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网上有种状态,就是一群年轻人,兜里可能比脸还干净,但在他们微信朋友圈里,个个都活得跟富二代似的。上个月的工资早就拿去填了信用卡的窟窿,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今天要去网红餐厅打卡,一个个买顶配的手机、买大牌包包,哪怕分个24期也得硬着头皮拿下。
现在网上有种状态,就是一群年轻人,兜里可能比脸还干净,但在他们微信朋友圈里,个个都活得跟富二代似的。上个月的工资早就拿去填了信用卡的窟窿,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今天要去网红餐厅打卡,一个个买顶配的手机、买大牌包包,哪怕分个24期也得硬着头皮拿下。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席卷全网的“假精致”表演,现代版的“皇帝的新衣”。他们宁可吃一周的泡面,也要攒钱去五星级酒店的下午茶去打开拍几张美照,配上文案“享受慢时光”;出租屋里乱得像个仓库,进都进不去。但只要镜头对准那一杯手冲咖啡和一个精致的小蛋糕,他的人设就是精英、是贵族。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爱美之心”或者“虚荣心”能解释的了,这是一种病态的表演欲,一种离开了“点赞”就活不下去的赛博依赖症。他们拼了命地用金钱和债务,给自己糊上一层闪闪发光的“壳”,可那壳子底下,是无尽的焦虑和空洞。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精致”的讨论,而是一个关于“存在”的悲哀——当一个人的价值,需要靠演给别人看才能被证明时,他其实早就一无所有了。
咱们就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想想,这股“假精致”的风到底是怎么刮起来的?说到底,还不是被网上那些“人均百万”的博主们给忽悠了。你一打开手机,满屏幕都是“25岁,我靠自己拿下人生第一辆保时捷”、“月薪三千,你也能过得像三万”,看得你那叫一个心痒痒。好像你不跟着这么活,就是个失败者,就是不懂生活、和现代社会脱轨的人。
现在真有人为了凑一张朋友圈的“九宫格”,能花掉半个月的饭钱去租个爱马仕包包,拍完赶紧还回去,照片底下还配文“努力犒劳自己的小礼物”。还有人,明明住在十平米的合租房里,外卖盒子堆成了山,却偏要花几百块钱买一束“进口洋牡丹”,往那一放,咔嚓一张,标题就是“生活需要仪式感”。这哪是仪式感啊?这简直是“遗体告别式”——跟自己的钱包告别。
最可笑的是啥?是这帮“精致穷”的信徒们,还特瞧不起那些踏踏实实过日子的人。你穿个百来块的T恤,他说你没品位;你下班回家做饭,他说你不懂享受生活。他们好像忘了,真正的生活,从来不是靠几张照片、几件奢侈品堆出来的,而是柴米油盐。你信用卡刷爆的时候,网红下午茶不能帮你还款;你深夜焦虑失眠的时候,那个租来的名牌包也不能给你半点安慰。
说白了,这帮人不是在追求“精致”,他们是在逃避现实。他们害怕被人看穿自己的窘迫,害怕被这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抛弃。所以只能不断地往自己身上贴标签、套人设,用消费主义的麻药来麻痹自己。他们活在了一个巨大的滤镜底下,那个滤镜叫“我过得很好”,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关掉摄像头的那一刻,生活还是一地鸡毛。
所以说,这事儿最可悲的点到底在哪?不在于那杯下午茶有多贵,也不在于那个包是真是假。而是在于,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一个人的价值,需要靠他消费的东西来证明?我们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把“活得好”跟“看起来活得好”完全划上了等号?
你以为只有那些在朋友圈里表演的人是演员吗?其实不然,每一个在底下真心实意敲下“羡慕了”,或者默默点下一个赞的人,其实都是这场“假精致”大戏的共犯。我们一边在批判这种虚荣,一边又在用自己的关注度,为这种虚荣投票。
别自己骗自己了。真正需要被吐槽的,或许从来都不是那些用花呗撑起精致生活的年轻人,他们顶多算是“受害者”。真正有问题的,是创造出这个“价值扭曲”的生存环境,并且默许它、参与它、甚至为它鼓掌的我们每一个人。雪崩来临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不是吗?
来源:苏漫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