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霹雳:即使阳光明媚,风暴过后的闪电仍可能致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1 16:38 2

摘要:雷雨季节的安全常识至关重要,比如雷暴时勿外出,勿在树下停留;若附近有雷击,应优先寻找避难所而不是蹲守在空旷地带;并遵循拯救生命的“30/30法则”:在听到最后一声雷响后,至少再等待30分钟再外出,防止“尾声雷击”。

雷雨季节的安全常识至关重要,比如雷暴时勿外出,勿在树下停留;若附近有雷击,应优先寻找避难所而不是蹲守在空旷地带;并遵循拯救生命的“30/30法则”:在听到最后一声雷响后,至少再等待30分钟再外出,防止“尾声雷击”。

但风暴是极其动态的自然力量,有时即使外面完全晴朗,你也可能听到巨大的雷声或看到闪电闪光。尽管不常见,这些看似“离群”的雷击及其伴随的雷声,轻则破坏夏日乐趣,重则危及安全。

气象学家 Cyrena Arnold 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闪电可出现在距风暴主体远达 30 英里(约 48 千米)的位置,这通常发生在风暴后侧大量放电时。

“晴天霹雳”并非没有雷声,只是风暴已过、阳光乍现,使闪电更难被看见。气象学家将这类闪电称为“晴天霹雳”。

据美国国家气象局(NWS)介绍,这类闪电多数属于云—地闪电,即从风暴云向下击中地面。云—地闪电可发生在白天或夜晚,是相当常见的一种闪电。然而,“晴天霹雳”是云—地闪电中更少见的一个亚型。它们通常从雷暴云的后部而非大多数闪电出现的前部发出。这样的闪电尤其危险,因为看起来像是从万里无云的天空中劈下。

闪电以极快的光速传播约每秒186,000英里(299,338 千米/秒),而雷声以声速传播约每秒11,000英尺(3,353 米/秒)。光与声在大气中的传播方式,影响了我们在风暴中能(或不能)看到或听到的现象。

追逐高速风暴,从行驶中的汽车车顶拍摄到前方双道闪电。闪电可在远离风暴中心数英里的地方击中地面。

雷与电本质上是同一大气事件的两部分。闪电本身是云内的电荷放电。闪电使空气迅速升温并快速膨胀,这种膨胀产生冲击波,最终形成雷声标志性的轰鸣。归根结底,没有闪电在云中创造的条件,雷声就不会发生。

Arnold建议,将雷声想象成向一潭死水中投下一块石头。最初,第一圈涟漪离落石点很近;随后这圈涟漪会不断扩散,直至最终消失。

大气中的声波传播类似。雷电加热空气,产生向外扩散的大幅“声波涟漪”。这些涟漪在大气中传播时,会像水中的涟漪一样逐渐衰减、变得更轻。因而,如果你处在雷暴附近,就好比站在石头落入池塘的正上方。这就是为什么当雷声离你非常近时,会发出爆裂、劈啪、极其响亮的声音。

在不寻常地点出现的雷电,与气象学最令人振奋的新发现之一——巨型闪电(megaflash)——有关。2017年10月,一道闪电贯穿大平原,长达515英里,而普通闪电通常不足10英里。被认定为巨型闪电的标准为至少60英里(即100公里)。2025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WMO)确认,这次发生于2017年10月的巨型闪电是美国境内有记录以来最长的单次闪电。

目前,Arnold等气象学家认为,这类破纪录的巨型闪电与风暴结构相关,而这种结构也可能促成“晴天霹雳”。常见的是一条前部极强的飑线,后部则夹杂我称之为“杂质”的成分。

这些“杂质”通常是层状云(显示不稳定)和小雨。风暴较平静的后侧仍会因大气摩擦产生电荷不平衡,但不足以自行放电重归平衡。Arnold称,这些区域可能静默超过30分钟。

这常让人误以为长时间没有闪电便可安全外出,但事实并非如此。

在巨型闪电中,通常一束闪电先在风暴前部(最剧烈处)起始,随后延伸至层状云区,引发连锁反应。“它会为整个层状云区‘设定电荷’,然后一次性释放,”Arnold解释道。

这种一次性释放就是巨型闪电,往往同步产生大量闪光。2017年那次长达515英里的巨型闪电中,就触发了116次独立雷击。

仅在美国,闪电每年导致约20至3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2024年,美国国家防雷安全委员会已报告12起致命事故。随着风暴季深入,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防护与避险。

时间掌握在我们手中,雷暴时,如果你紧张、犹豫是否外出,就别去。找个室内活动、去吃午饭,先打发时间。风险或许不高,但一旦出事,后果会很严重。

遵循“30/30法则”:看到闪电后开始计时,若在30秒内听到雷声,说明雷暴很近,立即寻找避难所。最后一次雷电后至少再等30分钟再离开。如看不到闪电,则在听到最后一次雷声后直接倒计时30分钟,作为可靠替代。

此外,即使已经回到户外,也要留意自然信号:若头发竖起、出现静电或皮肤刺痛,说明电荷在积聚,应立刻避险。

来源:科学兄弟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