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含嘉仓,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其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粮仓的宏伟规模与精巧设计。作为大运河畔的洛阳古粮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少年
含嘉仓,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大仓”。其遗址的发掘,为我们揭示了古代粮仓的宏伟规模与精巧设计。作为大运河畔的洛阳古粮仓,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历史背景与发掘过程
含嘉仓遗址坐落于洛阳市瀍河区古仓街西,唐代国家粮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北,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一说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至唐高宗永徽年间(约627—655年),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自隋朝起便作为皇家粮仓矗立于此。它不仅是隋唐洛阳城王城之内的核心设施,更见证了大运河沿岸的繁荣。遗址南北长725米,东西宽615米,占地广阔,拥有400余座粮窖。其中,160号仓窖作为已发掘展示的代表性遗址,不仅结构完整,更展现了巨大的储藏量。元代的《河南志》及清代的《读史方舆纪要》等历史文献,均对含嘉仓的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进行了详细记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当代的文物发掘工作,更是为含嘉仓的真实存在提供了铁证。
置身于含嘉仓遗址,不得不让人对那神秘的仓窖口充满好奇。这些仓窖,曾是隋唐时期皇家粮仓的核心所在,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沧桑。如今,虽然岁月流转,但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得以一窥其历史真貌。每一座仓窖,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于那段辉煌的历史之中。自1970年起,洛阳市对含嘉仓展开了全面的勘探与发掘工作,揭露出逾200座粮窑,同时发掘出城门、城垣及道路等设施。含嘉仓的形态为长方形,设有三个门:北德猷门、西园壁门和南含嘉门。1981年发掘的德猷门遗址,其单门道结构位于五股路办事处驾鸡沟西约150米处,虽初建时简陋,但唐朝时已加筑增高。除去城门,四周还筑有砖墙,目前仅北墙和东墙有残存可见。仓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已探明的文物包括东西、南北大街各一条,以及多条窖间小路,路面宽度约2米。
含嘉仓的管理制度与地位
含嘉仓在发掘过程中,不仅揭露了大量的粮窑和城门、城垣等设施,还出土了众多珍贵的文物,其中就包括铭砖。这些铭砖上刻有各种文字和图案,记录了含嘉仓的历史和变迁,为我们了解古代粮仓的运营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含嘉仓的西北部,考古学家发现了两个夯土台基和几条漫道,这些遗迹可能揭示了含嘉仓的管理区域。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每个粮窖都设有铭砖,上面刻有粮窖的编号、容量、年月日以及管理官吏的姓名。在已发掘的14座仓窖中,有11座出土了带有文字的“刻铭砖”。特别是19号仓窖出土的一块“刻铭砖”,其保存状态非常好,上面刻有10行22个字,详细记录了粮窖的位置、粮食的来源、数量、品种、存放日期以及管理官吏的姓名等信息。这些出土文物与史籍记载相吻合,证明了含嘉仓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此外,《通典•食货志》的记载与出土的“刻铭砖”相互印证,揭示了含嘉仓的粮食主要来源于华北和江南地区,通过通济渠和永济渠运抵洛阳。在唐朝天宝年间,含嘉仓的储粮量高达二亿五千万斤,占据了全国粮食储备的一半以上,因而被誉为“天下第一粮仓”。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