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在津举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1 16:07 1

摘要: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CBM)、《中国肿瘤临床》两本期刊承办的“第一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于2025年8月22日在天津顺利召开。

由中国抗癌协会、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Cancer Biology & Medicine (CBM)、《中国肿瘤临床》两本期刊承办的“第一届Cancer Biology & Medicine青年学者论坛”于2025年8月22日在天津顺利召开。

本届论坛以“汇智研思·融合创新”为主题,汇聚基础研究进展、临床诊疗技术革新以及转化医学方面重大成果,设立主论坛、肺癌专场和乳腺癌专场,为广大青年学者搭建了展示科研成果、探讨前沿进展、建立合作纽带的平台。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三个会场线上观看总人次突破62万。

01

中国抗癌协会期刊出版部部长、CBM与《中国肿瘤临床》编辑部主任刘惠琴担任主论坛主持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所长、CBM与《中国肿瘤临床》主编郝希山,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王瑛教授,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唐娜教授出席并发表致辞。此外,来自全国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及青年专业人员参会。

大会主席郝希山院士首先对参会嘉宾表示欢迎。他指出,科技期刊是科学研究成果传播、评价与转化的核心载体,也是我国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基石。国家高度重视科技期刊建设,鼓励重大研究成果率先在国内期刊发表并加强转化。展望未来,两刊将以开放、包容、创新的理念为指引,持续弘扬优良学术作风,引领学术规范,促进学术交流,助力人才成长,为推动肿瘤学学科的持续进步贡献更多力量。

王瑛教授发表致辞,她强调:CBM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自主创办与运营的期刊,在编辑部团队持续的深耕细作下,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构建了由编委-青年编委-审稿人-作者-读者组成的全方位学术社区。未来,协会将继续秉承初心,持续支持期刊创新运行机制,优化服务效能,强化品牌建设,同时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实现青年学者和期刊发展的双向赋能,实现共赢。

唐娜教授向论坛召开致以祝贺,她强调: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部署的健康中国战略,对癌症防治事业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天津科协将持续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定信心,勇担使命,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新征程,推动包括肿瘤学在内的各学科高质量发展。

大会第一环节学术报告以“创新驱动,探索前沿转化”为主题,由CBM常务副主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应国光教授,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科教处处长李慧教授担任主持。

复旦大学周兆才教授就“胃癌发生及演化的分子机制”作学术报告,对其实验室围绕Hippo信号通路所作的核心研究作精要总结,解析肿瘤代谢重编程背景下,乳酰化修饰酶催化乳酰化过程的特点及其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机制,并对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神经调控机制作系统阐述。

天津市肿瘤医院空港医院李晓玲教授围绕其团队开展的个体化新抗原疫苗课题研究进展作报告。该疫苗依托新型人工智能新抗原预测体系、新型体外免疫功能评估体系、树突细胞(DC)负载疫苗联合多肽疫苗的新型免疫策略,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安全、耐受,有效激活CD4+和CD8+ T细胞免疫应答并形成持久的免疫记忆。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作线上报告。陈万青教授强调,预防是控制癌症最具成本效益的长期战略,筛查是降低癌症死亡率的重要途径。并对其团队实施的肺癌、肝癌、上消化道肿瘤筛查项目成效及多癌种筛查技术的革新作全面解析。

在“对话青年学者”环节,CBM青年编委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黎教授以及天津医科大学张丹芳教授展开深入的讨论。三位专家围绕基础研究如何推动临床实践的变革、免疫治疗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技术革新如何促进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等重要议题,分享了他们深刻的见解和前沿的思考。

主论坛第二环节以“临床突破,引领诊疗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肿瘤临床》常务副主编、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胃癌中心主任梁寒教授,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主任于津浦教授担任主持。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任秀宝教授在报告中,对近年来细胞治疗领域的前沿进展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他详细解读了DC、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T细胞受体工程T细胞(TCR-T)以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等多种细胞治疗疗法的临床试验最新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与会者呈现了细胞治疗领域的全貌和发展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于颖彦教授以“肿瘤标志物引导肿瘤治疗”为题作精彩报告,细致讲解其团队对胃癌新型血液标记物IPO-38、尿液氨基酸类标志物、肠型胃癌特异性组织标志物UBE2C、以及基于空间转录组学的细胞与分子标志物的发现过程,阐释了其在筛选、机制研究和临床验证过程中的思路与经验。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刘红教授在报告中对4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的流行趋势、发病特点、诊疗现状作系统阐释。刘教授指出,我国年轻乳腺癌患者人数逐渐攀升,但针对该群体的临床诊疗指南尚不完善。同时,鉴于该群体存在侵袭性表型占比高、在保乳及生育等方面有特殊需求、不良反应大等诸多问题,应当引起更多关注,并强调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尤健教授在报告中分享了其团队在肺癌个体化精准免疫治疗方面取得的临床进展。团队自主研发的新抗原肽疫苗安全性良好,可显著缩小晚期肺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灶和转移灶。尤教授强调,外科医生是高质量生物样本的获取者、精准分期的执行者、多学科团队的协调者、治疗窗口期的把控者,应在肿瘤精准免疫治疗发挥关键作用。

“对话青年学者”环节由CBM青年编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鹏飞教授、杭州师范大学药学院隋新兵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魏玺教授展开讨论。三位专家就年轻乳腺癌研究现状、中医药在肿瘤诊疗方面的应用和人工智能在超声影像分析领域的应用等重要议题,分享了他们深刻的见解和前沿的思考。

02

肺癌分论坛

肺癌分论坛主席由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岳东升教授担任。

在第一单元“基石·基础与转化”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陈克终教授介绍了MRD检测在NSCLC中的临床应用,并指出ctDNA-MRD在复发预测和疗效评估上优于影像学,有望指导新辅助和辅助治疗决策,成为精准医学的重要工具。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扬教授做题为“空间多组学揭示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异质性及预后相关的免疫集落”的报告,并分享了其团队利用空间多组学技术绘制小细胞肺癌免疫微环境图谱的科研成果。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祥春教授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肿瘤早筛与分型中的应用,并指出多模态深度学习方法在影像识别与基因变异检测中表现出高准确率,凸显人工智能在肿瘤转化研究中的潜力。

在第二单元“领航·临床新程”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志杰教授分享了晚期NSCLC免疫和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进展,强调为进一步提升患者获益,需要探索联合治疗的新策略。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孟祥姣教授介绍了Ⅲ期不可切除驱动基因阳性NSCLC治疗进展,指出新型放疗技术和模式的探索有望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同时介绍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同步放化疗后巩固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晓亮教授介绍了NSCLC围术期免疫治疗的临床热点问题与共识,包括人群选择、方案选择、病理缓解评估和不良反应管理等关键问题,并指出围术期患者一体化全程管理是提高围术期免疫治疗获益的关键。

03

乳腺癌分论坛

乳腺癌分论坛主席由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邱鹏飞教授担任。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李晓青教授介绍了骨微环境调控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和机制,李教授团队通过实验阐明了高表达RUNX2的乳腺癌细胞释放的细胞外囊泡(EV)在形成骨转移前生态位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一种潜在的EV的转移前生态位阻断策略。

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李恒宇教授分享了2025乳腺癌液态活检技术的最新进展,研究表明基于ctDNA的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可预警复发风险,尤其在三阴性乳腺癌和新辅助治疗反应评估中价值显著。液态活检正逐步成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和复发监测的关键工具。

汕头市中心医院邱斯奇教授介绍了光学分子影像技术在保乳切缘评估中的创新应用,认为其有望提高肿瘤切除的精准性,潜力良好,期待国内联合制定相关规范与标准。荧光+AI的策略有望推动该技术的临床转化,为提高手术精准性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昕教授对早期乳腺癌手术的最新进展进行系统梳理,他针对导管原位癌、老年患者、BRCA基因突变的年轻患者等特殊群体的手术策略,以及豁免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人群选择等存在争议的问题,结合最新的研究数据进行了深入阐述。

邱鹏飞教授作题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精准决策”的报告,指出在乳腺癌手术微创化的发展趋势下,腋窝处理也在向个体化、精准化发展,并强调优化技术、精准预测、免疫调控是精准决策的关键。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赵伟鹏教授分享了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进展,指出免疫治疗、ADC及PARP抑制剂等精准治疗策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此外,双特异性抗体、新型联合方案等探索也为晚期TNBC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呈现出多模式并进的积极态势。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何英剑教授分享了题为“解锁小样本探索性临床研究设计”的报告。他结合实际案例,为青年学者详细指导了如何利用小样本开展临床研究,并鼓励大家关注临床空白与争议领域,在“确证”与“探索”之间寻求平衡。

除了精彩的报告内容外,两个分会场还分别设置了“菁英对话”和“学术争鸣”环节。在这些环节中,青年学者们围绕当前肿瘤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会场内气氛活跃,观点碰撞不断,学术氛围浓厚。这种热烈的讨论氛围和积极的学术交流,无疑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也为推动肿瘤学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结语

本次论坛聚焦基础机制、临床实践与学术前沿,多维度地展现了肿瘤学领域的前沿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思想交锋与合作交流的学术盛宴。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青年学者搭建了高水平的人才交流平台,更为肿瘤学的未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CBM和《中国肿瘤临床》两本期刊将持续凝聚青年力量,推动肿瘤学研究与实践不断迈向新高度。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