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形势归结为9个字:钱难挣、不敢花、压力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4 23:20 1

摘要:为什么说钱难挣?普通人的收入增长太慢了,很多人加班多但工资一点都不长!虽然官方数据说收入在增长,但很多人感觉“钱袋子没鼓起来”。私企员工普遍单休或大小周,甚至每天加班到深夜(比如互联网行业的“996”),但工资却没明显增加。

为什么说钱难挣?普通人的收入增长太慢了,很多人加班多但工资一点都不长!虽然官方数据说收入在增长,但很多人感觉“钱袋子没鼓起来”。私企员工普遍单休或大小周,甚至每天加班到深夜(比如互联网行业的“996”),但工资却没明显增加。

有人为了多挣钱,不得不打两份工,身体累垮了,钱还是不够花。目前最明显的一点,大学生毕业找不到满意工作,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工厂。工厂却招不到人,导致制造业用工荒。年轻人觉得“白领体面但工资低,蓝领工资高但不体面”,这种观念让就业市场越来越拧巴。

房贷、养娃、看病压得人喘不过气,真的是不敢花钱啊!普通人买套房,背上30年贷款,每月工资大半还了房贷。剩下的钱只够吃饭、交水电费,哪敢随便逛街消费?房贷就掏空家庭所有的积蓄。

养娃成本高到离谱!普通人能负担得起吗?压力太大了!从幼儿园到高中,补课费、兴趣班、学区房……一个孩子就能吃掉全家一半收入。有家长自嘲:“孩子是碎钞机,双休日带娃出门玩一趟,半个月工资就没了。”再比如说就医,虽然医保覆盖广,但大病自费部分还是让人头疼。很多老人靠子女接济养老,年轻人一边还房贷一边攒养老钱,根本不敢乱花钱。

有的人办了健身卡商家卷款跑路,网购大件家具安装拖半年,维权还得自己折腾。老百姓吐槽:花钱买气受,不如存银行。有人好不容易直播间抢到的“9.9包邮”商品,用两天就坏;外卖越来越贵,分量却越来越少。消费水平是越来越高了,但是质量真的能跟得上吗?

政策利好难以真正的落实,普通人获得感真的不足!双休成了“纸上福利”:法律规定双休,但私企员工多数单休,甚至月休2天。有人苦笑:“双休?那是公务员的专属福利!”

补贴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比如育儿补贴,一线城市可能发几万,但二三线城市补贴少、门槛高。普通人算账:“生三孩补贴10万?光奶粉钱都不够!”拜托大多数普通人都在二三四线城市,你由上到下的普及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现在真的就是卷不动又躺不平。老板要求加班表忠心,同事抢着“自愿”加班,不跟着卷就可能被裁员。年轻人自嘲:“上班像打仗,下班像条虫,周末只想躺平。”学校搞双休了,但家长更焦虑——别人家孩子周末上辅导班,自家孩子不补课怕掉队。最后全家周末奔波在补课路上,比上班还累。

国家现在是拼命让大家多花钱!为啥突然要刺激消费?‌老外不买咱东西了‌。以前靠出口赚外汇的路子越来越难,美国等国家搞贸易战,中国商品被加税,企业订单减少,只能转头让国内老百姓多消费‌。

盖楼修路不顶用了‌。过去靠房地产和基建拉经济,现在房子太多卖不动,高铁高速也修得差不多了,投资拉动经济的“兴奋剂”失效了,必须换新药方‌。

房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着,工资涨得慢,物价却蹭蹭涨。老王想换电视,但每月还完房贷只剩吃饭钱,只能继续用老电视‌。35岁失业危机、养老金不够用、看病贵,大家拼命存钱防风险。哪怕银行降消费贷利率,也不敢借钱消费,怕还不上‌。

政策的“既要又要”,就是做事不能只看一头。比如搞经济,不能光求速度,还得顾上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时不能不管环境,得搞绿色发展;对外开放不能不顾安全。既要这头好,又要那头也行,综合考虑各种事,让各方面都能协调着发展,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种“既要又要”的政策看似是非常的科学的,但是往往实践起来难度太大了!一方的不协调可能会致使全局的崩溃,现在不就开始急救了?

短期救急:发消费券、降利率‌。比如家电以旧换新补贴,让你觉得“现在买划算”,先让经济数据别太难看。但这就像给饿肚子的人喂糖水,解渴不解饿‌。

长期画饼:搞双休、涨工资‌。强制双休是想让打工仔有时间逛街消费,提高最低工资是让大家有钱花。但企业喊成本高,最后可能变成“政策有,落实无”‌。

现状是: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掉,老百姓需要的服务(养老、托育)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会拖垮企业‌。有钱人疯狂买奢侈品,普通人抠搜省钱,中间阶层消失,容易引发不满情绪‌。

年轻人时间被榨干‌,996没空消费,就算放假也累得只想躺平,政策指望的“夜间经济”根本搞不起来‌。有钱人看到房价跌、股票亏,宁愿把钱存银行收0.3%利息,也不愿投资或消费,整个经济陷入“越省越穷”的死循环‌。

说白了:这些政策是经济转型的“阵痛药”,但光靠刺激消费治标不治本。如果就业、社保、分配制度不改,老百姓只会继续捂紧钱包,政策再花哨也没用‌。

出路在哪?政策需要更“接地气”

1. 让老百姓敢花钱:完善医保、养老保障,减轻后顾之忧;严打预付卡跑路、虚假宣传,让消费少踩坑。

2. 让打工人真休息:严查企业违规加班,落实双休和带薪假;推广弹性工作制,比如允许家长接送孩子后补工时。

3. 平衡收入和就业:提高制造业岗位待遇和社会地位,让年轻人愿意进工厂;给中小企业减税,鼓励它们涨工资、招更多人。

普通人要的很简单:干一份有尊严的工作,挣一份养得起家的工资,有空陪家人,花钱不用提心吊胆。这些问题解决了,经济才能真正活起来。

来源:财经大会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