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藏油饭秘方!厦门媳妇被这口家乡味破防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6 09:06 2

摘要:亲爱的朋友,你好呀,又到了“曼·读”时间,我是主播曼鹭。今天这篇美文作者以厦门薄饼为引,串联起春天的味觉记忆。高丽菜与海蛎的鲜甜裹挟着油饭的醇香,化作跨越禾山马巷的亲情密码。从婆婆的巧手到二嫂的灶台,薄薄饼皮包裹着女主人们的智慧传承,更封存着几代人对家的眷恋。

曼读

曼鹭说

亲爱的朋友,你好呀,又到了“曼·读”时间,我是主播曼鹭。今天这篇美文作者以厦门薄饼为引,串联起春天的味觉记忆。高丽菜与海蛎的鲜甜裹挟着油饭的醇香,化作跨越禾山马巷的亲情密码。从婆婆的巧手到二嫂的灶台,薄薄饼皮包裹着女主人们的智慧传承,更封存着几代人对家的眷恋。

本期“曼·读”

为您带来作家陈楚娟的作品

《春至人间一卷之》

“薄薄的一张薄饼,包罗万象,海蛎虾仁的肥美,春笋红萝卜的脆甜,大蒜芹菜的清爽,裹挟着油饭Q弹的嚼劲,就一个字,绝!”

春至人间一卷之

陈楚娟

春卷,厦门本地叫“薄饼”,每年清明节、三月节,本地人就动手“卷起来”,一卷饼皮一锅菜一桌配料,始于春意,传于四季,变幻出千家万户不同风味。

我娘家在岛内老禾山,从小到大,吃的薄饼,高丽菜、红萝卜、大蒜、芹菜、荷兰豆、春笋丝和海蛎、三层肉、豆干是必选,还有其他配菜,如海苔、贡糖、芫荽,依据个人口味添加。当然,我家必不可少的还有厦门辣椒酱。

嫁到马巷王家后,我发现婆家的薄饼,还要包油饭。心细的阿母(婆婆)看出我的好奇,慈爱地说,包了油饭,薄饼皮就不易破,你试试。公公在旁补充,这样吃起来有饱腹感,对常年干重活的人来说很实在。

入乡随俗。听公婆这么一说,我连忙点头称道。第一次尝油饭薄饼,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千滋百味尽在唇齿之间。薄薄的一张薄饼,包罗万象,海蛎虾仁的肥美,春笋红萝卜的脆甜,大蒜芹菜的清爽,裹挟着油饭Q弹的嚼劲,就一个字,绝!看我吃得如此心满意足,最开心的当属婆婆,她脸上笑开了花。

薄饼不仅是家常美味,更是家的回忆、亲情的纽带。倏忽,公婆都走了,兄弟姐妹妯娌也都分散而居。每年清明节,我们相约给公婆扫墓,聚集在马巷老宅。而留守“大本营”的二哥二嫂提早几日便开始张罗着给大家做薄饼。

好客的二哥恨不得把菜市场的好料都搬回家,好酒留着兄弟们回来一起品。贤惠的二嫂话不多,总是静静地忙里忙外。大嫂带着我们几个妯娌想进厨房帮忙,二嫂总是温柔地说,你们难得回来一趟,一起去泡茶,我都备好了,也不忙。

突然,一阵薄饼香味传来,我深深吸了一大口,这味道如此熟悉如此美味!没错,是阿母的味道!我两步并成一步闯入东厢厨房。

“二嫂,你会做阿母的薄饼菜?”“肯定会啊,阿母当年说做薄饼菜是每家女主人都必须会的。她说你们都出外,总有一天会回来,让我一定要学会做。”笑脸盈盈的二嫂额头冒着细细的汗,红扑扑的脸颊特别好看,她灵巧麻利的身影像极了阿母。偌大的厨房被她收拾得井井有条,三大盆刚出锅的薄饼菜正冒着热气。

我自告奋勇地说,我知道哪家薄饼皮最Q最好吃,我去买。

二哥像变魔术一样从灶台边端出一大盘叠成三角形的薄饼皮:“看,是不是这家?”“哈,就是!一看就是王爷宫口油柑家的。”“那当然,我们都是吃货嘛!”王家二哥真是又帅又有趣。

“同志们,开动啦!”一回婆家,我这个小儿媳妇就秒做回小姑娘,兴奋地招呼着大家动手卷薄饼。你一卷我一卷,吃着几代人延续至今、同一款味道的薄饼。这是家的味道,更是家风传承。这份温馨融洽的记忆将永远封在我的脑海中。

陈楚娟:厦门市湖里区作家协会秘书长。从军从警36年,新中国第一代移民警察,厦门老禾山人。常年坚持笔耕,小文散见于《中国文明网》《中国出入境观察》《中国移民管理报》《中国副刊》《厦门日报》等报刊杂志和学习强国平台,并多次获奖。

曼·读丨厦门最“不像城中村”的马垅,为何成了异乡青年心中的《解忧杂货店》?

曼·读丨你闻过树的体香吗?厦门这条街自带香水味

曼·读丨那些年,阿嬷带我赴的闽南“吃桌”局

曼·读丨从今天起做幸福的人:手把手教你打造“幸福系统”(深度指南)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