制R-77中距弹,还不逊色于美国的AIM-120中距弹,中国空军超视距空战自此不再受制于人。预警机+四代机+主动中距弹,这是当时乃至现在现代化空军的标准配置。中国空军在2007年终于有了现代化空军的样子。

不过此时的中国空军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依然存在较大差距。2007年的中国空军装备的各型战斗机(包含强击机和战斗轰炸机)数量高达2453架,规模依然高居全球第三,但具备四代水准的战斗机仅有283架,余下绝大部分依然是歼-6和歼-7这类基本与现代化无关的三代机,以及更落后的强-5攻击机。

而且就算是这283架四代机,里面也有多达148架(116架苏-27SK/歼-11A和32架苏-27UBK)不具备发射主动中距弹的能力,只能发射半主动的R-27中距弹,超视距空战能力基本上聊胜于无。

携带R-27半主动中距弹降落的空军苏-27SK(歼-11A)

具备发射主动中距弹的仅有73架苏-30MKK(发射俄制R-77中距弹),62架歼-10A/S(发射自研的PL-12中距弹),以及数量不详的歼-8F(发射自研的PL-12中距弹)。整体规模上比当时两个主要对手台湾省空军(341架)和日本航空自卫队(291架)要小不少。

携带PL-12训练弹的歼-8DF

2007年,中国空军自研的第二款四代机歼-11B正式定型并开始交付批量服役。也正是从一年开始,总数量超过1700架的歼-6、歼-7、歼-8和强-5开始大规模退役。

由于退役的歼-6、歼-7、歼-8和强-5数量太多,例如722架歼-6在5年时间里全部退役,强-5退役了288架,歼-7和歼-8也分别退役了204架和77架。这导致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数量在2012年急剧下降到1425架,相比2007年减少了1028架,减少幅度高达4成,如果与1998年相比,数量更是减少了近7成,可谓是壮士断腕!

不过,虽然整体规模缩小了,但是2012年中国空军四代机装备数量却大幅增加了8成,从2007年的283架大幅增加到513架,因此整体战力不降反升。也是在这期间,中国首款五代机歼-20在2011年首飞成功,中国成为第二个具备五代机研制能力的国家。中国正式向世界顶级空军发起了冲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2012年~2025年),中国空军继续加快老旧战机的退役工作。到2025年,强-5全部退役,歼-7和歼-8的数量也从2012年的552架和168架大幅减少到289架和40架(基本上用来保持飞行员编制用)。从俄罗斯购入的116架苏-27SK也因为使用寿命耗尽而全部退役。

而比老旧战机退役速度更快的是新机的服役工作。在2012年到2025年的这13年里,在老旧机型大规模退役的前提下,中国空军战斗机数量比2012年大幅增加了近800架,达到了2065架。同时中国空军的主力型号也从2007年的歼-6、歼-7、歼-8替换为歼-10、歼-11B、歼-16系列,以及五代机歼-20系列和歼-35A,空中战力实现了更新换代。

中国空军接收的四代/四代半水准的战斗机数量高达1300架(包含歼轰-7A),不仅四代机的数量居全球第一,重型战斗机的数量也同样超过美俄两国空军,位列榜首。

另外中国空军还接收了超过400余架五代机,大致包括近400架歼-20A/20B/20S,以及数量不详的歼-35A五代机。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美国空军,中国空军不仅在五代机的性能上占据优势,在数量上也已经迎头赶上。据美国《空天军》杂志8月21日的报道,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在当天向佛罗里达州空中国民警卫队交付了第500架F-35A,算上187架F-22A,美国空军目前的五代机总数为687架。此外,美国空军2026财年F-35A的采购量仅24架,而外媒报道的中国歼-20的年产能已经达到120架。按照这个速度,中国空军五代机数量大概率后年就能超过美国空军。

在轰炸机方面,中国空军轰炸机在整体规模与2007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机型全部升级为更先进的轰-6K、轰-6N和轰-6J。这三款的航电水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能够发射多型巡航导弹和大型超音速反舰导弹,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媲美美国空军。这其中轰-6N因为拥有空中加油能力,并可携带空射弹道导弹,因此具备了洲际打击能力,成为中国空军首款战略轰炸机。

说到战略轰炸机,大家脑子里大概率都会想到万公里级别的航程,以及大两位数的载弹量,只有这两项数据都具备了才能被称为战略轰炸机。其实这是对“战略轰炸机”的片面解读。

万公里级别的航程是为了确保轰炸机能够跨洲际达到目标空域(或附近空域),毕竟战略轰炸机这个概念提出来的时候,轰炸机的主要弹药还是无动力的航弹,需要临空对目标进行轰炸。因此才需要如此大的航程。

而大两位数的载弹量则是因为当时航弹命中精度较差,需要进行地毯式轰炸才能摧毁目标。

轰-6N的出现则颠覆了上述传统观念。轰-6N的内油作战半径约3500公里,经过一次空中加油则增加到5000公里,两次空中加油作战半径达到7500公里,与美俄战略轰炸机的差距已经不太明显了。

更关键的是,这次9.3大阅兵将首次公开亮相空基战略武器(据称最大射程高达7000~8000公里)。很显然,携带空基战略武器的轰-6N已经具备了对万里之外的目标进行战术和战略打击的能力。而且相比传统战略轰炸机的临空轰炸,以及发射亚音速巡航导弹的打击方式。轰-6N的突防成功率、打击精度和打击时效性领先了几个数量级。自此轰-6N正式进化为战略轰炸机。

中国空军的空中支援力量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突破。按照美国国防大学报告给出的数据,中国空军装备的空中加油机、大型运输机和预警机的数量从2007年的10架,13架和4架大幅增加到2025年的35架,55架和54架。同时中国空军无人机部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包括高空的无侦-7、中空的BZK-005和察打一体的“攻击”系列等。

与20年前的防御型老旧空军完全不同,如今的中国空军已经是集远程打击、电子战和海上防御于一体的现代化战略空中力量。未来中国空军将聚焦第六代战机、轰-20隐形轰炸机的列装,并继续扩大支援机群规模。

来源:世界军武速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