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22日,B站美食区顶流UP主“大祥哥来了”发布了一条自述视频,揭开了一段令人震惊的“暴富神话”崩塌史——他曾年入数百万,却在两年内因一场投资骗局背上千万债务,甚至掏空父母积蓄、挪用奶奶的养老钱。这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这场看似离奇的骗
2025年3月22日,B站美食区顶流UP主“大祥哥来了”发布了一条自述视频,揭开了一段令人震惊的“暴富神话”崩塌史——他曾年入数百万,却在两年内因一场投资骗局背上千万债务,甚至掏空父母积蓄、挪用奶奶的养老钱。这条视频迅速登上热搜,引发全网热议。这场看似离奇的骗局背后,不仅是一个网红跌落谷底的故事,更是一面照见人性贪婪与认知局限的镜子。
2019年,一条标题为《6000元吃帝王蟹》的视频在B站爆火。视频中,一个普通年轻人对着镜头大快朵颐,用幽默犀利的点评将天价食材的体验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条视频播放量突破千万,让当时月薪仅1万的大祥哥一夜成名。此后,他凭借“大胃王挑战”“奢华美食探店”等内容迅速积累450万粉丝,签约费从25万飙升至120万,广告和商务合作更是源源不断。他曾全款购入百万豪车迈巴赫,频繁出入高端饭局,身边簇拥着富二代和“商业精英”,完成了从打工人到新贵阶层的跃升。
然而,这场暴富的狂欢中早已埋下隐患。正如网友所言:“财富的增长速度远超认知提升的速度,就像让一个孩子突然开飞机。”大祥哥在自述中提到,赚到第一个百万时,他毫不犹豫地花113万买了豪车,甚至自嘲“像暴发户一样挥霍”。这种对财富的盲目乐观,成了骗子眼中的“肥羊”。
2021年,大祥哥通过朋友结识了一位“餐饮大佬”。对方自称拥有多家高端餐厅、上海500平豪宅、私人飞机,朋友圈里满是明星合影。这位“大佬”以“兄弟情谊”为饵,带他出入顶级饭局,展示奢靡生活,逐步取得信任。随后抛出“零风险投资”诱饵——只需转账240万入股虚构的北京分店,即可坐享分红。
骗局的高明之处在于层层加码:
初期甜头:首次转账后,骗子以“扩大生意”为由,要求大祥哥拉拢6位朋友共同投资600万,并承诺高额回报。危机施压:2022年,骗子谎称受疫情影响资金链断裂,又编造“高利贷追债”等理由,继续索要409万“应急款”。完美包装:豪车豪宅均为租赁,明星朋友圈靠PS合成,但这些“实力展示”让大祥哥彻底丧失判断力。直到1249万元被卷走、对方失联,大祥哥才如梦初醒。这场骗局不仅榨干了他的积蓄,还让他背负了亲友的巨额债务。
骗局的代价远超金钱损失:
家庭崩塌:为偿还700多万担保债务,大祥哥卖掉迈巴赫,掏空父母600万积蓄,甚至挪用了奶奶120万养老钱。今年2月,奶奶离世前因财产问题未能妥善处理遗产,成为他最大的遗憾。事业危机:自媒体收入暴跌,平台分成减少、广告主流失,粉丝量虽仍有450万,但信任度严重受损。心理创伤:他在视频中痛哭:“我对不起家人朋友,是我害了他们。”这种自责与舆论压力,让曾经的“美食顶流”濒临崩溃。
大祥哥的遭遇绝非个例,其背后暴露出普遍的人性弱点:
贪婪效应:心理学研究显示,面对高收益承诺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抑制理性判断。骗子正是利用“零风险”“稳赚不赔”的话术,让人陷入“赌徒心态”。圈层幻觉:暴富者常急于融入“高端圈子”,却忽视真正的实力需长期积累。骗子用豪车、饭局打造的“精英人设”,恰好击中了这种心理弱点。认知断层:突如其来的财富让大祥哥误以为自己已掌握“投资密码”,但缺乏合同意识、风险管控等基本常识,最终沦为待宰羔羊。
大祥哥事件撕开了网红经济的光鲜滤镜:
收入不稳定性:内容创作者收入依赖平台政策、算法流量,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瞬间归零”。风险意识缺失:调查显示,超60%的网红缺乏理财规划,盲目投资、挥霍无度成常态。社会责任悖论:网红的公众属性使其更容易被骗子盯上,而他们的决策失误也可能误导粉丝。
事件曝光后,评论区两极分化:有人痛心“人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也有人鼓励他“承担责任已是勇气”。而大祥哥的选择是报警追讨、努力还债,试图通过自省重建人生。
这场千万骗局给所有人敲响警钟:
对个人:投资需坚守“三不原则”——不轻信熟人推荐、不迷信高收益、不签署无法律效力的协议。对社会:亟需加强投资市场监管,严打“杀猪盘”等金融诈骗,同时普及财商教育。对行业:网红经济不能止于流量变现,更应建立风险管控机制,避免“暴富即暴雷”的悲剧重演。
正如大祥哥在视频结尾所说:“守住本心比追逐财富更重要。”在这个流量与欲望交织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与金钱平和共处——因为真正的财富自由,从来不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
来源:冬天的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