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一种是涉密岗。这很好懂吧?这类岗位要接触国家机密,为了防泄密,电子设备肯定查得特别严。
之前聊到(注意!公务员录用新规!政审新增“网络行为审查”!)大伙儿讨论非常热烈!很多人问:会不会真的查看我们浏览记录?今天这篇文章,就告诉小伙伴们实际情况!
绝大多数普通岗位的政审,根本不会去翻你手机!就两种情况例外:
第一种是涉密岗。这很好懂吧?这类岗位要接触国家机密,为了防泄密,电子设备肯定查得特别严。
第二种就是你被人举报了,而且举报的人还给了明确线索。比如考察组收到信,说你在网上发过不当言论(尤其是跟政治有关的),或者参与过非法活动,那才会针对性去查。
政审到底查啥?这5项内容才是关键
个人档案的真实性。你的档案里藏着从小学到大学的所有“秘密”:成绩单、奖惩记录、党团材料、实习鉴定……如果档案里有“记过”“作弊”等处分且没撤销,可能会影响结果。
直系亲属的“清白度”。这是最容易让人紧张的环节。政审会查父母、配偶、子女等直系亲属是否有以下行为:
(1)刑事犯罪(比如故意杀人、贪污受贿等)
(2)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3)参与过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注意:旁系亲属(如叔叔阿姨)一般不在审查范围内,除非你报考的是涉密岗位。
现实表现。单位/学校的“口碑调查”。如果你是应届生,政审人员会去学校找老师同学谈话,问问你“是否团结同学”“有没有违纪行为”;如果你已经工作,会去原单位了解你“是否遵守纪律”“业绩如何”。
学历和工作经历。 有人为了“上岸”伪造学历、虚报工作经历,这可万万使不得。政审会通过学信网、原单位等渠道核实信息,一旦发现造假,直接取消资格,还可能被记入诚信档案。
报考信息真实性。报考时填的“是否有精神疾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等信息,政审时会核对。
公务员政审网络行为有哪些?
很早以前,网上就有很多讨论,为什么公务员不喜欢发朋友圈?那是因为这个群体大部分的人素质较高,不喜欢炫耀、不喜欢张扬,都知道高调绝对是大忌。而还没有上岸,准备考公的人,现在又出了新规:公务员政审新增了网络审查环节。这将意味着你的朋友圈、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的发言,都可能会成为你政审的硬伤,甚至涉及网络举报的会优先处理。
公务员政审中的网络行为审查包含多种行为,以下是一些主要方面:
发表不当言论:在社交平台等网络空间发布诋毁英烈、丑化党和国家形象、违背政治原则、传播谣言等不当言论,如哈尔滨某考生因被举报长期在社交平台发表极端言论,政审未通过。
传播不实信息:传播没有事实依据的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和网络环境,这也被纳入公务员录用考察范畴。
参与网络赌博或非法借贷:参与网络赌博活动,或者进行非法借贷等行为,这些会影响个人的品德和信用状况,若存在此类情况,政审可能不合格。
网络失信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网贷逾期、信用卡失信等,公务员作为公职人员,需要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网络失信行为可能会对政审结果产生负面影响。
浏览不良网站:浏览涉及色情、暴力、恐怖等不良内容的网站,违反了道德和法律规范,也可能成为政审审查的内容之一。
参与非法网络组织或活动:加入非法的网络组织,或者参与其组织的相关活动,这严重违反了法律法规和政治纪律,一旦发现,政审将无法通过。
给大家看看具体案例:
避坑指南:政审自救手册
提前自审:
(1)查个人征信报告(央行征信中心)
(2)调取无犯罪记录证明(户籍地派出所)
(3)复核档案材料(联系学校或人才中心)
清理网络痕迹:
(1)删除敏感社交媒体内容
(2)注销非必要网络账号
(3)停止使用VPN等翻墙工具
(1)了解三代亲属犯罪、失信、海外居留情况
(2)涉密岗位需提前报备复杂社会关系
政审不是“找茬”,而是国家公职人员的“底线筛选”。从你决定考公的那一刻起,就要以“公职人员标准”约束言行。那些曾以为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许正是政审组眼里的“原则问题”。毕竟,公务员队伍要的不是“高分考生”,而是经得起审视的公共事务管理者。
来源:珞研公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