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说话”。
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就看你“会不会说话”。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一开口就让你想躲,话不投机半句多。
我观察了一下,那些最惹人烦的说话方式,基本逃不出这三类:疯狂输出情绪、永远只讲自己、自私到底还不认。
01
永远在倾泻情绪
说白了,就是把你当情绪垃圾桶。
我有个朋友,她妈妈人特别好,勤勤恳恳为家庭付出,但就是说话太难听。
爸爸晚回家一点,她就吼:“你不知道全家都在等你吗?”
孩子吃饭没胃口,她立马黑脸:“吃不下也得给我塞下去!”
她爸爸也是,明明很顾家,但一开口就是:“这点小事你也搞不定?”
很多老一辈都这样,话里总带着嫌弃、不耐烦、指责。
他们自己不觉得,但听的人特别难受。
你发现没,一旦说话带情绪,哪怕再有道理,别人也听不进去。
大家抗拒的不是内容,是那种被攻击的感觉。
我以前刚入职一家公司,有次问同事:“咱们提报文案有固定模板吗?”
他白眼一翻:“你问我我问谁?自己不会问领导啊?”
我当场傻掉。大哥,我就问一句,你至于吗?
还有一次跨部门沟通,我多确认了几个细节,对方直接怼:“我要知道还找你?不如我自己写算了。”
真的,很多人不是不会好好说话,是明明能正常说,却非要在话里藏针。
你一开口就冒犯别人,谁还愿意跟你沟通?
成熟的沟通,第一件事就是:把情绪放下。
02
永远在自言自语
这种人,不管聊什么,最后都能绕回自己身上。
作者张小娴说过一句特别到位的话:总把“我”挂在嘴边,是情商最低的表现。
我之前参加一个饭局,桌上有个小老板就是这样。
大家本来聊新能源车聊得挺开心,他突然插进来:“还是燃油车带劲!我那辆路虎揽胜,空间大又气派……”然后巴拉巴拉讲了十分钟。
所有人瞬间冷场。
后来有人说起行业八卦,他又跳出来:“诶那个人我认识!我跟他还挺熟……其实像我这种万人迷类型……”
整晚他就不断抢话、自夸、秀优越感。
到最后,大家连尬聊的欲望都没了。
有些人就是这样,你说什么他根本不关心,他只想着怎么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你跟他分享烦恼,他反而炫耀自己多厉害。
作家杨熹文刚写作时,拿被拒的稿子请教一位前辈。
对方看都没看就说:“这杂志很难上吗?我随便写写都能上。”
后来她得了奖,开心地去分享,对方又冷笑:“没听过这奖,估计没什么含金量。”
真正厉害的人,反而更谦虚、更愿意听别人说。
就像作家金惟纯讲的:年轻时总爱说“我是这么想的”,成熟后更常问“您是怎么想的”。
沟通是双向的,不是你的个人脱口秀。
03
永远自私自利
这种人最绝:明明自己理亏,还能说得振振有词。
你跟他讲道理,他跟你扯人情;
你跟他谈规则,他反过来挑你的毛病。
书上有个例子特别典型:
有人嫌邻居通宵打麻将太吵,上门理论。
结果邻居倒打一耙:“你半夜敲门不也吵到我了?还有你家厕所水声太大,以后别用了!”
……是不是血压一下就上来了?
还有一种人,永远觉得自己没错,错的都是别人。
南开大学教授张晓芒讲过个真实案例:
有个人整天在家弹钢琴,邻居们不堪其扰,集体把他告了。
结果他在法庭上说:“我有义务培养他们的音乐品味,是他们不懂欣赏!”
由于当时没有相关法规,最后只能调解处理。
但一出法院,他又回家弹到半夜……最后邻居全搬走了。
心理学管这叫“病理性诡辩”:
通过偷换概念、胡搅蛮缠,永远让自己站在“没错”的位置。
你永远吵不赢一个自私的人,因为他们根本不讲道理。
面对这种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远离。
▽
哈佛大学马丁教授说过:语言虐待的影响可能比身体虐待更持久,因为它更隐蔽、更日常。
你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在悄悄影响你的人际关系。
好的沟通并不难:放下情绪、少说“我”、多听“你”。
真正会说话的人,不是多能说,而是多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
说话方式,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有多少人真心愿意陪你走。
希望我们,都别成为那个一开口就输掉所有人缘的人。
来源:战略顾问陈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