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三省 千里行程—— 见证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红”与“兴”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1 19:16 2

摘要:大皖新闻讯八月的大别山,天朗气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网信办及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

大皖新闻讯 八月的大别山,天朗气清。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安徽、湖北、河南三省网信办及安徽省委党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

从8月26日至29日的四天时间里,采访团沿着先辈的足迹,重走大别山革命路,用笔触和镜头记录下这片红色土地上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风貌。这既是一次对红色记忆的追寻,更是一场对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的实地探访。

三省联动追寻红色足迹

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之山。大别山地区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革命精神——大别山精神。

此次活动纳入中央网信办“红星照耀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并将启动仪式安排在安徽潜山野寨中学举行,有着特别的意义。

8月26日,“红星照耀中国•千里跃进大别山”2025鄂豫皖主流网络媒体行活动启动。

8月26日至29日,来自鄂豫皖三省及中央约20家主流网络媒体记者开展了一场跨地域、多维度、全媒体的集中采访报道,他们深挖革命老区“红色富矿”,解码红色基因,解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的活力密码,讲述老区人民用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幸福故事,唱响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最强音。

革命遗址见证光辉岁月

大别山,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英雄之山。这里回响着“28年红旗不倒”的革命壮歌,映照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历史雄姿。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芮祠新村的芮家祠堂,曾是平岗切岭工程的后方医院。在这里,采访团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历史亲历者——85岁的芮泽祥老人。面对采访团,老人眼神炯炯,仿佛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那时的他还是个初中生,每天放学后第一时间就赶到工地上运土。

预计三年完成的平岗切岭工程,仅用8个月就顺利打通。“切岭筑渠,引水上岗”的战天斗地精神,从此成为淠史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花山村,有一处烈士墓,就矗立在花山寨会议旧址后面的山岗上。89岁的老兵王茂贵,已经在这里守了57年。

“我是一名老兵,我对革命不但有感情,而且感情很深。如果我牺牲了,也会有战友为我守墓。”王茂贵告诉采访团记者,他有两个孙子、两个重孙,希望他们能把烈士墓继续守下去,而且要守好。“当年,是他们(烈士)为我们打下了江山,现在有这么好的幸福生活,不能忘记他们的付出。”

89岁的老兵王茂贵,在烈士墓旁守了57年。

罗田县胜利镇是湖北省内的边贸重镇,更是星火燎原的红色摇篮。采访团漫步胜利老街,行走在青石板路上,仿佛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红军战士坚定的脚步,是指挥部里彻夜不熄的灯火。

在金凤楼前,讲解员动情地讲述着1926年那个风云激荡的夏天。共产党员李梯云在这里秘密成立了罗田县第一个党支部,金凤楼因此成为罗田红色革命的策源地。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个个感人故事,让采访团的记者们深切感受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理想与牺牲。

乡村振兴绘就大别山新貌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在大别山革命老区,一个个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安徽潜山槎水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如今,全镇21家茶叶加工厂遍布13个村(居),茶叶年总产值约8000万元。与此同时,该镇的蚕桑产业也实现了智能化转型。在六安市叶集区,淠史杭工程至今仍在反哺两岸人民。近年来,叶集区发展林果种植产业,现有江淮果岭总面积6.2万亩,以“叶集秋月梨”为代表的鲜果畅销长三角、新疆等市场,“金色果实”产生“金色效益”。

“叶集秋月梨”畅销长三角。

油茶被称为“东方橄榄油”,河南省光山县依托油茶树发展油茶产业,采访团通过实地采访,看这片土地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据介绍,光山县槐店乡通过油茶种植、生产、加工,实现了年产值近亿元,常年带动2000余人就近就业,精准帮扶414户脱贫户增收。光山县东岳村,素有“花鼓之源、古坊东岳”的美誉,该村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新建成花鼓戏传承中心、古坊一条街。更令人欣喜的是,杭州余粮乡创团队来到东岳村,对当地农副产品进行了重新包装和推广,为传统农产品赋予了新的价值。

在湖北省罗田县胜利镇,一个独特的“吨袋小镇”正在崛起。

湖北宝欣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女工们正忙碌地缝制着吨袋,她们大多都是留守妇女。员工张训华告诉采访团记者,来公司上班之后,一个月的工资有4000多元,还能补贴家用,“在这上班,挺好的。”该公司总经理付敏表示,公司从最初年销售额700多万,发展到2024年超过5000万,并带动当地300人就业,预计今年销售额能达到7000万。

湖北宝欣生产车间内,女工们正在缝制吨袋。

如今,“吨袋小镇”在胜利镇及其周边已初步形成吨袋产业聚集发展态势,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全媒体传播奏响最强音

此次媒体行活动不仅是一次采访之旅,更是创新传播的实践之旅。各家媒体努力创新报道形式,尝试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让大别山故事传得更远、更响。

大皖新闻在预热报道中推出了“别样红”“别样绿”“别样金”三组主题海报,用红绿金三色代表大别山的红色资源、绿色生态和金色硕果。同时推出的“忆烽火”系列主题视频,以生动影像重温革命历史,为活动奠定了庄重而热烈的基调。

活动期间,大皖新闻推出了“大别山的新鲜事儿Vlog”系列报道,视角新颖、语言活泼、视频生动。其中,《好吃,爱吃!叶集秋月梨走向长三角》单条微博阅读量即达近20万。九派新闻《河南义务守护烈士墓56年的89岁老兵谈九三大阅兵:“我们要亮亮相给他们看看”》、中安在线《“新四军母亲”陈桂珍:普通母亲用生命树起的丰碑》等短视频作品,不仅选题小切口、人物典型,而且细节到位、语言鲜活。

与此同时,央广网发布的《蚕桑进工厂,振兴新“丝”路》,以及大皖新闻发布的《铁骨柔情的“新四军母亲”》《85岁“学生娃”芮泽祥忆“平岗切岭”:8个月劈开“救命河”》等共6篇稿件被中央网信办全网推送。

活动期间,各主流网媒充分利用网微端号屏等全媒平台推送,精心设置议题、选题。截至目前,全网累计报道量约5000篇,全平台流量1.6亿多次。在新浪微博平台,活动主话题#千里跃进大别山#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位,在榜时长近三小时,阅读量超2500万。

九派新闻记者温艳丽感叹:“这是一次难忘的学习,也是一次心灵的触动。”中原网记者袁连贺评价:“河南固始、安徽叶集,共饮史河水,同为一家人,通过合作共赢,让省界变成了交流与融合的前沿。”

四天的行程虽短,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巨大变化和干部群众的奋斗精神,深深烙印在每个采访团成员心中。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传承与发展在此共融。大别山革命老区正以协同发展为契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让红色江山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汪艳

来源:大皖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