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揣民意,建言献策。3月25日,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怀揣民意,建言献策。3月25日,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政协委员围绕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许多更具针对性、操作性的意见建议。
刘凤芹:
积极推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议进一步推动完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注入‘源头活水’,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市政协委员刘凤芹代表民革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
刘凤芹提出,依托各级综治中心,构建集“信、调、裁、诉、网、服、研、督”功能于一体的综治平台,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只进一扇门”。深化“1+45+N”多元解纷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共享司法驿站”“无讼社区”及法院“特邀调解工作室”等基层解纷组织作用,加强与行政机关、仲裁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等非诉解纷机构的协调配合,让法院“一家事”变为社会“共同事”。
同时加强宣传,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引导群众了解非诉解纷的优势,使矛盾止于未诉,化于萌芽。
张凯华:
强化数据共享 助力“高效办成一件事”
市政协委员张凯华代表民盟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高效办成一件事”需要打破层级、地域、部门、系统之间的屏障,通过跨部门协同、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形成高效运转的政务服务体系。为此他提出,通过强化数据共享不断提升我市政务服务效能。
张凯华建议,制定全市统一的数据格式和采集标准,确保各部门数据的可兼容性和一致性;推广使用标准化的数据采集和共享工具,减少数据格式转换的工作量;扩大部门间数据共享的范围与内容,细化数据类型,将政务数据分级分类。
他还建议,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功能设计,增加可办理的业务种类和数量。利用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加工和挖掘,统筹整合现有政务云资源,实现更大规模更全面的数据共享。同时引入智能推荐和个性化服务技术,不断提高群众的使用体验和满意度。
张凡:
以产业链融通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安坚定不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通过不断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和科技融合,加速形成了具有西安特色的文旅产业集群。”市政协委员张凡代表民建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通过精准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我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凡提出,一是明晰文旅产业的细分方向,全方位引导和支持重点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推动链上企业深度合作,发挥链主企业作用,促进上下游企业之间业务协作和资源整合,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三是通过给予政策倾斜、提供技术研发补贴等手段引导和支持融合性文旅企业发展壮大,提升产业能级。四是持续优化投融资环境,为文旅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李东霖:
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 筑牢学生心理健康防线
市政协委员李东霖代表民进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当前,我市正在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探索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小学的日常育人工作当中。
李东霖建议,依托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文理学院等高校,建立生命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尽快培育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积极构建“3+X”课程框架,活用、巧用西安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开发具有特色主题和教育意义的生命教育课程。同时,强化协作赋能,充分利用各类青少年教育基地和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沉浸式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段降龙:
综合整治噪声污染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西安是生态环境部‘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噪声环境质量在精准管控下得到全面提升。”市政协委员段降龙代表农工党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持续加强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段降龙建议,一是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抓好顶层设计、加强协调联动、促进社会共治,健全防治监管体系。二是靶向施策分类治理,加强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等领域噪声整治,强化噪声源头防控。三是推广和应用噪声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引导企业开发低噪声设备、隔音材料等产品,不断提升噪声智慧监管水平。同时,探索“噪声治理+”模式,推广“静音车厢”“宁静景区”“安静博物馆”等文旅产业特色服务,提升西安城市品质和魅力。
潘琳:
以低效楼宇改造升级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市政协委员潘琳代表致公党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盘活潜在资源,拓展存量空间功能,补充城市功能短板,提高核心区空间资源利用效率,是我市城市更新工作的重点。
潘琳建议不断制定完善既有建筑设计规范,“一楼一策”推动老旧楼宇更新改造工作做细做实。持续完善市政公共基础设施,强化街区功能短板补充,推动智慧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同时,持续强化产业链配套,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引导楼宇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城市更新基金对楼宇更新的支持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带动社会资本参与更新项目。
陈慧:
全力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市政协委员陈慧代表九三学社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西安产业发展具有科创实力突出、产业链条完善、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建议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全力抢占低空经济新赛道。
陈慧建议,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强监管保障,引导低空经济科学、有序、安全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引入通信运营商参与,加快进行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政府统筹,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的原则,加速低空经济示范试点区域和项目打造。同时,加快开拓秦岭保护、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低空文旅、城市智慧巡检、物流配送、医疗转运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促进产业发展。
林忠灿:
以务实举措增强民企投资信心
市政协委员林忠灿代表西安市工商联发言时表示,当前,我市民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建议抢抓窗口期,提振民间投资信心,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保持我市民营经济持续恢复向好态势。
林忠灿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政策的宣贯力度,进一步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的社会舆论环境,提升企业投资信心。同时,保障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推动企业研发创新,稳定企业发展预期。
他还建议,加大消费政策落实、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提升政策供给力度,不断增强企业投资底气。鼓励支持“链主”企业主动作为,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高企业投资能力。
尤婷:
打造新时代“志愿者之城”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提出要持续激发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让志愿服务成为彰显西安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城市名片’。”市政协委员尤婷代表共青团西安市委员会发言时表示,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保障体系,打造新时代“志愿者之城”。
尤婷提出,持续完善体制机制支撑,规范志愿服务各项工作,让志愿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激发志愿者长期参与的工作热情。不断加强资金支持、专业支持和典型选树,提高各类基层志愿服务组织专业服务水平,增强志愿者的荣誉感和社会认同感。
并加大对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阐释,把志愿文化融入市民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创作推出一批具有西安文化特色的志愿服务主题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公益广告等,形成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愿为的社会共识。
杨阳:
布局XR新赛道 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杨阳发言时表示,建议以更大力度推动我市XR(扩展现实)产业发展、生态构建及产业技术创新,布局新赛道,培育新动能。
杨阳建议通过建立分层定价与补贴机制、拓展免费或低价XR体验点、加强宣传推广等措施,构建普惠化XR体验体系。树立精品意识,吸引高校学生及青年创作者参与,加大在衍生品方面的投入,建立文化专家智库,着力打造“科技+文化IP”创新内容生态。联合高校和企业共建实验室,提升本土XR产业技术自主性,加快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技术链条。完善XR产业专项政策、优化资金拨付流程、设立XR中小企业孵化器,建立动态评估机制,不断增强XR产业活力。
李岳:
以数字金融发展促进西安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
“西安和粤港澳大湾区两地优势高度互补,深化数字金融合作前景广阔。”市政协委员李岳发言时表示,建议更好促进西安和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金融领域的合作,携手开创互利共赢新篇章。
李岳建议西安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建金融科技实验室,聚焦区块链底层技术、跨境支付安全认证等核心环节,加速国产化技术突破。推动数据共享与资源整合,构建跨区域金融服务网络。鼓励两地机构协作设计适配西安市场的产品,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激发区域经济活力。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建“数字金融人才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短期交流等机制,打造“西安——大湾区”人才互通生态,为产业升级注入智力动能。
施韶华:
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人工智能与我市现代化产业融合,激发产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助推西安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施韶华发言时建议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塑造现代化产业发展新优势。
施韶华提出,一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在人工智能领域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大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投入,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能力。二是拓宽应用场景,推动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基因工程和医疗健康等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同时利用X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环境,使文旅产业紧跟市场需求。三是支持企业围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疗健康、新能源等产业领域,探索“数据要素×”典型场景,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盛春雨:
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应用 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相继出台《西安市推进新建建筑使用清洁取暖工作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市政协委员盛春雨发言时建议加快推进清洁能源技术应用,进一步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盛春雨建议,实施“强基赋能”工程,设立专项基金,重点研发相变储能、智能微网、空气能、地热能等核心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构建技术创新生态。创新“政策工具箱”,以实施阶梯式财政补贴、设立绿色转型基金等举措破解成本制约。推进“智慧能源”行动计划,对全市供热管网加装物联网传感器,建立“源-网-站-端”一体化调控平台,实现能耗数据实时监测与动态优化。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茹钰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郝钟毓 翟小雪
本文来自【西安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