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选择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部分同学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言翻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很难读得进去外国作品。他们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课本选择性必修教材中选择了很多外国文学作品,部分同学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历史背景、文化差异、语言翻译……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很难读得进去外国作品。他们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论。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思想和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写作话题来自真实的语文学习生活,不喜欢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同学并不在少数,将其设置成作文题目能保证绝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感而发、言之有物。
材料就教材选择了很多外国作品一事引出读外国作品还是中国优秀作品的讨论,考生在写作要对材料两种态度进行评判并展开论述。首先,对于材料中揭示的因为一系列客观存在的问题导致不少学生对阅读外国作品存在困难这一点,确实有其合理性,不可随意予以否认。但是,材料中部分学生将“文化自信”等同于屏蔽外来文化、一味阅读中国作品这一观点,我们应认识到其显然有失偏颇。强调“文化自信”,并不等于闭门造车,也不等于夜郎自大。我们要认识到,文明若失去流动性,必将成为一潭死水,只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成为革故鼎新的文明,才能真正长留生辉。当中华文明走向自我封闭,留给世人的只有日益衰微的满清和在欧风美雨侵蚀下屈辱飘摇的近代;当中华文明浴火涅槃,重振垂天之翼时,她高扬改革开放的旗帜,在现代化潮浪中广纳世界优秀文明,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和深化改革,终有吾国兴盛,其道大光。
其次,考生写作时不能只停留在就事论事,要对具体的生活进行一定的抽象和提炼。比如“不愿读外国文学作品”,表面上看是个人阅读偏好问题,其实反映了当下高中生“如何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的深层问题,比如材料中部分学生认为“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这一观点涉及对“文化自信”的理解以及如何更好分配阅读时间的问题。考生如果要写出高分作文,还是需要在就事论事的基础上,能够就事论理,能具体现象中发现深层问题,挖掘原因,给出建议。
写作时,考生可以从外国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化自信与阅读外国作品的关系、如何平衡中外作品阅读等方面进行思考,可以有以下的立意:
立意一:兼收并蓄,品味多元文学之美。强调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不应排斥外国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能拓宽视野、丰富认知,与中国优秀作品共同促进我们的成长。
立意二:文化自信,更需开放胸怀。阐述文化自信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深入了解和热爱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正视外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思想资源对我们的价值,通过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提升文化自信。
立意三:合理分配阅读时间,中外作品相得益彰。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有限的阅读时间,使中国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在我们的阅读中相互补充,共同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引导语设置写作任务,要求写一篇演讲稿,结合材料“全班就此问题发起了一次讨论”可知是面向同学演讲,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交际语境意识,要有对话意识。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在阅读中拥抱世界,坚定文化自信。接着,结合材料所提观点进行评析,分析部分同学因为各种客观原因不读外国作品的行为是不可取的。然后,阐述什么是“文化自信”,对材料提出“强调‘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还是应该将有限的阅读时间放在中国的优秀作品上”这一错误观念进行辨析,指出文化自信,更需开放胸怀,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外国优秀文化成果。最后,总结观点,无论是阅读中国优秀作品还是外国文学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在不同的作品中汲取营养,共同促进我们的成长和进步。
【立意】
1.唯有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才能促进文化发展。
2.弘扬文化自信不等于闭门造车。
3.学习外国优秀作品与“文化自信”并不相悖。
4.只有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才能促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
【范文】
以开放之姿,品多元文学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就课本中选择很多外国文学作品这一问题,与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我们处在一个强调“文化自信”的时代,这无疑是正确且必要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激励我们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然而,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将自己封闭在本土文化的小圈子里,只阅读中国的优秀作品。
课本中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有着诸多重要意义。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展现了丰富多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通过阅读外国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读《巴黎圣母院》,我们能感受到法国中世纪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的复杂;读《百年孤独》,我们可以领略拉丁美洲的奇幻色彩和历史沧桑。这些作品如同一个个窗口,为我们打开了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
我们不能因为存在历史背景、文化差异和语言翻译等问题就放弃阅读外国文学作品。恰恰相反,这些问题正是我们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素养的机遇。历史背景的不同,让我们能够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感受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文化差异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窗户,让我们领略到别样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语言翻译,虽然可能无法完全还原原著的韵味,但也为我们提供了接触外国文学的桥梁,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不同语言的魅力。
在全球化的今天,开放与交流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孤立地发展,而要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外国文学作品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阅读它们,我们可以与世界对话,分享彼此的文化成果,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接纳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学,我们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只有了解了世界,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加坚定地自信。
强调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排斥外国文化。文化自信是一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同时也是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以自信的姿态,积极地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我们可以从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习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从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感受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类道德的追求;从马尔克斯的作品中领略到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和对拉丁美洲历史文化的独特表达。这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仅不会削弱我们的文化自信,反而会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提升我们的文化品质。
当然,我们强调阅读外国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忽视中国的优秀作品。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学的长河中熠熠生辉。中国现代文学也在世界文学舞台上崭露头角,鲁迅、老舍、巴金等作家的作品以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赢得了国际声誉。我们应该在阅读外国作品的同时,深入学习和品味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同学们,让我们以开放之姿,拥抱多元文学。在阅读中,我们既能领略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又能感受外国文学的丰富多彩。让我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高考专家梁挺福
爱分析专业,爱研究高校; 爱填报志愿,爱规划人生; 爱与家长忐忑不安,爱与家长排忧解难,更爱与学生兴高采烈; 我是圣达信的老梁,是学生的贴心前程引路人。 著有《新高考改革下志愿填报攻略》、《这些年财经专业有点火》、《高考作文提分少不了》等。
相关链接:
“2025高考作文家长陪跑营”——孩子高考作文逆袭的秘密
《2025高考作文热点精读》3月份内容更新啦!
来源:高考专家梁挺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