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着迷的女性,一定有这种特质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09:55 2

摘要:最近的一些综艺节目带来的热搜,在讨论那些女性公众人物时,经常带着的都是一些从人格和品德角度批判的词,似乎她们做的一切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都是因为她是一个“败坏”的人。

你们会不会觉得,女性似乎特别容易被“抹黑”,尤其是在人品和道德层面。

最近的一些综艺节目带来的热搜,在讨论那些女性公众人物时,经常带着的都是一些从人格和品德角度批判的词,似乎她们做的一切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都是因为她是一个“败坏”的人。

现实生活里,女性也很注意在防范关于自己道德方面的抹黑,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但如果品德上有瑕疵,那就完蛋了。

一项 2015 年的调查发现,女性更在意自己的品德自我形象(moral self-image)[1],这个研究结果确实和当前的舆论风向是一脉相承的。

最近看了一档女性访谈综艺,发现节目组邀请到的女嘉宾们,似乎早就挣脱了这种束缚。

她们不一定只表现出那些讨人喜欢的样子,节目组也并没有在刻意把她们展示得讨人喜欢。但,就是她们身上这种复杂性、多面性,让我觉得,或许这就是女性的魅力所在。

面对多重角色,

她有自己的界限

在第二季,节目组邀请到了余秀华。主持人王奕芝和余秀华在美丽的布景和打光里谈论着她的诗,交流对虚无的看法。似乎采访诗人总免不了这些话题。

如果一直这样不着边际地聊下去,那我也不会对余秀华有更多认识了。但第二次采访,王奕芝决定在完全素颜的状态下和余秀华敞开了聊天。

奕芝说,当时想要这么做,是因为想单纯地以一个女人的状态和余秀华聊天。

她们聊到了孩子。余秀华说,她整个人生对儿子都没有什么帮助,那些人们歌颂的肆意和天马行空都不是什么可以用于“影响”儿子的东西。相反,儿子对她的影响更大。

她一直都很敢说,很不羁,会觉得别人“俗气”。读她的诗,我们一时间很难记起她也有过婚姻,有一个儿子。

写着《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女诗人,在儿子面前也会“顾及一下脸面”。

但这个节目却把这个事实呈现出来了,而且是以一种很动人的方式。

回味着儿子这样一句话,余秀华和奕芝都流下眼泪。这时余秀华不是诗人,奕芝也不是一个主持人,两名女性创造了一个“母亲”的场域,惺惺相惜地在这个角色里沉默地坐了一会儿。

这并不是什么被家庭困住的女性故事,毕竟谁能困住余秀华呢。这是一个自由且孤独的灵魂在宇宙漂浮的时候,终于在地球上有了甜蜜的牵挂。

原来自由和牵绊是两件完全不冲突的事。恰恰是因为地上有线牵着她,她才能在空中待得更久,才能在她的灵感里更自由地遨游。

发现了余秀华的线在哪儿,她一下就变得更完整了。而这种属于人性的多面和复杂,又令人觉得着迷。

而在演员周雨彤身上,“多样”的状态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

她被人们熟知,是因为经常扮演一些倒霉的上班族,因此就有“娱乐圈打工人”这样一个标签。有意思的是,她本人在聊“演员”这份工作时,又有一种打工人能够共情的抽离感。

确实,不过是上个班、揾份食嘛。

在演员之外,她会经常自导自拍一些关于生活的 vlog。路边的小猫,依偎的情侣,就好像我们下班路上看什么都觉得浪漫,就举起手机拍下来一样,她也在“上班族”和“我自己”中调停和切换。

扮演“演员”,扮演“诗人”,扮演“主持人”,丝毫不影响女性想要追求其他角色的动力。在某种已经确定的社会角色背面,她们还在努力协调,试图保全一个完整的自我。

面对负面标签,

她有自己的诠释

人们爱打标签,但很多标签到女性身上,就变味了。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善于竞争,它在中性的语境下,显得一个人十分上进、有壮志。可这个标签在女性身上就有一些变味,“雌竞”、“善妒”。

马丽和奕芝都很看不上这种论调。在采访马丽时,奕芝发现马丽脸上的光不太对,拍出来效果不太好,立刻让工作人员做了点调整。

还有类似“敏感”、“情绪丰富”这些标签。大家总是觉得女性更容易动情,“爱哭”这件事就和女性绑定上了,代表着一种脆弱和情绪不稳定。

而这种带有价值评价的绑定,有时候让我们对待流泪和悲伤时,有一些拧巴。

但在这档节目中,悲伤和脆弱都是流淌的,而且是被接纳的。说到动情处,嘉宾会流泪,奕芝也跟着流泪,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阿雅就是一个挺能哭的人,她从来不掩饰这一点。她讲父亲去世的那段时间,她坐在巴士上一直哭到终点站,又再哭回来,哭得昏天暗地。

另一个嘉宾郭柯宇也很爱哭。在别的综艺里她总是哭,而在另一档演讲节目里,她几乎一上台就噙着泪。但是,无论是以前的眼泪,还是现在的眼泪,她都觉得:

(注:“18天”指她参与的离婚节目)

想哭却忍着不哭,这并不是不脆弱。眼眶里盈满泪水,却依旧能治疗好自己的伤,这样的哭泣有什么不好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会表现出更强的修复力,这被称作“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 growth)”[2]。这可能是因为女性更愿意接纳和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汩汩流出的泪水反而滋养了她们[3]。

除了想哭就哭的她们,我还在《不止于她》里看到一位女嘉宾展现出了出人意料的特质。谁能想到,秦海璐也会在某些时刻显得像个“娇妻”呢。

她在《不止于她》里说,她一直以来的人生计划,那得 24 岁就要结婚,26 岁要生娃,30 岁的时候已经带着娃满街跑。

在大众的语境里,娇妻是没有自我的,是依附于人的,撒娇和谄媚很会拿捏尺度,一言一行都在讨好某个人的。可这是荧幕形象一贯雷厉风行、干脆利落的秦海璐啊!

有意思的是,秦海璐这个娇妻,似乎非常受到网友认可。网友发现,秦海璐很沉迷霸道总裁小说。而她也毫不讳言,她的丈夫就是一位理想“霸总”。结婚十年之后,她和丈夫依然管彼此叫“宝宝”。

因为,面对爱人,所谓“娇妻”,不过是她的另一个切面而已。

“大女主”叙事泛滥的当下,人们有时就会向另一个极端涌去:女人就要自强,不可以展示任何泪水与娇羞。这是不是一种矫枉过正呢?

依赖、顺从、柔软、亲密,这些特质并不能定义我们是谁,它们完全可以和其他场景中的独立、坚强、冷静结合起来,组成一个丰富的个体。

女性这样复杂而且流动,本不必用闸门去限制。当她们全然接受当下的样子。无论是爱哭还是娇妻,这些模版化的标签,也不过只是她们流经的一个河口。

面对年月变迁,

她有自己的从容

是人都会贪恋青春,女性也是。但是如果一直在焦虑变老,人生就太浪费了。

我们都明白:人生的后半程,甚至是后2/3程,都在慢慢地老去。但很多人还是免不了在焦虑和纠结之中被动地让衰老降临。这种对抗的心态注定赢不了,但想放下又很难。

最害怕变老的群体,可能就是女明星了。但在阿雅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另一种示范。

她年轻的时候,以搞怪耍宝闻名。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沉淀,她以《奇遇人生》发起人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收获了大量好评。

除了对节目本身的肯定,阿雅自身优雅、知性、包容的气质,也让我们感叹:岁月带给女性的,一定就是皱纹、疲惫、松垮吗?

在年轻的时候,阿雅也觉得自己不漂亮,也觉得自己是个“壁花小姐”。节目组给她准备了笔记本,让她评价小时候的自己,写下了“我很害羞”。

但她并没有忽视生活里任何一段旅程,无论是主持、游学还是表演话剧,她接纳自己人生中所有的境遇,并且不断从中吸取养分。起起伏伏的人生经历对她来说不是磋磨,而更像是馈赠。

这带给人的是极其强大的共情力和理解力。在她和王奕芝对谈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是两个主持人对话题的互相探索,也是两位有阅历的女性在交流彼此的生命体悟。

其实很多纵向研究都发现,当女性进入成年中期和后期的时候,年龄这件事反而对她们来说会越来越轻松。

在身体同样健康的情况下,比起老年男性,老年女性的生活质量更不依赖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这些客观因素[4],她们更有可能向内寻找新生。

这一季的第一位嘉宾张蔷,也是越成熟越年轻。张蔷是国内第一代(似乎也是唯一的)迪斯科女王,40 年前她就顶着爆炸头推出了一张迪斯科专辑。后来她激流勇退,去读书、去结婚,十年前她又回来了。

来源:睿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