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候他上了热搜,还参加了几档节目。回看当时那个青涩的吴呈杰,再看他最近在B站的一个访谈,真的对比明显。
文 | 米粒妈
2014年的江苏高考状元吴呈杰,早年间着实火过一把。
江苏那个高考卷度,大家都有所耳闻吧?高考状元的含金量,也是远超全国大部分省份的。
吴呈杰是怎样一种存在呢?他不光是状元,还比第二名足足高出十几分。
可以说他这个状元完全不水,是纯实力派。
那时候他上了热搜,还参加了几档节目。回看当时那个青涩的吴呈杰,再看他最近在B站的一个访谈,真的对比明显。
他成熟多了,也自洽多了。
他坦然地说:自己来自农村,小学三年级转学来到城市,连普通话都不会说,是同学眼中的乡巴佬。
唯一能让他感觉到价值感的就是每次都考第一名,否则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他也坦率地承认,追求第一名并不是一件好受的事,相信没有人愿意那么反复多次地重复训练,只为那个目标。
吴呈杰一直喜欢新闻,高考出分后,他原本想报考北大的新闻传播专业。
但是身边的人都劝他别报,因为觉得新闻专业不好就业,这么高分数的人才,就学个新闻,太可惜了。
当时的吴呈杰还很青涩,没什么主见,再加上连带亲朋好友和专业人士都这么说,自己就动摇了。
他选择了当时最热门、录取分数也最高的光华管理学院,学的金融。
这个选择,满足了所有人的期待,但唯独没有达到他自己最理想的心理预期。
后来时过境迁,十年后他接受B站的采访时说:“当时选这个专业的心态很东亚吧,就觉得‘舒服’跟‘成功’是不相关的,只有受罪吃苦,才通向‘成功’。”
这个想法真的太真实了,当一个人长久以来习惯于在痛苦中实现自我价值,痛苦就成了他的舒适区。
上了大学后,选错专业就像买了一双好看但不合脚的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
吴呈杰越来越迷茫,他不知道从小到大追求考第一,最后就是为了换来这种违背意愿的人生,意义何在。
大一时,有学姐给他分享所谓的“成功模版”:
大一选水课刷绩点;大二实习丰富简历;大三保研、申请出国;大四权衡利弊做选择。
吴呈杰把这种模式,称之为“预制大学生”,每一步都是“最优解”,快速通往成功。
但正如鲁迅的那句话:从来如此,便对吗?
人又不是批量制造的机器,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一个那么优秀的人,凭什么不能听从内心的声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活?
所以大学四年后,学金融的理科状元吴呈杰,还是变成了记者吴呈杰。
兜兜转转,他还是回到了最喜欢的新闻行业。专业不对口,但人生方向却对口多了。
最近他接受访谈的时候刚刚裸辞,自嘲是“无业游民”。
但我们都知道,他该是无比适应这个新媒体时代的。他自己做播客、做影评,也做和新闻媒体相关的工作,还打算开始写书了,选题都跟出版社确认好了。
他的故事也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捷径,是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弯路?
每个孩子都自带口粮,他们在自己的兴趣点上,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进入心流时的愉悦感,也会使他们的人生更幸福。
但很多家长意识不到这一点。
很多时候我们太自私了,总是喜欢拿自己的阅历武断地左右孩子的未来,殊不知,人生有千万种可能,我们也只是在自己短暂几十年的阅历中,积累了其中一种经验而已。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所谓的捷径,其实无异于弯路。但弯路有必要走吗?可能确实有。
因为就像做选择题的时候,我们要用排除法,先排除错误选项,知道自己肯定不想要什么,才会更加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们作为家长,当务之急不是用自己的经验定义孩子的人生,而是要先于孩子自己,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和兴趣所在。
要知道,很多孩子自己也不知道坚持兴趣之后的路会不会好走,也不知道任性地坚持兴趣之后如果失败了,会遭遇多少攻击和嘲讽。
于是太多人,先按照他人的意愿践行了错的,然后才迟迟认定了正确的道路。
之前有一个放弃中科大环境科学,去当牙医的李一峰,也引起过不小的的讨论。
2015年,他以648分的成绩考入中科大环境科学专业,入学后却发现毫无兴趣。
虽然他努力想转到生物专业,但深入了解后,他又发现这个领域偏理论研究,但他就是喜欢自己动手实操。
大二那年,他决定退学复读,顶着压力重战高考。
2018年,他又以712分(云南省第8名)的成绩放弃了清华大学,坚定选择了四川大学口腔医学专业。
他认为生命科学“神奇而酷”,而且口腔医学实操性强、就业前景明确,他就是喜欢生物科学,而且是自己动手实操的那种。
当牙医,简直就是给他量身定制的职业,是他的本命职业,虽然这听起来没有那些高大上的头衔体面。
跟吴呈杰放弃金融,回到了自己喜欢的新闻行业一样,李一峰也是经历了错的,才得以排除错的。
《哪吒》的导演饺子,不也是弃医从艺,学了医之后,才发现自己最想做的是动画嘛!
所以有的时候,通往正确目的地的路径就是崎岖的,甚至我们会误以为那些弯弯绕绕的,就是捷径。
但走上去才会发现,那是个弯路,是专门用来让你做排除法用的。
但喜欢与否、排除与否,这个判断终究是要孩子自己来做。如果孩子在发现这是个错误选项之后,我们还要去坚持阻挠,孩子的精神可是要出毛病的。
清北的那些学霸,得了空心病的可不在少数。就是因为他们一路吃苦下来,大量重复只为夺得那个光鲜的名校头衔。
但真的得到了,然后呢?
其实每个人真正的兴趣所在,就是这所谓的“然后”。当你坚持兴趣,享受其中,你是不会感觉到空虚的,也不会因为上了名校就以为是抵达了终点。
因为对于人生这场游戏来说,那只是出了新手村的起点,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从这一刻才开始的。
吴呈杰从小就拿过新概念作文一等奖,读了金融,却还是喜欢新闻,又成了非虚构领域的顶尖记者。
非虚构大赛上,5000多人次报名,1238部参赛作品,而摘得“10万元奖金+40万元年薪工作”首奖的,只有来自北京大学学金融的吴呈杰。
其实这就是他的天赋所在,也是他天生给自己带的“口粮”。
我们在发现孩子的天赋点时,其实也大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孩子做什么要比别人更轻松,或者经常被夸,这是天赋。
这让我想到了之前看过的一部纪录片,叫《小小少年》,海报上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你是谁?你很小就知道!”
这部纪录片每集一个主题,跟拍、记录了痴迷不同领域的有天赋又有热情的孩子。
有靠网络视频自学舞蹈的9岁芭蕾舞女孩;有从六年级就搭档做机器人的两个人大附高三生;有执着昆虫世界有着“孤独爱好”的10岁男孩;有喜欢速度与激情的少女赛车手;有放弃“乒乓球国家队”投身电竞圈的打野少年;
有想要组建乐队的9岁钢琴神童……
看了几集,米粒妈最大感受是,能做自己喜欢的事,真好;做自己喜欢的事能被家人理解和支持,真好。
其实做父母的,很容易支持孩子走自己走过的路,比如老师的孩子当老师,医生的孩子学医,法官的孩子当律师……
因为有足够的经验、人脉,让孩子接过自己的接力棒,其实是一条更容易成功的捷径。
而孩子如果有跳脱出我们认知以外的兴趣和天赋,那是一条我们没走过的路,大部分父母还是不太敢尝试。说白了,就是心里也没底啊,怕孩子走弯路、做了错误的选择。
我一直跟米粒说,任何事情,只有真正了解过,尝试过,坚持过,才有资格说不喜欢。
现在想想,我更应该把这句话说给自己:米粒的任何兴趣、爱好,只有真正了解过,尝试过,坚持过,我才有资格说不适合。
每个孩子天生都有一对独一无二的触角,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使命,漫漫人生,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让自己闪闪发光的,属于自己的角色。而不是一直在不属于自己的跑道上艰难前行。
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无条件支持他们,好好爱他们。
如果没能第一时间确定孩子的天赋所在,那我们就要允许孩子试错;如果已经确定了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点,那就请千万不要引领孩子走上那条更艰难的错误道路。
因为试错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我们能把试错的环节提前,让孩子在选专业的时候就直接进入笃定的状态,岂不是更好吗?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
来源:米粒妈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