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家公司用1.3万人,创造1123亿利润;另一家用67万人,利润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1. 数字背后的“效率神话”
一家公司用1.3万人,创造1123亿利润;另一家用67万人,利润却只有它的三分之一。
这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当下最真实的商业图景。
当“人均创收”成为衡量企业的新标尺,效率被推上神坛。有人用算法替代人工,用轻资产碾压重投入,用“极致减法”砍掉一切非核心成本。
《国富论》里说:“分工是效率的源泉。”但没人说过,分工的尽头是机器取代人,还是人成为机器。
2. 螺丝钉的尊严,值多少钱?
67万人的工资单,意味着什么?
它可能是一家公司的“包袱”,也可能是一座城市的消费力、几十万家庭的房贷、孩子的学费、老人的药费。
有人算账:如果少雇10万人,利润能翻一倍。
但另一本账上写着:少10万人,可能多10万个需要救济的家庭。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企业不仅是经济机构,更是社会器官。”利润表的背面,永远藏着另一张社会责任表。
3. 商业的尽头是“人”还是“数字”?
一家公司用31%的利润率证明“算法无敌”,另一家守着3.5%的薄利养活67万人。
前者像锋利的刀,后者像厚重的盾。
刀光剑影的时代,所有人都为“快”鼓掌。
但《商业的本质》里提醒:“最快的刀,往往砍不到最深的根。”
当无数小镇青年在物流仓库里找到第一份工作,当制造业工人在生产线保住饭碗——有些价值,从来无法用ROI(投资回报率)计算。
4. 时代的选择题:你要效率,还是温度?
消费者用脚投票:低价商品页面每秒涌入千人,财报评论区却骂声一片。
员工用手投票:有人抱怨工资低,但更多人害怕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
这像极了哈姆雷特式的困境:要生存,还是要体面?要增长,还是要良知?
经济学家科斯说:“企业的存在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但没人回答:如果成本降到极致,社会是否会付出更大代价?
5. 未来商业的“第三种可能”
效率与责任,并非单选题。
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早给出答案:“利润只是结果,把‘做人何谓正确’当作判断基准,才能走得更远。”
当一家企业用算法优化效率时,或许该多问一句:优化的终点是造福于人,还是异化于人?
当另一家企业为责任负重前行时,或许该多想一步:能否用技术把重担变成铠甲,而非枷锁?
结语:你站在哪一边?
商业世界从非黑即白。
有人为拼多多的财报惊叹,也有人为京东的工资单沉默。
但真正的爆款话题,永远藏在每个人的生活里:
当你享受9块9包邮时,是否会想到某个被迫“优化”的仓库工人?
当你吐槽快递延迟时,是否在意过那个凌晨装车的司机?
答案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开始讨论这个问题。
来源:牛那里顿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